人类的战争史里,战报注水是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因为它是掩饰失败、维持和鼓舞己方士气的“高效”手段。同时它也是各皇朝、国家重点打击的对象,因为不准确的战报会严重影响军事判断、决策,进而将政权推向危险的深渊。
因此历史上不少皇朝、国家对战报注水采取两手同时抓的态度,对外纵容甚至主动推动注水战报的传播;对内则另用真实的战报作为军事指挥的依据。
这种方法看上去同时兼顾了宣传和决策,简单、完美。但是操作起来并不轻松,也很容易迷失。而且无一例外都是倒向了注水,二战时的日本海军及军部在这方面就特别有代表性。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军的初次战报“注水”发生于珊瑚海海战。由于美国海军情报准备、实战经验、航空兵水平等多方面的不足,这次海战实际上是日本取得了战术胜利。以一艘航母轻创的代价,获得击沉、重创美军航母各一艘的战果。
不过战后军部发出的战报则是击沉美海军航母两艘,为此日本国内极其亢奋,东京还组织了一次祝捷游行。这次注水也算不上日本海军故意注水,因为从日本海军的损管能力去评估,被炸成那样的约克城号,和沉了没什么区别(认为拖不回港口就会沉没)。
上天其实待日本海军不薄,中途岛海战中“奇迹般”出现的约克城号已经明白地告诉日本人,你们对敌人的评估有问题。但是日本海军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在“注水”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此役美海军以损失一艘航母(约克城号)的代价,击沉联合舰队四艘航母。战后日本海军对外公布的战报是“损失航母一艘,击沉敌方航母两艘”。对于日本平民而言,美太平洋舰队的航母至此“全军覆灭”。
注:中途岛海战中联合舰队损失的大型战舰,除航母外还有重型巡洋舰三隈号。三隈号在撤退时与重巡最上号撞在一起受创,后被中途岛的美军陆航发现并击沉,因此没有被统计入美海军的战果中。
这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海军战报“注水”的标志性事件,因为此次“注水”忽悠的对象不光是日本普通国民还包括日本军部。忽悠国民为了遮掩失败、粉饰胜利、维持士气,忽悠军部自己是为什么呢?
在中途岛海战失败的第二天,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就把将官们全部召集到了自己的旗舰“大和”号上。对于战役的复盘、总结,山本实际就说了一句话“全部都是我的责任”。
对于集权下的日本来说,长官说负责的实际意思就是不负责。因为上位者是构建集权制度的核心,他只能“伟光正”而不会犯错、失败;只能享受赞誉和荣耀,而不能被批评和指责。
让集权者承担责任接受惩罚,实际就是让集权制度本身承担责任接受惩罚,是对集权威权的挑衅。别说集权本身不会同意,依附集权制度而生的人,也不会同意。
注:二战时日本军队很特殊,陆海军严重对立,互相拆台、攻击。山本要忽悠军部实际是要忽悠陆军,防止陆军借机攻击海军。海军上下对他是不是忽悠倒无所谓,实际上海军军令部也在帮助山本忽悠。
因此山本那句话的真实意思是,大家不要怕,也不要有压力,都不需要负责任。那怎么样才能实现这个目的呢?忽悠国民并忽悠军部,于是战报注水就成了最直接、高效的手段。
同时为了防止下面的士兵理解不了长官们的良苦用心而回国乱嚼舌头,战役中存活下来的一线官兵被分散派驻于南洋各岛。
这次忽悠很成功,不但国民一片欢腾,日本陆军方面也是到瓜岛战役时才隐约感觉到海军的“中途岛大胜”有问题。
这次成功的忽悠,也彻底改变了日本海军对战果的态度。战场上打赢了自然是赢,打输了也必须报赢。既然必须“赢”,那么通过战报注水获胜岂不是更为简单高效和理所当然么?
其后六次布干维尔海空战特别有代表性,日本海军将战报注水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是不注水的海军战报就是不日本海军战报。
第一次布干维尔海空战,报“击沉美海军大中型航母各一艘,另有两艘重巡、一艘轻巡被击沉”,军部不但在国内搞了盛大的祝捷活动,还对拉包尔航空队进行了嘉奖。实际美海军舰艇一艘也没有沉没,日军重巡被重创四艘。
第二次布干维尔海空战,美军一艘重巡被中创,日海军捷报是“击沉4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并重创4艘巡洋舰或驱逐舰”…… 差不多半个珍珠港的战果了。
第三次布干维尔海空战,“击沉巡洋舰1艘,重创航空母舰2艘、其他舰船3艘”。实际上美海军被击沉驱逐舰一艘,日军被重创重巡、驱逐舰各一艘,沉驱逐舰一艘。
紧接着第四次布干维尔海空战,“击沉巡洋舰2艘,轻创战列舰和巡洋舰各1艘”。这次的重点不是战果,是日本海军只派出了8架飞机就实现了这个“战果”。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海军和军部高层不但没有制止、处罚这类注水谎报。反而非常欢迎,为参战人员和各级将领记功请赏。因为这样既可以忽悠国民,维持狂热战争情绪,也可以为自己加衔晋升积累战功。
在长官们的感染下,中下级官兵们也不觉得谎报是什么错或者罪了。起码可以振奋军队士气,从精神上回馈深受战争之害的国民,而且也可以奖励自己,毕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
既然皆大欢喜,那何乐而不为呢?在这种氛围下,战报的注水也就越来越厉害,越来越肆无忌惮了。
第五次布干维尔海空战,日军对美军的一支快速运输船队发动了夜袭,击沉运输舰一艘。但是他们报出来的战果是“击沉美军3艘航空母舰、2艘巡洋舰和一艘不明类型舰只”。中途岛都不算什么了。
最后一次(第六次)布干维尔海空战,日本海军同样是以 “辉煌”的胜利结尾 – “击沉战列舰1艘,航空母舰、巡洋舰各2艘”。按照日海军的战报,负责布干维尔海空战的美南太平洋舰队早该全军覆灭了。
对于日本海军的吹牛注水,大本营陆军方面也慢慢地知晓了。在南洋作战的陆军第八方面军司令长官今村均就语重心长地告诫过参谋本部的堀荣三少佐:“海军除了会说谎什么都不会,以后千万不要听海军的”。
注:今村均最初相信了海军的战报,将第六师团派往布干维尔岛与海军一同协防,但是海军完全没有能力保障补给。在日本海军不断地“大捷”中,第六师团绝大部分(战后残存两千余人)不是被美军炸死就是饿死,布干维尔岛也被日军谐称为“墓岛”。
只不过这个时候日本陆军也好不到哪里去了,用“转进”代替着撤退和失败,也一样用注水的战报维系着皇军不败的神话。既然大家都是半斤八两,那就看破不点破,揣着明白装糊涂,能混一天是一天。
都说最好的要留在最后,日本海军的战报也不例外。
在联合舰队与美国海军最后决战的“莱特湾大海战”爆发之初,美海军为了干扰日军的判断,为麦克阿瑟的登陆创造有利条件。先由哈尔西在1944年10月12日,率领第三舰队对驻台的日军发动了空袭。
这次袭击极其成功,成功不光是因为美军实力强横,还有日本人自以为是的“大胜”。这场空袭开始四天后,日本海军就获取了难以想象的“大胜”。日本方面统计出来的战果是:
击沉美国航母十一艘,战列舰两艘,巡洋舰三艘,巡洋舰或驱逐舰一艘;击伤航母八艘,战列舰两艘,巡洋舰四艘,巡洋舰或者驱逐舰一艘,舰种不明军舰十三艘。确认至少12条火柱,击落美军飞机112架。己方损失飞机312架。
这份战报传回日本并被军部郑重其事的公告全国(“福摩萨战役公报”),日本首相小矶在国会宣称“胜利就在眼前了”,天皇也发布了嘉奖有功人员的诏令。连万里之外的希特勒都大受鼓舞,发来贺电希望日本再接再厉早日干翻老美,为自己缓解压力。
日本国民更是举国欢腾。因为战报实现他们的终极目标,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击溃美国海军。
搞笑的是长期的“注水”,让日本海军自己都不觉得自己是在注水了,他们也认为打败了美海军。这个时候怎么能不痛打落水狗,一鼓作气彻底降服美国佬呢?
于是海军开始集结台湾、冲绳一带的所有航空力量追击哈尔西的第三舰队。其结果自然是无偿为哈尔西贡献战绩了,不然哈尔西还真没时间和精力去搜索散布各处的日海军航空力量。
最后日本这边的折腾还是起到了一点效果,美国方面截获了大量日本国内报捷的情报,搞得美国总统罗斯福都有些怀疑了。他甚至越过哈尔西的上级尼米兹,直接询问哈尔西具体情况。哈尔西风趣的回复:“第三舰队被东京电台击沉或者重创的舰只,目前正朝敌人方向高速撤退”。
“莱特湾大海战”后联合舰队作为一支舰队可以说是覆灭了,换句话说日本海军对战报的肆意注水,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其自身以及军国主义的灭亡。
从这种角度上看,小矶首相的话倒不是全错,胜利确实是在眼前了。因为日本民众终于可以摆脱军国主义的蛊惑和禁锢,去迎接他们无法想象的新生和未来。
哪能怎么样,今天报失败明天报失败,士兵悲观百姓失望,没法打,上了战车就等于每次都是梭哈,尽力就行,至于结果听天由命[呲牙笑]
朝鲜韩国,越南印度基本都这么干过[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