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陪你一起做智慧父母!
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360首页总会不失时机地把各种信息一股脑地推送到我眼前。每个人都会关心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我也一样。当一个关于孩子顶嘴的话题蹦入我的眼帘时,我的心脏像骤然停止跳动一般,呼吸的频率也慢了好几拍。
故事开始于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场景。
妈妈带着5岁的孩子到超市购物,当妈妈已经买好需要的东西准备去结账的时候,孩子却被货架上的玩具手枪吸引住了。任凭妈妈怎样呼唤,孩子就是挪不动步子。
妈妈生气极了,硬拖着孩子离开了超市。虽然眼见买玩具无望,但是孩子仍然不死心,怯生生地问妈妈:“妈妈,我可以买那个玩具手枪吗?“”家里有很多玩具了,不能再买了。“妈妈头也不抬,一口回绝了孩子。
一直到了吃晚饭的时间,孩子还在怀念着手枪的事。妈妈做好了晚饭,几次喊孩子来吃饭,孩子都没有回应。妈妈气不打一处来:“不给你买玩具你就闹情绪是吧,那以后你都别吃了,饿死算了。“孩子被激怒了,冲妈妈大吼:”为什么你可以买东西,我就不能买?“
妈妈的情绪之火再一次被点燃,扬起手就给了孩子一巴掌:“谁叫你这样顶嘴了?“孩子无动于衷。见孩子不认错,妈妈又拿起手边的藤条一下一下抽打孩子。一开始孩子还在拼命地挣扎,到了后来,孩子不动弹了。
妈妈见情况不对,慌乱地扔下藤条,抱起孩子,此时的孩子已经气弱游丝,虚弱地发出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气息:“妈妈,别打我了,我疼。“说完后,孩子便再也没有醒过来。
此刻,我早已泪眼朦胧,屏幕上的字已经模糊不清,打字的手已经开始微微颤抖……孩子真的再也不会顶嘴了,但是妈妈再多的眼泪和悔恨也无法挽回一个逝去的生命。
虽然宝贵的生命已经逝去,但是,如果生者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我想,这也是对逝者生命价值最好的告慰和延展。
1. 让你生气的,真的是孩子做了什么吗?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孩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感到生气。因为孩子的表现,与我们期待的不一致。所以这时候很多父母会一意孤行,认为自己是对的,孩子是错的。
如果孩子听父母的,我们会得到一些什么?我们会感到心安,踏实,有掌控感。可是,我们的心安,却是以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为代价的。
马斯洛将人类的心理需要从低到高分成了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感的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当妈妈在超市购物后准备回家时,孩子却在玩具货架旁边止步不前,这时候妈妈内心感受到的是焦躁不安,是因为妈妈只是顾及到了自己的需求。赶紧买完东西回家,也许妈妈还有其他事情要做。
2.孩子,你的需求很重要,我们一起来想想如何得到它买玩具,对孩子来说,是新奇感的需求,妈妈给孩子买了玩具,会让孩子认为妈妈是爱自己的。智慧的妈妈不会直接拒绝孩子买玩具的需要,而是首先肯定孩子的需求:“孩子,你喜欢这把玩具枪是吗?“
孩子的需求被妈妈体会到了,这时候他肯定会回答“是“,沟通的氛围就和谐了。
接下来,妈妈可以和孩子商量买玩具的规则:“孩子你看,这把玩具枪确实很好玩,如果你得到了,我想你肯定会很开心的。那么作为妈妈来说,你的需求很重要,可是如果你想要,妈妈就给你买,妈妈也会感觉比较为难。如果妈妈从来不给你买玩具,你也会觉得妈妈不爱你。对不对?“
妈妈既看到了孩子的需求,又表达了自己的需求,这其实是在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孩子不仅不会被激怒,反而学会了站在妈妈的角度考虑问题。
再接下来,妈妈就可以引导孩子解决问题了:“你觉得怎么做,既不会让妈妈为难,又可以得到你的玩具手枪?我们一星期买一次玩具好不好?或者,如果你再帮助妈妈打扫两次卫生,就可以得到玩具手枪了。你选择哪种方式?“
这样的引导,让孩子感觉玩具手枪是可以得到的,只不过需要思考得到它的方式。
3.“顶嘴“恰恰是孩子成长的表现孩子什么时候不顶嘴?2岁以内的孩子,自我意识还没有发展出来。这时候他们不会顶嘴。2岁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思想,“顶嘴“恰恰是他们成长的表现。
害怕孩子顶嘴,其实是父母自身的安全感不足的表现。这时候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去打压、控制孩子,而是要补充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识,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了。
两年前在我的心理学课堂上,老师上课时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2岁孩子的爸爸找到老师,表现得特别焦虑:“老师,都说习惯要从小抓起,可我家孩子习惯不好,整天扒抽屉,东西乱扔,怎么说也不听,最后我打了他,还是不起作用,我该怎么办呢?“
老师了解了情况,原来他家的孩子刚刚2岁,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老师平静地对这位爸爸说:“2岁的孩子刚刚学会走路,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从躺在床上,到能够爬行,最后到能够站起来。他们发现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了,对这个世界,他们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抽屉、柜子这些东西平时他们只能看到外观,而现在,他们终于有机会去探索内部的结构了。孩子扒东西的时候,你可以和他一起扒,然后告诉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最后,再和他一起把东西收进去。“
听了老师的话,爸爸拨云见日。两周以后,爸爸兴冲冲地来告诉老师:“老师,你说的太对了,按照你的方法去做,孩子渐渐对扒抽屉没有兴趣了。“
结语: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我们就不会陷入先入为主的表象里。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愿意从成长自己、认识自己开始,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如果这位5岁孩子的妈妈,理解了这个道理,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同时,这位5岁男孩,也在用自己的生命告诫我,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懂孩子的妈妈,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