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道,有些事情是越用力,越显得无能为力。
比如对于那些偏执患者而言,他们始终信奉一个从不存在的事实:
我的音量分贝=我的认知高度。
在这种认知的“指引”下,错误成了个性的行动代名词,
狡辩成了立场的精神蓄水池,
而真正的真相,以及那些衡量是非黑白的标准,
则在可悲且愤怒的喧嚣声中,被绞弄成一地碎屑。
这种精神病态的传染性不言而喻,
从互联网舆论的键盘冲突,再到现实中的“道德绑架”,
从职场里的“责任蹴鞠”,到亲密关系上的“情感勒索”,
人们用愤怒遮掩恐惧,用攻击替换自省,
最终将所有人拖入一场永无止境的“自证清白”大戏之中,
演的人滔滔不绝,
看的人一言不发。
当代话语体系正在经历一场诡谲的认知异化,
那些原本代表着理性的客观的词汇,
在“二次加工”之后迅速膨胀变形,
“讨论”的意义扭曲为“讨伐”的必要性,
合理的质疑退化为不合理的敌意,
不同观点的出现被定性为不可撼动的精神叛变。
暴躁与愚昧的人群开始发明了属于他们的新型语法结构:
用莫名其妙的排比句代替有据可循的论证,
用反复使用的感叹号碾压合情合理的逻辑,
用看似道德实则无德的术语包裹那些显而易见的私欲。
毫无疑问,这群人的问题还不止如此,
他们似乎换上了一种“选择性失明”的精神绝症,
对于他人错误的显微镜效应让他们表现出一种不死不休的狂暴态势,
而对于自己的过错,则默默开启了美颜滤镜来强调“存在即合理”。
这种典型的双重标准只是他们卑劣伎俩的一个小小环节,
但这个小环节的不断膨胀,却显现出一种普遍存在的世道现象,
他们总觉得有问题的是别人,
他们总觉得自己的问题不是问题。
这些人的想法与认知上的演变,外因与内因的影响同样重要,
在信息洪流的冲刷下,现代人的精神土壤正在加速沙化,
人们的关注点像候鸟追逐季风般追逐热点,
同时,这会导致很难看到他们的耐心,
能够在任何一个议题上深耕细作。
这种浅层思维催生出诡异的自洽逻辑,
这种逻辑会在臆想中,将复杂的现实修剪成便于展示的造型,
用简单且模糊的善恶概念,对立和代替深层思辨,
用情绪化的拉帮站队,替代以寻求真正解决问题本质的理性对垒。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了,
需要大量思考的辩论,退化成纯粹意义上的口号接力赛,
思考简化为立场选择题,判断“优化”成态度判断题,
当精神世界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虚者自然需要不断制造新的立场风暴,来掩盖自身一无所知的丑态:
于是乎,整个世道形成了一条精密的焦虑传导链,
人们像传递炸药包一样传递压力,用攻击他人来缓解自身焦虑,
上司骂下属、网友喷陌生人,焦虑正在“呼叫转移”。
在这种闭环体系之中,承认错误等于主动踏入雷区,
于是那些“不依不饶”的行为,
反倒成了一种看似合理的精神防爆盾。
但新的问题来了,
这一切,真的合理么?
这一切的源头,谁该承担真正的责任呢?
当那些自知理亏的人们,开始用叫嚷声构建对抗“不同”的壁垒,
用诡辩且不依不饶的态度挖掘心理防御的壕沟,
整个社会便陷入一场荒谬的舆论战泥潭。
这场本就毫无意义的博弈根本没有胜利者,
只有不断扩散的信任荒漠和日益固化的思想土壤,
而那些最擅长不依不饶的始作俑者们正在做什么呢?
他们用攻击他人的火力来试图温暖自己冰冷的良知,
用虚构的正义感填补内心的罪恶。
久而久之,当心虚成为常态,那些显现出规模化的问题,
则再也不是所有人的问题,
如果装睡的人叫不醒,但若是这个群体都在装睡,
对于他们而言,
又何须区分梦与醒,
又何必在意他们是装睡还是真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