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也是经济发展成果的最真实晴雨表。
01
中国青年失业率创新高
继2023年12月官方恢复披露分年龄组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后。2024年2月数据公布,不含在校生的16—24岁失业率为15.3%,青年劳动力失业率创近三个月新高。
看到这组数据,也许有人会说相较于2023年5月份公布的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为20.8%,2024年青年劳动力失业率明显下降?青年就业情况有所好转?
实则不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的释义:2023年各月平均,中国16—24岁城镇人口中,在校学生占比6成多,近6200万人;非在校学生占比3成多,约3400万人。新公示的数据不包含在校学生的分年龄组失业率,有利于更准确反映进入社会的青年的就业失业情况。16—24岁正值高中毕业,或者大学毕业的年龄若今年非在校生仍为3400万人,那么距离6月毕业季过去10个月后,社会面仍有520万毕业生尚未找到工作,这实际反映出目前毕业生就业率非常差。
不仅是青年失业率上升,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也连续3个月上升,到达5.3%。
02
在家全职当孩子成为新流行
根据民意调查统计,中国年轻人的情绪普遍低于年长群体,这反映出他们对经济现状的普遍不满。社交媒体上兴起的“躺平”运动,显示了一部分年轻人对传统成功标准的抵触和对就业市场的彻底退出。
随之爆火的还有“全职儿女”概念,所谓“全职儿女”,指的是一些年轻人选择暂时或长期居住在父母家中,通过承担家务和提供情感支持等方式,换取父母的经济支持,同时保持学习或寻找职业目标的一种生活方式
根据截至 3 月份(青年失业统计停止之前)的数据,中国的一项估计显示,此类全日制成年子女的数量为1,600 万。“在家全职当孩子”在国内兴起,一半是社交媒体笑话,一半是事实,反映了青年人面临的就业困境和社会压力。
03
“慢就业”与“考研、考公”
成为失业的委婉说法
过去,大学生毕业后未能及时找到工作,会被视为个别现象;但现在,能够顺利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对于许多毕业生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难得的幸运。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预计今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超过1170万人。这一数字相较于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23年,大有赶超之势。
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再加上社会面上500多万往届生尚未投入生产,直白地说,如今的青年就业状况相较于过去,确实显得更为严峻。近两年网络平台上爆火出圈的一句“月薪3000块招不来一个农民工,但是却可以招来一个大学生”的背后直指的便是当下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媒体将大学毕业后的休闲时间称为“慢就业”,这可能是对失业现象的一种委婉表达。尽管有些人可能真心选择慢慢开始职业生涯,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更像是一种失业的变相形式。
工猫有话说:
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都寄托在年轻人的身上。青年就业率可以说是整个社会一个举足轻重的指标。
建议国家政策核心应当更多地聚焦于年轻一代,为他们提供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减轻他们肩上的压力,使他们能够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挑战。不能让一代人过度消耗未来几代人的资源,否则我们失去的将是无尽的潜力和未来。
我正我在家
失业一年多了
为什么是16—24岁?16岁还是未成年,无业很正常吧!
建议鼓励企业多招中老年员工,已经买够15年社保的,且工作时间少于6小时,可以不买社保。不到能降低企业负担,还能顺便解决失业问题。有钱的中老年人有时间消费,促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