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钱学森已提出AI,VR,当时的命名令人好奇

凡松工猫 2024-10-24 06:56:34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不仅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更是在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提出了前瞻性的思想和预言。钱老的这些思想和命名,在当时可能令人感到好奇,但在今天,随着这些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能够深刻体会到他的远见卓识。

钱学森与人工智能(AI)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钱老就关注人工智能领域。

在钱老看来,未来世界起码有三大特征:信息量激增;电子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普及并联成世界网络;电子计算机技术向更高层次的智能化发展。

他把第五次产业革命的重心放在智能化上,把与智能化密切相关的脑科学、思维科学、智能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视为21世纪的五大尖端技术。

1994年,钱老出版了一本名为《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的书籍。

书中提到:1979年,钱学森受邀去中央党校讲课。他在课上提到了,“电子计算机可以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此言一出,立即炸锅,有人说他是“机械唯物论”,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但钱老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并从哲学的高度讲了这样一段话:

“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永远是这样一种关系:机器是人做的,人创造了一种非常聪明的机器,人就又聪明了一些。这个距离总是这样。”

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观点可总结为“人机结合、以人为主”“机不是代替人,而是协助人,是人·机结合”,这点在他在与我国著名控制论与人工智能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汝为的书信中得到证实。

在1990年的一次系统学讨论班上,钱老提醒当时进行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员,具体处理的还是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说不上什么智能。“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人与机器的结合。”

钱学森与虚拟现实(VR)

上世纪90年代起,他又在研究人工智能基础上关心VR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将其命名为“灵境”。他认为,“灵境”技术将扩展人脑的感知和人机结合的体验,使人与计算机的结合进入到深度结合的时代。

1990年11月27日,钱学森在信中将VR翻译为“灵境”。钱学森图书馆供图

1990年11月27日,钱老给时任国家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专家组组长汪成为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将“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一词翻译成“灵境”。

钱老认为,“灵境”比“临境”更好,因为这个境是虚的,不是实的,所以用“灵境”才是实事求是的

1998年6月18日,钱学森写的短文《用“灵境”是实事求是的》。钱学森图书馆供图

钱学森还多次写信与其他科学家探讨“灵境”的理论、实现和应用,还亲手绘制了一张导图,以阐释“灵境”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

钱学森提出的“灵境”技术与现代虚拟现实(VR)技术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两者在技术核心上都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使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虚拟空间。这种技术利用头戴式显示器、手柄等设备,将用户带入一个完全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中。

但钱老对“灵境”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有其独特之处,“灵境”技术的理解更侧重于扩展人脑的感知和人机结合的高度融合。灵境系统将推动人机结合从第一阶段走向第二阶段,催生人机结合的感受,把人机结合变成融合,催生人机结合、优势互补的“超人”,培养科技帅才,培育哲学意义上“爱、智、慧”的“大成智慧者”。

他认为,“灵境”技术可以大大扩展人脑的知觉,使人进入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从而推动人类历史进入新的时代。“大成智慧者”的智力、效率和适应力都将大大提升,这将是又一次社会革命。通过大成智慧教育,人皆有硕士及以上文化水平,信息网络把人都紧密连在一起,社会客体和社会主体走向一体化,每一个人一方面能更充分发挥他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又能更好地协同。这就像人的大脑一样,每个人犹如一个大脑中的细胞,在一体化的社会主体中工作。这点有点超脱于现在的vr,更接近于脑机接口。

钱学森与新能源汽车

钱老在1992年提出了跳过发展燃油车直接进入新能源车的观点。

他在给时任副总理邹家华的信中建议,我国可以从1992年开始从汽油柴油阶段,直接进入新能源电池阶段。他认为传统燃油车存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而新能源车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从计算机技术革命到灵境技术革命,从信息化社会走向智能化社会,计算机技术所创造的互联信息网络,与灵境技术所提高的人类创造能力一道,这一切既发生在信息环境之中,也发生在现实世界之中。

0 阅读:0

凡松工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