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因为他的权势、家族、声望、兵权,诸位诸侯都老老实实的做着自己的事情,从来没有做过什么过分的事情,更别说对他图谋不轨。不过,在明末二十五年,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在这一年,皇储朱标突然暴毙。根据皇位继承的规矩,一众藩王都有资格登上皇位,而晋王和燕王更是因为天赋异禀,战力超群,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登上皇位的人选。但朱元璋还是作出了一个让很多人大惑不解的决定:他把朱标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朱允炆册封为储君。
这个决定很难让人信服。因为有朱元璋在,各大诸侯也不好明表自己的意见,所以,他们虽然在明面上表示了全力支持,可内心深处,对于朱允炆成为储君,还是有些不解和不快的。按理说,朱允炆这样的后生晚辈,是不可能继承皇位的。不过朱元璋身为一国之君,心志坚定,没有人能够改变他的决定,诸位诸侯也只能无奈的离开了,没有再多说什么。这件事情牵扯甚广,不仅引起了燕王和晋王的不满,就连其他诸侯也是怨声载道。这也是为什么,朝廷和诸侯们会产生矛盾的原因,尤其是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之后,矛盾更加激化,最终变成了“保藩”和“削藩”的矛盾。朱允炆登上皇帝宝座后,感觉到了自己的位置不稳定,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就下达了铲除藩王的命令。
在朱元璋去世的那一天,也就是洪武31年(1398年),一直到第二年秋天,朱允炆以种种理由剥夺了周,齐,湘,代,岷五王的爵位,并且将矛头对准了矛盾最大,也是最有权势的“燕王”。为了一鼓作气将燕国一网打尽,朱允炆在洪武31年11月,任命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者,谢贵和张信掌北平总管,并命他们严密监控燕国的动静。其后,又于建文二年(1399年)2月,颁布了一道敕令,明令各亲王,不许对自己的亲王府文武百官进行任何限制。这一年三月份,朱允炆下令宋忠,徐凯,耿瓛等将军在北京周边开平,临清,山海关三处驻扎军队,并从北京,永清两处防御区域抽调兵马,运粮到彰德,顺德。
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的一系列举动,都落到了朱棣的眼中。朱允炆还没来得及做好充足的准备,朱棣便于建文元年的秋天(1399年八月)发动了政变,并以“清君侧”之名发动了“靖难”之战。“靖难之役”,也就是明代的第一次家族内讧,朱允炆是侄儿,朱棣是叔叔,叔侄二人为了争夺皇位而发生了冲突,好不容易恢复了平静的明朝,却再次陷入了混乱和战争的泥潭。在靖难之战开始的时候,燕国处于劣势,朱棣只有北京和一万大军,而朱允炆却拥有中国辽阔的疆域,是朱棣的三倍之多,还有一群诸侯。单从表面上来说,朱棣处于绝对的劣势。然而,在朱棣的带领下,不但反败为胜,而且还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一举扭转了劣势,击溃了朱允炆的军队,在三年后,也就是1402年5月20日,他在长江的北岸,占领了南京的龙江驿站,逼迫建文帝朱允炆交出了自己的罪行,并且派出了庆阳公主,试图与朱棣和谈。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没有退路了,朱棣断然拒绝了和谈的提议,在6月13日,朱棣率领军队,直逼南京城,朱橞,李景隆,以金川门谋反为借口,将朱棣迎进了京。进京后,朱棣第一时间赶到朱允炆居住的内院,却看到一片火光冲天的景象,而朱允炆和他的家人,已经消失得干干净净。朱棣未看到朱允炆的头颅,勃然大怒,命人在南京城中挖了一圈,也没有找到朱允炆的踪迹。朱棣也是一头雾水,朱允炆就像是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一样,这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事情?
鲸落
去无踪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明初那一套治国理政体系是错误的,完全照搬北宋那一套,重用文人士大夫,事实证明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文人误国比武将更甚,北宋的灭亡完全是文人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