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订单大量流失” 这一话题热度居高不下。
不少人宣称欧美消费市场崩塌,致使中国外贸举步维艰。网络上诸多消息称,港口空集装箱堆积如山,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现象频发,订单正不断流向东南亚与印度。这些信息着实令人忧心忡忡,但事实究竟如何?是夸大其词,还是情况已严重至此?中国外贸是否真会就此走向衰落?事件的来龙去脉先看最为直观的现象 —— 港口空集装箱大量积压。的确,近期众多港口都出现了此类状况。这背后原因何在?时间回溯到疫情初期的 2020 年,彼时全球生产近乎停滞,唯有中国维持正常生产运转。一时间,外贸订单如潮水般涌来,尤其是美国,为刺激消费大力向民众发放资金,民众手头资金充裕,消费热情高涨。于是,全球订单纷纷汇聚中国,工厂 24 小时不停运转,集装箱供不应求,价格从几百美元一路飙升至两三万美元的 “天价”。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十分棘手。美国港口因疫情陷入混乱,工人缺勤,货物卸载困难,致使中国发出的货物无人接收,货物周转陷入紊乱。为应对这一局面,中国不得不全力制造集装箱、增加运输船只。然而,这种过度扩张的模式,一旦市场需求下滑,便会引发连锁反应。
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到了 2021 年底,美国商家库存积压严重,像亚马逊这样的电商平台甚至开始限制仓储空间。2022年起,众多中国商家被迫清理库存,与此同时,国外生产逐步恢复,订单数量大幅减少。更为严重的是,部分企业因前期爆单盲目扩大产能,在需求锐减的情况下,产能严重过剩,许多企业不得不裁员甚至倒闭。美国消费市场疲软早有预兆。追溯至 2019 年,当时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加之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加征关税,经济形势雪上加霜。疫情期间外贸虽短暂繁荣,但这属于特殊时期的意外之喜,难以持久。疫情过后,民众积蓄逐渐耗尽,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大不如前。2023年前两个月,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显著减少,汽车、家电等大件商品销售惨淡。欧洲方面,自 2022 年下半年起,消费者的消费态度也变得谨慎。日本则因日元大幅贬值,民众购买力遭受重创。欧美消费市场的整体下滑,主要源于通货膨胀与政策变动。物价持续攀升,民众收入却未见增长,美国、欧洲的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相比之下,中国的通胀率则相对较低。此前,这些国家通过发放资金刺激消费,民众尚可维持一定的消费能力,如今政府停止资金发放,且利率上调,民众的消费意愿和能力降至冰点。更为糟糕的是,美国的金融政策对全球外贸产生了间接影响。利率上升使得美国人偿还房贷、车贷的压力增大,消费支出随之减少。美元大量回流美国,导致其他国家美元储备不足,购买力下降,中国外贸企业也因此受到波及。不过,情况并非毫无转机。服装、鞋帽、家具、玩具等低端制造业确实受到较大冲击,订单量大幅下滑。一方面,欧美消费市场出现降级现象;另一方面,产业链转移也是重要因素。近年来,许多低端制造业逐步向东南亚和印度转移,当地低廉的人工成本吸引了大量订单。欧美客户为降低成本,也倾向于将生产基地迁至这些地区,这使得中国部分企业订单减少。然而,高技术含量产业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生产车载娱乐设备、手持稳定器、精密数控机床的企业,近年来订单量不降反升。以精密数控机床为例,2023 年订单量增长了 40%。在家电行业,虽然部分装配环节转移至国外,但核心原材料仍需从中国采购。尤其在电子类产品领域,中国厂商凭借强大的设计与升级能力,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依然强劲。从数据层面来看,中国外贸整体表现较为稳定。2023 年出口额与 2022 年基本持平,较 2019 年还提升了 1.1 个百分点,贸易顺差更是增加了 1376 亿美元。这表明,尽管低端制造业遭受冲击,但中国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依旧稳固。以纺织服装行业为例,尽管订单有所减少,但中国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仍高达 42.1%,远超越南的 15%。美国虽一直宣扬与中国 “脱钩”,但短期内,机械、电器、百货纺织等商品,美国仍无法摆脱对中国进口的依赖,难以找到完全替代的供应源。此外,中国的应用软件如 TEMU、剪映、TikTok 在美国依旧广受欢迎,这充分体现了两国在经济和互联网领域的高度依存关系。总体而言,此次外贸波动,实际上是疫情期间外贸过度繁荣后的一次回调。疫情期间,全球生产停滞,中国成为全球生产的主力军,外贸业务迅猛增长,如今市场正回归常态。加之欧美消费市场降温,全球金融环境收紧,给外贸行业带来了一定压力。即便如此,中国在高端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核心领域的竞争优势依然显著。网友观点大集合此事件引发网友热烈讨论,观点可谓是众说纷纭,下面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析。有网友感慨道:“外贸行业真是瞬息万变,去年还赚得荷包满满,今年就陷入困境。” 更有网友直言:“这就是吃了‘疫情红利’的后果,当时赚得多,现在就得还回去。” 言语间虽略带酸味,却也反映出部分事实。站在工厂老板角度,有网友表示理解:“不能怪老板裁员关厂,实在是无奈之举。订单没了,拿什么养工人?再继续撑下去,老板自己都得赔个精光。” 还有网友补充道:“早干嘛去了,疫情期间盲目扩产的时候怎么不想想后果?稍有头脑的人都该知道,市场热度迟早会冷却。”当然,也不乏一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这下好了吧,整天说‘越南印度抢订单’,现在知道竞争的厉害了吧!不过话说回来,中国制造业底蕴深厚,不会被轻易压垮。” 这类网友看似言语犀利,实则内心对中国制造业仍充满自豪。部分网友将矛头指向欧美:“哈哈,美国这下也尝到苦头了吧?整天搞高科技脱钩,结果基本生活用品还得依赖中国。这不是自找麻烦吗?钱没了,东西还得买,真是两头为难。” 还有网友附和:“可不是嘛,欧美人现在也不好过,通货膨胀把他们的钱都榨干了,估计逛超市都得精打细算。”也有网友看得透彻:“归根结底,中国还是要走产业升级之路。低端产业转移是必然趋势,难以阻挡。与其执着于小订单,不如大力发展高端技术。你看精密机床、电子产品等领域,订单不是源源不断吗?这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有一群 “乐观派” 网友认为:“别慌,这只是市场正常的调整。市场就像弹簧,压得越狠,反弹得越高。等全球经济稳定下来,外贸自然会回暖。况且中国拥有庞大的工业体系,无需担忧。”在吐槽与讨论中,也有不少网友表达了担忧:“工人失业该怎么办?有些地方的小厂说关就关,工人连个缓冲期都没有。像我们这样的普通打工人,未来该何去何从?” 还有网友无奈叹息:“说‘产业升级’容易,可那些低端制造业的工人,怎么实现升级?我们连电脑都不太会用啊。”颇为有趣的是,有网友调侃道:“欧美人买不起东西,咱就少卖点给他们。反正国内市场咱自己能消化,干嘛非得依赖他们?等他们眼馋了,自然会来买,咱不愁没市场。” 这话虽听着有些强硬,但也反映出部分人的心态。网友的讨论涵盖了吐槽、担忧、乐观、调侃等多种情绪,每个人基于不同立场发表看法。无论如何,这一事件切实牵动着众多人的心。毕竟,外贸不仅关乎出口数据,更与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