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个人的身体里,竟然能住着24种截然不同的人格?
有人是温文尔雅的学者,有人是暴躁易怒的军人,有人是天真的孩子,有人是阴险狡诈的骗子。而这一切,竟然都属于同一个人——威廉·密里根(比利)。
这不是小说,而是真实发生在美国的故事。而这本书——《24个比利》,就是在记录他的传奇人生。
1. 一个人格的崩溃,24个人格的诞生
比利的人生,像是一出残酷的心理实验。
他的童年,几乎是人间地狱。继父米查是个彻头彻尾的恶魔,对他进行惨无人道的虐待。殴打、鞭打、性侵……每一样都足以摧毁一个孩子的灵魂。而比利,在这样的痛苦中,选择了“分裂”——他把自己的恐惧、痛苦、愤怒,一点点分割出去,交给不同的“人格”去承受。
于是,24个“比利”诞生了。
威廉·密里根(比利)—— 最初的核心人格,他的身体里,住着 23 个不同的“自己”。
核心管理者
亚瑟(27 岁,英国人)
•特点:理性、无情,说话带着英式腔调。
•能力:精通物理、化学、医学,自学阿拉伯语。
•角色:最先发现其他人格的存在,像“大家长”一样管理人格家族,决定谁能“出面”控制身体。
雷根(22 岁,南斯拉夫人)
•特点:暴躁易怒,英语带有斯拉夫口音。
•能力:军事战术专家,精通空手道,能控制肾上腺素爆发。
•角色:负责“人格家族”的安全,随时准备战斗。
老师(26 岁,神秘旁观者)
•特点:比利所有人格的融合体,聪明、敏感,拥有极强的幽默感。
•能力:掌握比利所有的人格记忆,称其他人格为“我制造的傀儡”。
•角色:幕后观察者,记录着这一切。
特殊能力者
亚伦(18 岁,骗子)
•特点:爱撒谎、操控人,唯一的右撇子。
•爱好:画人像、打小鼓,抽烟。
汤姆(16 岁,逃跑高手)
•特点:好战、反社会。
•能力:电子技术专家,擅长吹萨克斯风,画山水。
•外貌:金发,琥珀色眼睛。
情绪承受者
丹尼(14 岁,惊恐的孩子)
•特点:胆小怕生,尤其怕男人。
•经历:曾被逼着挖自己的坟墓,被活埋过,因此只画“活着的东西”。
大卫(8 岁,痛苦的承受者)
•特点:高度敏感,能够感受其他人格的痛苦,但无法专注,常常迷糊。
•角色:承受比利所有的痛苦。
温柔与才华
克丽丝汀(3 岁,聪明女孩)
•特点:能读会写,但有失读症。
•爱好:画花和蝴蝶。
阿达娜(19 岁,害羞的女孩)
•特点:内向、孤独。
•能力:会写诗、做饭,负责照顾其他人格的生活。
危险与混乱
菲利浦(20 岁,粗暴的纽约客)
•特点:说话带布鲁克林口音,言语粗俗,易怒。
凯文(20 岁,犯罪策划者)
•特点:狡猾,曾策划抢劫,喜欢写作。
艾浦芳(19 岁,复仇者)
•特点:波士顿口音,心里装满仇恨,密谋报复比利的继父。
艺术与幽默
克里斯朵夫(13 岁,吹口琴的少年)
•特点:温顺但内心不安,说话带英国口音。
李(20 岁,喜剧演员)
•特点:机智幽默,喜欢捉弄别人,是人格家族里的“小丑”。
罗勃(鲍比)(17 岁,梦想家)
•特点:整天幻想旅行和冒险。
边缘人格
杰森(13 岁,情绪炸弹)
•特点:反应激烈,脾气暴躁,容易被惩罚。
萧恩(4 岁,聋子)
•特点:先天听力障碍,注意力涣散。
马丁(19 岁,势利眼)
•特点:炫耀、装腔作势,是个喜欢摆架子的纽约客。
提摩西(提米)(15 岁,花店男孩)
•特点:害怕外界,总是隐藏自己的情绪。
•………
这些人格,有的聪明,有的暴力,有的邪恶,有的温柔。他们轮流掌控比利的身体,像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心理战争。
2. 绑架、抢劫、强奸,他到底是罪犯,还是受害者?
1977年,比利在俄亥俄州犯下了一系列恶性案件:绑架、抢劫、强奸。
但警方逮捕他后,却发现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比利根本不记得自己做过这些事!
审讯时,他的人格在不断切换。
一会儿是镇定的亚瑟,一会儿是愤怒的雷根,一会儿是哭泣的孩子……警方几乎不敢相信,他们面对的,竟然是一个活生生的“多重人格剧场”。
比利被送进了心理医院,医生们发现,真正实施犯罪的,并不是“比利”本人,而是他体内的某些人格。
那么问题来了——
法律该怎么判?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他还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吗?
最终,法庭判定——比利精神异常,不负刑事责任。
可即便如此,比利的生活,也再也回不去了。
3. 医生的治疗,能拼凑一个完整的比利吗?
在哈丁医院和雅典心理健康中心,医生们开始尝试治疗比利。
他们试图让比利的人格融合,让他重新变回“一个完整的人”。
•他们用催眠,试图找到人格分裂的源头。
•他们用心理干预,试图让比利面对童年的伤痛。
•他们用人格沟通,试图让不同人格和平共处。
渐渐地,比利开始变化了。
有些人格消失了,有些人格融合了,最后,一个叫“老师”的人格站了出来。
“老师”拥有所有的记忆,所有的人格的知识和技能。他开始掌控比利的身体,试图带着这个残破的灵魂,走向新的生活。
但,现实会给他这个机会吗?
4. 社会会接纳“怪物”吗?
比利的故事,被媒体曝光后,整个社会炸了锅。
有人说:“他就是个怪物,该关一辈子!”
有人说:“他是个可怜人,应该被拯救。”
但现实是——比利无论走到哪里,都逃不开“精神病患者”的标签。
•医院拒绝接收他,因为他太过复杂,治疗费用高昂。
•社会拒绝接纳他,因为没人愿意跟一个“24个人格的罪犯”共处。
•家人早已放弃他,他再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归属。
最终,比利孤独地活着,像是一个被社会遗忘的幽灵。
5. 这本书,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比利的故事,不只是一个关于精神病的传奇,它更是一个关于人性的隐喻。
① 人格分裂,真的离我们很远吗?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多重人格者”?
有些人,在家是个孝顺的儿子,在公司是个冷血的老板,在朋友面前是个逗比,在爱人面前又变得温柔。
比利的人格,是极端的、病态的,但它其实只是把我们内心的多面性,放大到了极致。
② 童年创伤,会影响我们一生。
比利不是天生的疯子,是童年的虐待,把他变成了这个样子。
很多心理疾病,根源都在童年。一个孩子如果长期活在恐惧、暴力、冷漠之中,他的心灵会变得残破,甚至会在长大后,变成一个我们无法理解的“怪物”。
所以,这本书想告诉我们——不要忽视童年的伤害,它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③ 我们真的理解精神疾病吗?
在比利的时代,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还停留在“疯子”“怪物”的阶段。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真的变得更懂了吗?
抑郁症、焦虑症、人格障碍……这些心理问题,如今依然被很多人误解,甚至污名化。
可事实上,精神疾病,并不是“疯子”的专属,而是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病。
真正的“疯子”,是那些无视心理问题的人。
写在最后
比利的一生,是一场孤独的挣扎。
他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了罪犯,从一个罪犯,变成了一个医学案例,最终,他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
他曾想变回“一个完整的人”,但社会从未给他这个机会。
他拼尽全力想回归正常,可人们宁愿相信,他只是个“疯子”。
比利不是“一个人”,他是24个人,但同时,他谁也不是。
他只是,这个世界上,一个被遗忘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