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要打专利的话,中国企业全部倒掉”,专家发出暴论引争议

江畔雨落叶 2024-12-20 18:09:26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前言】

今年四月份,一段段视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视频中,一位清华教授认为,如果特斯拉开放专利,中国也不会有这么多电动汽车上来。

事实果真如此简单吗?在全球产业链竞争激烈的今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崛起是否真的依赖于特斯拉的技术“施舍”?如果没有特斯拉,中国又会走向何处?

【 “砖家”言论与自信的中国创新】

在关于特斯拉开放专利的讨论中,除了对其实际影响的争议,一些专家的观点也引发了广泛质疑。

有人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成就是“特斯拉施舍”的结果,这种说法不仅低估了中国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放大了某些所谓专家言论中的偏见。

证券专家赵晓光就发表过一段言论:“如果要打专利的话,中国企业全部倒掉”,在他的认知之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得以发展特斯拉就是最大功臣。

这种“崇洋媚外”的心态,不仅无助于推动行业发展,还容易对公众认知造成误导,近年来,类似的“砖家”现象频繁出现。

一些专家在公开场合发表未经充分调研的言论,把复杂的产业发展简单化为依赖外部技术的结果,这些论调往往站不住脚,却因为他们的“专家身份”而获得传播。

例如,清华教授李显君就曾声称,没有特斯拉开放专利,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无法崛起,这一观点很快被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驳斥。

他明确指出,中国的技术积累和产业政策才是推动行业进步的核心动力,特斯拉的专利开放并非决定性因素,这种崇洋心理背后,隐藏的是对本土创新能力的低估。

许多所谓专家习惯性地将西方技术视为不可逾越的标杆,而忽视了中国近年来在科技研发上的快速进步,实际上,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成就早已被全球认可。

从核心电池技术到整车制造工艺,中国企业在多个领域实现了超越,完全具备全球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电动车产业链已经实现高度本土化,无论是整车制造、零部件供应,还是技术研发,均具备强大的独立能力。

例如,特斯拉在中国的上海超级工厂几乎完全依赖中国本土供应链,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典范,这一事实进一步证明,中国行业的崛起并非依赖外部技术,而是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的结果。

【商业算计与技术淘汰】

特斯拉开放专利的真实目的 当特斯拉在2014年宣布开放专利时,这一举动曾被解读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慷慨行为”。

但仔细审视其背后的逻辑,我们会发现,这并非单纯的公益行为,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商业博弈,特斯拉需要借助这一策略巩固市场地位,而非单纯推动行业进步。

这种开放专利的举动,更多是为了扩大自身利益,而非成就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商业的角度来看,特斯拉当时面临巨大的市场扩张压力,新能源汽车行业需要配套的充电设施、零部件供应链以及更多用户认知。

如果市场规模不足,单靠特斯拉一家企业,很难推动整个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开放专利,其实是为了吸引更多车企入局,形成行业合力,加速充电网络和零部件产业链的完善。

换句话说,特斯拉的开放行为,是在为自身的生存和规模化发展铺路, 除此之外,特斯拉开放的专利并不意味着无条件使用。

事实上,特斯拉在开放专利时,明确要求使用其专利的企业不得以知识产权反诉特斯拉,这一条款充分暴露了特斯拉的商业算计,其核心目的是通过专利协议保护自己的利益,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共享”。

这种隐形的“专利壁垒”,对其他企业形成了潜在的制约, 更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开放的专利中,大量技术已经落后于行业主流。

这些专利涉及的电池、电控设计多属于十几年前的技术方案,已被更先进的技术路线取代,比如,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在能量密度和生产效率上早已超越特斯拉的技术路线。

而特斯拉所开放的电机和转子工作模式,也在行业中逐步被边缘化,这些淘汰技术对行业的实际推动力极其有限,相比之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并未因为特斯拉专利开放而停下技术创新的步伐。

宁德时代早已成为全球电池领域的佼佼者,其技术路线独立且创新性极强;比亚迪则通过开放自身的部分技术专利,真正促进了行业内的技术共享。

这些企业的成功,更多源于自主研发与市场竞争,而非特斯拉的技术“馈赠”,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特斯拉的专利开放不仅未能垄断行业,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

早在1992年,已是耄耋之年的钱学森就向国家领导人建议跳过燃油车阶段,直接发展新能源汽车,这一战略性思考,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与此同时,中国却在稳步推进自己的新能源战略, 电池技术更是如此,2008年,特斯拉使用松下的18650圆柱形电池,而同年比亚迪推出的F3DM使用方形磷酸铁锂电池。

【从谬误到真相】

有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中国电动车的崛起并非某种外来技术的施舍,而是自主研发与战略决策的产物。

这是一个从被质疑到打破偏见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主角,从头到尾都不是特斯拉,早在2014年,特斯拉开放了部分电池和电控专利,宣布“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

这条新闻一度被包装成“行业大善举”,但很多人没注意到,这些所谓的开放专利中,真正获得授权的在中国只有3项,且大多是十几年前的技术,早已被市场淘汰。

那么,为什么特斯拉开放专利的新闻却能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呢?

事实上,类似于“如果没有特斯拉的专利,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就发展不起来”这样的观点已经存在很久了,听起来很有道理,却经不起推敲,这不仅是对历史因果的混淆,也是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成就的一种误解。

类似的逻辑经常出现在其他领域,比如有人说“没有微软的操作系统,电脑行业就发展不起来,”但事实是,即便没有微软,中国也有自己的操作系统,比如麒麟和鸿蒙。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同样有自己的独特路径,特斯拉的专利开放确实对行业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将其拔高到决定性地位,无疑是一种过度夸大。

正如赵晓光的观点,认为特斯拉的专利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起点”,听起来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却忽略了核心事实: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是政策、技术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依赖某一家公司或一项技术。

这样的论断既不科学,也低估了中国产业的自主能力, 事实上,特斯拉的专利开放更多是为了它自身的利益,从2014年的背景来看,特斯拉急需扩大市场影响力,但仅凭一家公司难以推动整个行业的配套设施建设。

开放专利,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参与者,推动充电设施布局和降低生产成本,换句话说,特斯拉的“慷慨”是精心计算后的商业策略,而不是单纯的公益行为。

回到中国市场,特斯拉的专利开放与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启动的时间点高度吻合,但这并不意味着前者是后者的起因,2014年,中国已经明确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不仅出台了大量政策支持,还大力扶持产业链本土化。

而中国企业,比如宁德时代、比亚迪,早已在电池、电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即便没有特斯拉的开放,这些企业依然会凭借自身积累推动中国电动车的发展。

【结语】

如果特斯拉不开放电池技术专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真的会死掉,这种观点不仅失之偏颇,更低估了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电动车产业链的崛起,是自主研发、政策支持和市场竞争的共同结果,而非特斯拉单方面的“施舍”。

信息来源:

界面新闻————天风证券赵晓光出暴论:特斯拉如果要打电池专利,中国相关企业全部倒掉

决策与信息杂志————如果特斯拉不开放电池技术专利,所有的中国电动汽车企业都会死掉?

END

0 阅读:0

江畔雨落叶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