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王翦灭楚前疯狂讨赏,为何获赞无数?嬴政为何无忠臣?

江湖之下 2024-08-02 01:06:32

电视剧《大秦赋》里面有一个很牛逼的角色,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也是战国四大名将当中唯一不被猜忌的一个,是唯一得到善始善终的一个。因为他不仅懂得打仗,还懂政治和人心,他懂退让和自保。

《大秦赋》对于王翦这个人物的刻画虽然有很多添砖加瓦的情节,但大体能够让人看出来王翦一些无双的智慧,能看出他是如何在绝对的王权之下游刃有余的。但也能看出,嬴政这人的缺点所在,甚至能够映射出秦国二世而亡的原因。

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王翦究竟是怎样一个智慧的人?

《大秦赋》里,王翦在运用心术方面有几次重镜头。

1、嫪毐之乱、无诏回师;

2、秦灭赵、攻克邯郸前,迟迟不肯进兵;

3、最重要的一次、秦灭楚、出师之前的疯狂讨赏。

这几处地方是很能表达王翦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在王权下游刃有余的?是如何避免君王的忌惮?又是如何成功的避开功高盖主这一顶大帽子,最终还能捞一大笔财富舒舒服服度过晚年的?

01、嫪毐之乱,王翦无诏回师,如何避免王上的加罪和忌惮?

嫪毐在咸阳城叛乱时,嬴政在雍城行加冠礼。

王翦的驻军本来不在咸阳城中,听说有人劫了骊山大营准备谋反,他就直接带了一万兵去围截。

王翦此时没有秦王的诏令,按秦法是不能擅自带兵离开军营的,因为无诏回师是死罪,他却依然带兵回师截拦截反叛军队,杀了劫营的人到雍城去护驾。

王翦此举虽然有功,但却是死罪。但经过他一系列操作,嬴政不仅不怪罪他,还就算他有大功了。

王翦做了什么呢?

他带着骊山大营的军队,昼夜不息地赶路,带着军队到了雍城,到了雍城三里的地方,他把军队留下,自己带着几个下属进了雍城。那时他鬓发散乱、十分沧桑,但要去见大王他也没有修饰一二。更有趣的是,常年征战沙场战无不克、勇猛神武的将军下马的时候竟然摔了一跤,而且,摔倒后还起不来了,是被人扶着到嬴政面前的。

还没见到嬴政就大喊臣有罪。

他被人扶着一路跌跌撞撞到了嬴政面前,扑通就跪下了。先陈述自己有罪,再说自己平叛的事,也交代了带兵是来护驾的事实。

嬴政激动地说:“秦有王翦!寡人之幸!将军神武!”

王翦听到这话,激动得晕过去了......这真是,本来看着很动人的情节,观众看着却忍不住发笑,都道,王翦会做人。

为什么说王翦这样的操作就是会做人呢?

首先是,王翦犯了大忌:

一、无诏回师,按律当斩,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王翦没有虎符就能指挥动骊山大营的军队,这很恐怖,他有谋反的资本。

三、秦王在雍城行最重要的加冠礼,王翦带着大军跑到雍城去,这很危险,万一是谋反呢?亦或是逼迫秦王什么的,这很危险。

但是,王翦也很无奈,知道有人谋反,不去护驾,死罪的几率也很大。

他还不如赌一把,先把叛乱平了再说。但他的平乱之举的确是忠义之举,这是他的底气。

如果王翦因为自己平乱有功就趾高气昂,虽然一时嬴政不会拿他怎么样,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能找个由头把他给干掉了。所以王翦见嬴政时的态度特别低,低到泥巴里去了。

他直接把自己给摔得爬都爬不起来,又是一脸沧桑样,怎么着都有点儿为了王的安危不顾自己的生死的模样,而且,他老远就哭着喊“臣有罪,请大王降罪!”接着他又说,叛贼已经伏诛,他带着军队来护驾。

这就好像一个人说:“你骂我吧?我刚刚擅自做主把打你的人给打了。”但一个一心一意为你的人,你怎么还骂得出口呢?

当时所有的朝臣都在场,看着他演戏。

嬴政未必看不出他在演戏,但是也肯定没法加罪于他了。尤其是他最后听到嬴政一直夸他的时候,直接就晕倒在嬴政怀里了。为了救自己而弄得这么憔悴的将军,谁还忍心加罪?

当然,王翦最厉害的还是他这一晕。

他这一晕其实是非常明智的。因为,他要是不晕,嬴政就不好下台了。

嬴政都说:“将军神武”了!要是不给个封赏似乎过不去。但是王翦见好就收,不降罪就好了,要封赏跟要命差不多,所以他直接就晕了,自然他这一晕把所有的尴尬都解了。

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王翦可以说把嬴政拿捏得死死的,他的功劳不能再大,他的姿态不能再低,他还能够对着老板扮柔弱,这真是其他的武将不会有的。

王翦的下一个重镜头是在秦灭赵战争中的。

02、秦灭赵、攻克邯郸前,迟迟不肯进兵,其实是为了避免白起之祸。

秦灭赵之战,王翦率领秦军多次攻打赵国都城邯郸,都被李牧给打退了。他就用了个离间计,让郭开使了手段把李牧给杀了。

这时候,赵国已经被秦军围困了一个多月,城内粮草匮乏,秦国的一名小将认为此时可以立刻攻打邯郸把邯郸拿下来了。但是王翦却左顾右盼,时而看看地图时而抿嘴沉思,就是不发表一言。这时候另一名小将又磨刀霍霍,扬言只要王翦一句话,他就可以一天之内攻克赵国邯郸。

王翦听了之后严肃而大声地问了那名催战的小将几个问题:

1、燕魏齐楚,可有一国出兵援助邯郸的吗?

2、大王可有王命,令我即刻拿下邯郸城吗?

3、我大军是否是到了粮草匮乏,需要即刻开战吗?

小将们的答案都是:“没有”

王翦最后沉声说:“既然如此,不必急于攻城!”

邯郸城内的秦国间谍顿若把邯郸城赵军的布防图献给了王翦。

王翦却一边看图一边对顿若说,如果拿下邯郸城,先生当居首功啊!却依旧不提要攻城的事情。

这下连顿若也开始催了,他说:“邯郸城里的士兵半数都举不起兵器了,将军你怎么还不下令破城呢?”

然后王翦又深沉地问了顿若两个问题:

1、赵国宗室,可有劝降赵王的人?

2、赵军士卒,食不果腹,可有人弃戈而逃?

顿若的回答也都是两个字:“没有”

王翦心平气和地说:“先生啊!我也恨不得立刻攻城而入,将赵军绑到大王面前!”

接着气势一起,严肃而斩钉截铁地说:“但是,两军对阵,拼的是意志和锐气,赵军的锐志未减,意气未衰,我大秦的利剑也未到出鞘之时!请先生转告大王,翦势克邯郸城!”

他说了一个字破城原则,那就是“困”

等到郭开派人来告诉王翦要与他里应外合时,他才下令攻克邯郸。然后很快邯郸就被破了。

这整件事情的过程里面展现了王翦的几处智慧:首先,他很谨慎。

当初副将们觉得时机已到的时候他问的是,诸侯有没有来救邯郸的?大王有没有说一定要打的?我们粮草还够不够?

他问这些跟打不打得下邯郸城有关系吗?显然是没有的,他的意思是,要是有人来就邯郸,我们就打,要是大王有命令我们就打,要是粮草快没了,我们就打。这意思很明白,现在去打邯郸,邯郸城是可以打下来的,可是,他现在不想打。为什么呢?

危险。

这里我们可以对标另外一个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白起的名字,熟悉大秦历史的想必都不陌生,他可不仅仅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这一个头衔,他还有一个称号叫“战神”。很多人在《大秦赋》里面找白起,其实,白起在赵国秦赵长平之战之后的邯郸之战之后就没有什么存在感了,因为他不想打仗了。

他为什么不想打仗?

起因是,他遭到了秦昭襄王的猜忌。

白起一生战无不克攻无不胜,当年长平之战时,一战拿下长平,杀了赵括,坑了赵军四十万投降的士卒,又准备一举进攻邯郸把邯郸拿下。

那时候赵国的有生力量几乎都已经被白起给消灭了,他还故意放了一百多个看过坑杀赵军现场的儿童兵回邯郸报信,本意就是为了传播恐惧,动摇邯郸君民的军心,为一举打下赵国做准备。

但是,赵国一边请求割地求和,一边派了个间谍去秦国贿赂当时秦国的丞相应侯,离间他们说:“要是武安君白起攻下了邯郸,那么赵国就灭亡了,秦王肯定要君临天下。

武安君为秦国打下七十多座城,肯定是位列三公,你应侯岂不是低他一头?

秦国曾攻打韩国的野王,把上党和韩国分开了,结果上党不愿意归附秦国,就归附了赵国。说明其他国家的人都不乐意做秦人。

如果秦国把邯郸攻下灭了赵国,秦国也得不到多少土地,赵国北边的土地会归附燕国,东边的归附秦国,南边的则归附韩国和魏国。秦国竹篮打水一场空,反而白送给白起做功劳,还不如趁韩赵紧张的时候接受他们的割地求和。”

这应侯马上跑去跟秦王说:“王啊!秦兵打了这么久也很苦啦,让他们休息一下吧?先接受韩跟赵的割地求和吧?”

这秦昭襄王就答应了,把白起从战场上召了回来。

白起那个气愤呀,他说:“现在不打邯郸,以后就打不下来了!”

过了八个月秦王又准备打邯郸,派了其他人去,结果败了。秦王就准备再让白起上场,白起就不肯了,他说:“你不听我的话,现在知道错了吧?”然后他就装病。然后再过一段时间,白起就被秦王给赐了一把剑自杀了。

白起为什么会被从战场上叫回来呢?

一是因为,长平之战确实把秦国消耗得也够呛。

二则是因为,秦王害怕,他害怕白起功劳太大,他打仗太猛,等白起荡平邯郸灭了赵国回来,秦王就控制不住白起了。所以秦王就不让他打了。

至于最后秦王为什么过了几个月又准备打邯郸了呢?据说因为,韩赵准许要割的土地又不给了。

白起在长平之战里面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太自以为是了,他打下长平之后,并没有问过秦王的意见,就自己准备好了对赵国的灭国战计划。

这原本是没错的,因为秦国对天下的作战方针就是一统天下,歼灭六国。要是秦王对白起足够信任,白起的做法就是正确的做法,毕竟,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也不必事事都向王上报备。

比如当年乐毅攻打齐国,燕昭王对他就是绝对信任,所以乐毅乘胜逐北,齐国被他打得还剩下两个小城,燕昭王也没有怀疑他。只可惜,燕昭王死得早,他儿子就因为猜忌乐毅,夺他兵权,乐毅就跑到赵国去了。

乐毅和白起一样都是自以为忠臣,大行其事,问心无愧,不会搞小心思的人。所以他们难免就会显得有点儿不太尊重主子了。再加上他们的能力那么恐怖,容易猜疑的君王自然就不能放心地用他们,总要敲打敲打,搞搞权衡什么的。

王翦比他们聪明的地方是他态度足够低,也足够把君王的命令当回事。这就是他灭邯郸之前一定要问,嬴政有没有命令他立刻拿下邯郸的原因,他怕重蹈白起的覆辙。

所以,王翦在攻打邯郸的时候显得十分小心翼翼,一定要到了必须拿下邯郸的时候再打。

所以,等到顿若拿来邯郸布防图的时候,他就问了一些邯郸城内的事情,说什么意志和锐气,其实都是因为没有到必须拿下邯郸的时候。

最后在接到郭开里应外合的计划时,他才说时机到了,因为,要是赵国丞相自己都来送邯郸,他还不要就真的是过不去了。所以,这时候打邯郸是最合适的了。

自然他该有的礼节都有了,该低的姿态都低了,这拿下邯郸应该没什么问题了,也就不会造成君王猜忌什么的了。

当然,上面王翦的各种神操作都是编剧为了丰富王翦这个人物加的,下面的操作才是真真实实的历史上发生过的——关于王翦打仗的神极操作。

03.1秦灭楚之战,秦王不信王翦,信李信,王翦告病还乡

攻打楚国之前,王翦已经帮秦国拿下了赵国和燕国。

打楚国荆州的时候,嬴政问王翦和李信要多少人能把荆州拿下来?

李信说,只要二十万。王翦说,没有六十万打不下来。

嬴政说:“王翦你小子老啦,害怕啦!该歇歇啦!还是李将军年轻胆子壮适合!”

结果嬴政就派李信去打了。这王翦一看嬴政不听自己的,就称病告老还乡了。这才是和白起重合的部分。两人都因为不被君王信任告老还乡了,秦王准了。

之后王翦的做法才真正体现王翦和白起不一样的地方,他比白起“睿智”的地方。

李信带着二十万打荆州打输了,二十万军队废了。

03.2秦灭楚之战,李信兵败,嬴政重启王翦,王翦疯狂讨赏,实际为了保命

李信兵败,嬴政当然很愤怒,可是没有办法,他可不是个折了二十万就裹足不前的人,他自己急急忙忙跑到王翦家里,去认错。

他说:“将军啊,我悔不听你的计策啊!李信果然让我秦军受到了折辱!现在荆州的兵马就要往咸阳城来了,您老虽然在病中,难道就忍心不管我了吗?”

看嬴政这演戏的手段也极其高明。态度也足够低下,比他太爷爷秦昭襄王牛逼。虽然王翦不是白起,但不想走白起的老路的话也应该学会骑驴下坡了。可是王翦也不糊涂,他的条件还是必须要的,所以就跟嬴政来了一把推让。

当时他说打荆州要六十万大军的时候,嬴政评价说他老了,于是,

他就说:“我老啦!大王你还是再找一个能干的人吧!”

嬴政说:“好了!别多说了,就你了!”

王翦说:“一定要我去,必须要六十万大军。”

你看,王翦说要六十万大军,就六十万大军,不会因为嬴政认个错就少一点。可是六十万大军是个什么概念?几乎是秦国的全部兵力了。

要是王翦带着这六十万大军谋个反什么的,轻轻松松就能把大秦给端了。嬴政怎么可以不忌惮?

虽然嬴政因此答应了王翦的请求,但是猜忌却是难免的。就算嬴政一时不表达出来,这朝中大臣要是有像应侯那样嫉妒他功劳的,在后面扇个风点个火什么的,王翦难免不被扣上一个谋反的帽子。为将的最怕后方失火。

白起的前车之鉴,王翦倒是很以为然。

所以,他出军之前就开始疯狂讨赏赐,让嬴政给他准备好大量的好田好地好宅子。

那嬴政笑着说:“你去吧,还怕我亏待你不曾?”

王翦说:“替大王带兵打仗,有功又没得封侯的,还不趁着您倚重我的时候,为子孙讨点赏赐?”

王翦这话是当着为他送行的所有大臣的面说的,他的意思很明白,我帮大秦打仗,不要封侯拜相,就要钱财。

以前秦昭襄王之所以忌惮白起,是因为白起的地位是跟着他的军功一直涨的,到白起长平之战时,已经是武安侯了,白起要是再打下去就没得封了,这很危险,而且白起又不懂得收敛,最终导致自己的死亡。

王翦可不想死,他为嬴政提前想好怎么封赏他。给钱,给宅子对于嬴政来说不过就是一句话的事,不会伤筋动骨。所以他自然给得痛快。

王翦为了表现出他对那些天地财产的重视,总共派人催了嬴政五次,他求嬴政一定要给他最好的田地。

当时的人可不像我们几千年后这么旁观者清,很多人是看不懂王翦的操作的,就是觉得他太过分了,仗还没打赢就狮子大开口讨赏赐。

王翦说:“你懂什么?大王性情粗暴多疑,不轻易相信人,现在他把全国的兵力都给我,我不多多为子孙后代讨些田产来表示我的忠诚,回头让他坐在那里思来想去地怀疑我啊?”

王翦最后帮助秦国统一了天下,并且很及时地功成身退了,是很难得的得到善终的人。

后世大多数人都用王翦的例子来对比白起、甚至是李牧、廉颇等人。认为王翦比他们所有人都聪明,他不仅懂得打仗还懂揣摩主子的心思,懂得保命。

但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王翦他为什么要保命?

05王翦保命的背后,暴露出秦王的弱点,秦二世而亡的原因:秦无忠臣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里面写下一段评语:

“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致物身。及王离为项羽所掳,不亦宜乎!彼各有所短也!”

太史公的意思很明白,王翦作为秦将,虽然功劳很大,但是他却不能够辅佐秦王,建立德政,并且帮助秦国巩固根本,只知道迎合秦王的意思,然后捞点财物保命。但是秦国二世而亡,他孙子帮秦国带兵却变成了项羽的俘虏,也是一大讽刺。

太史公大概想说的是,王翦有些目光短浅,不能算真正地为子孙后代谋划。因为,

如果一个人眼看着国家走向不正常却还不知道谏言纠正,那么国亡的时候,他也是没法存身的。意思就是,王翦没有尽到劝谏秦王,为大秦巩固根基的责任,不能算是一个聪明人。

其实,司马迁这里对王翦有些苛责了。

因为,历来忠臣只有遇到明主才能发挥作用。比如乐毅遇到燕昭王,君臣相知,燕国也瞬间壮大;比如吴王阖吕用伍子胥使吴国壮大,赵惠文王用廉颇蔺相如等,赵国国力强盛;秦昭襄王用白起,白起攻无不胜。

但是,燕昭王死,燕惠王猜忌乐毅,乐毅跑了,燕国迅速变弱;阖吕死,夫差不用伍子胥,把吴国灭了。赵孝成王长平之战把廉颇换掉,四十万赵卒被坑,后来又启用廉颇,赵国倒安稳了一段时间。到赵偃把廉颇赶走,赵迁又听郭开谗言把李牧杀了,赵国就灭了;秦昭襄王后面没用白起,邯郸之战就败了;当然,秦国国力那时候还强盛,损失个把将军也是一时的,很快会有其它的常胜将军,比如王翦这样的。所以秦国对将军什么的就更加没那么肉疼了。

大秦国可能国力强了很长一段时间把他们的君王都养得很有傲气,不仅非常地宝贝手中的权力,也非常地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凡是迎合自己的意见通常都很能听进去。凡是不太顺耳的意见,可能就不太能中听。

这也是王翦选择保命,不选择直言,只做迎合君王的事情的原因。

像王翦这样顺应君王的大臣并不少。

比如商鞅,他很有能干,他和秦孝公讲了三种道:“帝道、王道和霸道”前面两种秦孝公都不喜欢,他喜欢霸道,所以商鞅就专门为秦孝公打造霸道。

而秦相李斯也差不多,他起初帮助秦国灭六国用的就是秦始皇用的帝王道。秦始皇喜欢绝对的掌控权力,李斯就为他制定相应对策。甚至为了秦始皇的专制统治,他还专门进谏了一条焚书坑儒,禁止私议的建议,秦始皇一一采纳了。

李斯能够官至丞相就是因为他懂迎合,他太懂迎合了!

秦始皇是个很不喜欢别人议论他的人,从前的君王死了以后,后辈都会根据他们的作为给定一个谥号。秦始皇把这个取消了,他说:“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王,真不像话!以后秦国世世代代都不能给他们的父亲取谥号!”

李斯禁止民众私下议论,毁掉诸子百家的书籍,其实是想让民众没有知识文化,好管理。这一切都是为了迎合秦始皇。

但是呢,可笑的是商鞅被车裂了,李斯被腰斩了。

《大秦赋》里,李斯大言不惭地对秦始皇说:“秦国无忠臣。”这一点李斯说得很对,尽管,李斯标榜自己是大秦第一忠臣,但懂点历史的都知道,李斯不是。

不是李斯不做忠臣,而是秦始皇手下做不了忠臣,只能做顺毛的狗。比如赵高,秦始皇在世的时候,他一个屁都不敢放,秦始皇一走,他就作妖了。

所以说,王翦的惜命,李斯的迎合,赵高的温顺都说明了秦始皇几个致命的弱点,他专断、残忍、还有多疑。故而没有人敢提出逆耳忠言。

这才是秦国二世而亡的原因。

0 阅读:1

江湖之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