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忠烈张煌言抵达杭州后随即被杀,康熙:立即处死他儿子张万祺

说事高手 2024-01-16 13:26:45
前言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令人瞠目结舌的故事,其中之一便是大明忠烈张煌言的传奇。当他抵达杭州的那一刻,命运似乎注定了他一个悲壮的结局——被残酷地夺去生命。然而,更让人惊异的是,康熙皇帝竟下令立即处死他的儿子张万祺。

这一血雨腥风的历史片段,如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戏剧,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演绎着忠诚、权谋与家族的交织纷争。让我们深入挖掘这段令人扼腕的往事,探寻其中的权谋游戏和血脉情仇,为这位大明忠烈和他的儿子谱写一曲惊心动魄的史诗。

少年抱负,一腔热血无处安放

正德十年,浙江蕺山峪口出生了一位少年郎。这孩子乳名煌言,生来文武双全:练就了三尺青锋,也能吟诗作文,弱冠之年六次高中举人,成为远近闻名的读书人。

江南盈眉锦官,足以供张煌言衣锦荣归终老,完妻得子。可只有他自己明白,那满腔热血在拥挤后宫,只会化作肠胃病的干呕。

1627年,张煌言被父亲送进浙江盐运使司,做一个闲差,虽然饱读诗书却远离仕途风云,靠省吃俭用抚养老妻,独生一子。儿子随母姓杨,便起名杨万祺,因为老来得子,是煌言的戚戚芳心。

而这位尚未二十的青年郎,只曾在《万历明史》中窥见过祖宗国日危殆的景象。父辈们口耳相传的国破家亡,分崩离析的局面,如何与他周围的太平盛世扯上关系。

或许,少年张煌言以为读书便是报效的最高境界。明思宗驾崩的第二年,张煌言考中举人,与张名振、陆完等踏上仕途。可惜好景不长,李闯城下之盟是青天白日映血红;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狼烟四起。年轻人脑海里童年的美梦破灭,他知道大明已走到尽头。

没有人再相信科举金榜题名,可正是源自他们的理想主义,燃起了纵死朝廷的誓言——他们要守护的不只是科举和铜离,更是书院里关于忠义的教诲!

风云际会,洪流蚀骨。前有皇甫英雄,后无苏武义。上能事主致死,下能烈士千古。选择难以逃避,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1645年,躬行南明君主之命,加入钱肃乐统领的抗清义师。

离别之痛,笃行难舍

外奔多难,正是内斗祸根。何人料在幼时,张煌言发下的来世报国的誓言竟会化作撕心的别离;二十年抗清求和的日夜操劳,竟会令妻离子散,生离死别。

1645年农历正月十五,张煌言夜渡钱塘江,匆匆回乡。因抗清形势危急,无心与妻儿辞别,四顾茫然的他最后选择掷筊求签——“生帆远走”的结果无情定音,年轻的妻子只得挽留泪水,任由爱郎离奔。

此去四十年,中年将领再未踏上家乡。父老身故也不得归葬,深宫大院的夫人生死存亡不得而知。这场苦难的桎梏,正源于大难未平,南明内部混乱不堪的局面。

起初,明思宗临终前立太子朱慈炫监国。可同年冬天,弘光帝不敌清军被俘,自缢身亡。远在浙江的唐王朱聿键率先监国,拥立隆武帝朱聿。而吏部尚书马士英也在福建拥立永历帝朱由榔,曾经共同抗清的政权分裂为南北两明。

所以在举目无亲,退无可退的绝望处境中,义士们唯一的信念便是追随自己的君主;哪怕他坐拥的不过是流落江湖的小朝廷。

策马江湖,扬威三吴

“天无二日,时无二主。”对正统的坚守,塑就了张煌言一生抗清进退的方向和原则。1646起,他成为监国朱以海麾下一员猛将。十三载南征北战,兵败舟山后东山再起,与郑成功等明军残部于1659年一举进兵长江,收复苏南十府。

三月春回大地,万象欣欣向荣。江南水乡一派生机勃勃,可这片土地已被满洲鞑子践踏五载有余。兵锋砺砺,舟帆迎风,数艘战舰摇荡在波涛起伏的浙江长江上。

这股铺天盖地而来的汹涌气势,正是聚集万人的张煌言大军!他们浩浩荡荡驶过丹阳古镇,轻松夺取清军巢穴常州城。一时间,苏州、松江、南京等地节节溃败,张煌言一路急行军,所过之处盟主纷纷举旗响应。兵饷源源运来,其队伍迅速膨胀至两万人。

风头正劲的张煌言,甚至在某日梦里亲见康熙亡命逃窜的景象。朝野间都传他定能踏平洪都,一统海内。谁料,还没来得及细数白云深处的飞鸟群,一场史诗般危机几乎摧毁了张煌言全部希望......

飞蛾扑火,壮志几销何处寻

扬州、镇江失陷的噩耗,先是一锤定音命运的倒转。不久,黄河决堤一般的清军反扑重创明军,一万五千大军仅千余人突出重围。绝境中的张煌言,步行三千里方得舟山之隐。

背后的失败,不仅是史上罕见的彻底溃败,更令这位铮铮铁骨精神受创。联军之所以惨败,与盟友信任破裂的缘由息息相关:

当初在扬州险胜后,张煌言认为攻打邻近的清军大本营南京绝对占优。可罕见的,身经百战的郑军统帅竟然不知因为何种私欲拒绝。不止如此,郑成功还将几万水军悉数调离江南战区,徒留张煌言孤家寡人。

谁料清军竟趁虚袭击,以少胜多反败为胜,重创张氏部队。此时哪怕冒险东撤亦不致太晚,奈何身在安全地带的郑军拒不相助,反以逸待劳。

原本被认为是铁杆谋主的郑成功,面临形势大好却临阵脱逃,导致抗清联军从一个接一个的失利当中无处可逃。

所以在最艰难的时刻,明军众将内讧,兵败如山倒。一向以讲信义为上,身先士卒的张煌言,在溃败之后更显颓唐。他不免责怪天公不作美,然而造成裂痕的友盟残破,那断壁残垣中的悲凉,又岂是天数能够决定?

志未酬身先死,挽歌送英雄

大溃败过后,张煌言身心俱疲,在张巡总兵庇护下于浙东海岛隐居。避世期间他目睹一个又一个同道殉难——1662年,郑成功病殂;次年,永历帝被清军活捉,锦衣正金交趾而死。仅存的抗清势力也在严格政策下潜藏起来,大明的旗帜几乎从人间消失。

至此,江山社稷的希望几乎破灭。可固执于信仰的张煌言没有放弃,依然苦苦支撑。连续数月整日整夜地独饮诗酒,才暂时忘却国破家亡的打击。然而世事难料,奸细蓄意数月终于断了隐居者的后路。七月末,清兵突入,此去再无还乡的希望。

1664年,就义之际犹挺直腰杆

“若无生天,誓不生人。”纵然生前多舛,临刃却镇定自若。1664年九月初七,杭州城头一片肃杀,清廷为昭示天威,特地设立高台以观其死状。只见一个穿着明式朝服的中年人,稳步登上刑场,昂首向下张望着几万汉人和满人。

他正是张煌言!许久未剪的长发披散,神采奕奕,仿佛要宣读什么重要诏书。行刑者见他不肯屈膝下跪,命左右强行压制,却被他一把摔开。

“我张某身为明臣,誓死报国!蒙古钵尔罕侵蚀我疆土五十年方得中原!你们鞑子也不过区区十年,尔等祸乱苍茫早晚必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我死而后已,天亦灭矣!”

话音未落,两道利刃抛下,鲜血随之喷涌而出。张煌言仰天长啸,壮烈就义殉明而亡!时年仅45岁。举世哗然,清廷震怒之下屠戮张煌言家人老少,妻与独子均遭禽兽般杀害。这位为正统信仰而牺牲一生的书生,英名却被永远镌刻在民族的血脉长河中。

结语

张煌言这位大明忠烈,抱着对正统信仰的坚定不移,奔走相告世人要警惕外族入侵。从举人到义士,他选择义无反顾的赴汤蹈火,抛下舒适的儒雅生活,只为守护心中的大明江山社稷。纵然他死之前的几年中,国破家亡,颓废消沉。

可临终之际,张煌言依然矢志不渝,勇敢就义。钢铁般的意志力,与其生前的坚持正统、重信义的人生信条相得益彰,成就他在民族危难时期的不朽楷模。人生航船难免遇风浪,可信仰之灯永不熄灭。这也是张煌言留给后人的启迪。

0 阅读:96

说事高手

简介:你不知道的历史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