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菲死后的利比亚:难民遍地无人问,内战连绵没尽头

德闲说历史故事 2025-01-04 21:34:4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心飞扬

编辑|t

引言

2011年,西方盟军“为自由而战”的战机轰鸣,利比亚的天际绽放烟火。然而,十年过去了,这片土地变成了四分五裂的部族对抗、动荡的经济废墟,还有难民营里眼神空洞的孩子。

这一场“民主变革”,到底是谁的胜利?而如今的多元,属实是从希望的起点,滑落进深渊。

“自由”的代价如此沉重,这样的残局,到底该由谁买单?

“民主礼包”,为何如此沉重?

2011年初,利比亚的东部城市班加西爆发反政府示威,随着怒火在民间蔓延,示威迅速升级为大规模武装冲突。

时任总统卡扎菲原以为靠强硬手段能平息局势,但美国主导的北约一脚踏进来,将这场内乱推上了国际舞台。

一阵轰炸之下,卡扎菲的政权轰然倒塌。所有人似乎都松了口气,认为“自由与民主”的曙光即将普照利比亚。然而,戏剧的高潮总在前半场,悲剧往往藏在尾声。

班加西,这片孕育起义的土地,理应是自由的起点,却成了失望的放大镜。走进那里的一处难民营,简易的帐篷迎风作响,孩子们脸上满是风沙和倦怠。

他们的父母原以为生活会随着旧政权的倒台而好转,但现实狠狠打脸:大宗物资短缺,供水系统年久失修,连温饱都成了奢侈。

即便在战争前夕,利比亚的经济数据曾让非洲同行羡慕得咬牙。人均GDP接近1.5万美元,石油产业撑起了国家经济的脊梁。

但表面的繁荣下是一个失衡的结构:过于依赖石油出口,却没有培养出能为百姓提供就业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战争炸毁的不仅是基础设施,还有千疮百孔的社会信任。

战后的利比亚仿佛成了一场巨型实验室,西方势力带着“民主方案”强势介入。他们扶植亲西方的临时政府,安排选举,培训军队,试图打造一个“符合标准”的国家。

但这些看似光鲜的项目,实际成为了外国公司攫取资源的幌子。连街头小贩都戏谑地说:“他们帮忙建的路,通的都是油田,不是我们的家园。”

2012年,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遇袭,包括大使在内的四名外交官身亡。有人说,这场袭击是对西方干预的愤怒爆发。

更有目击者表示,混乱中没人能分清敌友,每一个派系都想从新局势中捞一笔。民主的梦想变成了遥不可及的泡影,取而代之的是持枪者的笑声和无辜者的哭声。

“分裂的家族”,谁能修复?

如果说外部干预是一把火,那利比亚内部矛盾就是积蓄多年的干柴。卡扎菲执政的四十余年里,贝尼·希拉尔部族占据了大量资源和权力,其他部族被迫站在边缘。

东部的贝尼·萨利姆人最为不满,他们是起义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但卡扎菲倒台后,权力的真空没能带来公平,反而让不同部族各自为战。

2014年,利比亚形成东西两大政权的对峙局面:民族团结政府驻扎在的黎波里,而国民代表大会则设在图卜鲁格。

两个政府背后分别有不同的国际支持者,一个靠土耳其和卡塔尔撑腰,另一个则有埃及和阿联酋的影子。这种格局直接导致了代理人战争的延续。

利比亚普通百姓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两大派系轮番烧毁自己的家园。一天清晨,的黎波里的法伍齐正准备开店,一枚炮弹却突然落在了街对面。

他回忆说:“那一刻我甚至不觉得害怕,因为害怕已经变成日常了。”

法伍齐曾经是起义的支持者之一,他希望推翻卡扎菲后能有更多机会发展自己的小生意。结果十多年过去了,他的生意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因为暴力冲突而变得更加惨淡。

内战让利比亚的基础设施破败不堪。电力供应常常在战火中中断,自来水管线因年久失修而几乎全线崩溃。

原本赖以生存的石油产业也不例外,产量从战前的日均160万桶一度跌至不足20万桶。经济的崩塌导致失业率和通胀率双双飙升,高物价成了普通家庭难以承受之重。

“越帮越乱”,还是另有所图?

利比亚这场持续十多年的闹剧,真正的主角或许并非本地势力,而是背后操控的西方国家。打着帮助的名义,他们以“民主化重建”的姿态大举进入,却不忘在能源领域分一杯羹。

曾有数据显示,卡扎菲时期利比亚的主权财富基金高达600亿美元,但在外资的轮番操作下,这笔资金变得模糊不清。

回到难民营的一个傍晚,十岁的阿米尔坐在简易课桌旁,用仅剩的一支铅笔涂写。他说:“我想去学校。”可是这个小愿望听起来却遥不可及。

西方承诺的援助资金,总有大部分被挪作其他用途,留给民众的只是零星点滴。而这些“援助”资金更像一颗颗定时炸弹,助推了内部分裂和争权夺利。

国际媒体的镜头里,利比亚总是一片狼藉:满目疮痍的街道,背着枪的少年兵,以及一张张无助的面孔。

极端组织趁机插足,一度在地中海沿岸的苏尔特建立据点,向全球招募成员。更为讽刺的是,他们招募来的人给这个国家增加了更多动荡。

2015年以后,利比亚更成为非洲向欧洲输送难民的桥梁。大批难民乘坐简易船只横渡地中海,试图到达梦想中的彼岸。

但他们中的许多人,最终在海面上成为了冰冷的浮尸。那是他们追求更好生活的代价,也是利比亚这场乱局的注脚。

如今的利比亚,像是一张被撕碎的地图,每一块都带着血迹和泪水。外界的干预留下了持久的创伤,内部的裂痕让团结遥遥无期。

曾经的“民主春风”早已被冷酷的现实吹散,留下的是一个深陷泥沼的国家。利比亚人只想要一个不被战火惊扰的夜晚,一个能让孩子平安上学的清晨,仅此而已。

参考资料:

利比亚内乱十年:西方“帮忙”就帮出个这?.中国日报.2021-10-26

0 阅读:2
德闲说历史故事

德闲说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