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娱乐小邮局,每天为你分享影视干货和娱乐资讯。
近期电视剧《锦绣安宁》中罗宜宁在罗府时,和六舅舅一起经营了一家胭脂铺子。然而,罗宜宁找到亲生父亲(英国公)回到魏家时,魏家的一些家人却阻止宜宁继续经商开店。
英国公府的一些人认为“士农工商,商者乃末流之辈”,尤其是女子经商,有失家族颜面,有失门楣。
“士农工商,商乃末流之辈”这种说法,在很多古装影视作品中都有提及,那么,古代为何会视“商”为末流?

“士农工商,商为末”的思想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古代农耕经济时代下的“重农抑商”基本国策和传统意识的粘合力和“士首,商末”等级制度的支撑。通常社会结构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士农工商”这一结构是整个封建社会结构体系的基础,它的稳定和错动直接关系到封建社会制度的平衡与动荡[1]。
这种封闭的结构体系,形成了 “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 ,商之子恒为商”的基本格局,甚至 “士农工商”不能杂处居住。这种思想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度过了几千年的风剥雨蚀。

当人们跨入近代的历史潮流之后,“商”开始展示了自己的力量。
随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部分有识之士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认为工商之业才是真正的富强之业,认为“西国明此而至富,中国昧此而至贫” 。近代中国提出的 “重商主义”和 “商战”思想,以及“四民平等”的呼吁等,都促使着传统的“士农工商 ”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

在如今现实实际生活中,近代人已淡化了 “商末”的态度与看法。例如“今之富人无不起家于商者,于是人争驰鹜奔走,竞习为商”的价值观的出现,以及 “工商立国”的“商本”思想,都动摇了“农本” 的地位。
甚至,随着“商”的力量增长,“商”在一些地区已趋于四民之首的地位,越来越被重视。如今“弃农经商” 、“弃士经商”的事例,也已见多而不怪了。
罗宜宁作为深闺别宛的一女子,在当时封建传统观念桎梏下,能勇敢的摒弃世俗观念,不介意世人的指责和看法,敢于经商,敢于凭自己的真本事立于世间,实属难能可贵。

参考资料:电视剧《锦绣安宁》
[1]王先明,论近代“士农工商”结构的错动
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已开启维权,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