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春(宝应春之韵)
年前,我有幸收到朋友转来的、由何平先生亲自签名赠我的新书《宝应琐记》,甚是高兴,因为我对何平先生的散文功力是佩服仰慕的。几年来,我在多个微信群里若干次领略过何平先生的散文魅力,我已被他那优美的笔触、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以及细腻的描写所吸引。他的叙述技巧丰富,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他表达心理感受时,总能找到合适的词语和句式,让我读来沉浸其中。所以,这次能得到他的新著散文集,我马上觉得可以大饱眼福了。
《宝应琐记》的封面设计高端大气,大A4版式,最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内容的字号,大小适宜,看着舒适。全书精心编排为八辑,每一辑都如同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窥见那个时代宝应的不同侧面,共同构成了何平先生笔下的丰富多维的宝应印象图景。

(一)
从书中得知,何平先生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生于上海,父亲毕业于中央大学,母亲毕业于国立中央音乐学院。他十岁前在北京生活,十岁后随母亲下放到江苏宝应。曾在宝应山阳公社插队七年,也做过三年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考入扬州师范学院中文专科班。毕业后当过五年高中语文教师。在宝应生活近二十八年。1986年调入江苏人民出版社工作。
何平先生说:他的身体在宝应成长、发育、壮大,他的知识的开蒙,他对同学情、师生情、老乡情、插友情、工友情、同事情的领会,对世事之艰和人性幽微的洞察和感悟,他的浪漫而又踏实勤勉的精神情怀,等等,都是宝应赠予他的。宝应是他的第二故乡,更是他的精神故乡。
(二)
“史籍抉微”这辑15篇。何平先生像一位考古学者、文化旅者,对他感兴趣的事物,在纷繁复杂的史籍中探寻历史秘密。例如,《来鹤楼的惊天秘密》一文,标题便极具吸引力,勾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来鹤楼,这座宝应的标志性建筑,在何平先生笔下不再仅仅是一座古老楼阁,而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见证者。他通过查阅大量古籍文献,试图揭开其背后隐藏的惊天秘密。在他的抽丝剥茧下,历史的迷雾逐渐消散。再如,《清代名儒乔守敬生卒年小考》体现了何平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乔守敬这样一位在宝应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名儒,其生卒年的考证虽看似细微,却对还原历史真实面貌、梳理宝应文化传承脉络有着重要意义。诸如此类,何平先生细致梳理各种文献资料,反复比对论证,力求得出准确结论,为研究宝应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翔实依据。

(三)
“遗迹觅踪”这辑11篇。他引领读者踏上宝应的大街小巷,触摸城市变迁的痕迹。例如,《泾上园中的一块匾额》中,一块看似普通的匾额,在何平先生的笔下却被赋予了丰富内涵。这块匾额见证了泾上园的兴衰变迁,承载着园主的理想与情怀,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通过对匾额的探寻,读者仿佛能看到泾上园昔日的繁华,感受到宝应园林文化的独特魅力。再如,《宝应老汽车站寻踪》聚焦于宝应曾经的交通枢纽。老汽车站曾三次东移新建,是宝应与外界连接的重要窗口,见证了宝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次飞跃,何平先生用文字唤起人们对它的记忆。他回忆考证每一处“退休”的老汽车站的原址地段、建筑风格、移址原因等,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城市的变迁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及人民生活的巨幅提升。
(四)
“风情写真”这辑14篇。他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宝应民俗画卷,生动展现了宝应独特的风土人情。例如,《宝应酒席上的讲究》详细介绍宝应酒席的各种礼仪规范。从座位排序体现的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到菜品上菜顺序蕴含的寓意象征,每一个细节都反映出宝应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展现了宝应人的热情好客与社交智慧。《手巾把子》描绘了宝应过去一种独特的礼仪形式。在澡堂子、茶馆、书场、戏园子等公共场所,服务员递送手巾把子供顾客擦拭汗水,这一小小的细节,生动展现了昔日宝应的市井生活风貌,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五)
“舌尖拾味”这辑19篇。他将读者带入宝应的美食世界,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勾起人们对家乡味道的眷恋。例如,《宝应酒席上的“头菜”》中,何平先生详细介绍了“头菜”在涵义理解上的区别,并就通常的制作工艺,从食材挑选,选用原料,到烹饪过程中的火候掌握、调味技巧,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口感与品质。“头菜”独特的美味和丰富的层次,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在酒席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宝应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荒烧饼之烟火气》聚焦于一种质朴的民间美食——荒烧饼。荒烧饼虽制作简单,却充满烟火气息。它承载着宝应人民的生活记忆与情感依恋。何平先生通过对舌尖上的回忆与描述,展现了宝应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让读者感受到美食背后的人文情怀与时代温度。
(六)
“师友追忆”这辑17篇。字里行间饱含着何平先生对师友的深情厚谊。例如,《我的小学恩师江潮君》中,他回忆了江老师的点点滴滴。江老师教学方法独特,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关怀备至,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给予细致入微的照顾。《怀念卞敬存校长》一文表达了他对卞校长的深深怀念。卞校长在他遇到困难时多次伸出援助之手,在工作上对他委以重任,悉心培养,这对何平先生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还有,诸如他写的、我或多或少见过面、比较熟悉的关于邰让之、张从正、王永俊、朱云琪、王奉玉、栾静霞、高建章等人的回忆文章或片断,让我勾起许多往事回忆,脑海里浮现很多难忘的画面,感慨万千。

(七)
“往事回眸”这辑18篇。何平先生记录了自己在宝应的青春岁月,有激情,有感怀,有趣味,有感叹。例如,《骑车百里看电影卖花姑娘》中,他回忆为观看这部电影,不惜借自行车骑行百里赶到淮阴市(现淮安市)。在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看一场电影是无比激动人心的事。何平先生详细描述了骑车途中的艰辛、对电影的期待、找熟人票才买到、深夜赶回宝应以及观看电影后心情兴奋以至失眠等细节,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他当年的青春活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创作的相声《学泾河》展现了何平先生在文艺创作方面的才华。他还多次与多个搭挡在不同场合演出,深受所到之处观众的热烈欢迎,反响很好。而他创作的另一个相声还刊登在省级杂志上,并收到人生的第一笔稿费。在韩厉观老师导演的话剧《于无声处》中他担任重要角色,演得非常成功,表现出非凡的才华。我觉得这些往事,不仅是何平先生个人的回忆,更是宝应那个时代青春文化的缩影。
(八)
“乡音摭记”(18篇)与“开卷浅识”(12篇)这两辑,何平先生为宝应文化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乡音方言是一个地域最鲜明的文化标识之一,何平先生对宝应方言的研究与查考、辨析与记录,让宝应方言这一活态文化在他的书中留存下来,无疑也是一种价值方式的呈现。而“开卷浅识”中的诗文赏析,则展现了何平先生深厚的文学素养,更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宝应的人文底蕴与文学传承,让读者领略到宝应这片土地上的文人情怀与文化厚度。

(九)
从《宝应琐记》中,我们还能清晰地看到何平先生在人生不同阶段的风采。少年何平,聪颖睿智。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勤奋好学,成绩优良,作文出众,初露才华。青年何平,多才多艺。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展现出青春活力。他在文化馆跳舞习拳,与伙伴们自编自演相声,为宝应文化生活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年何平,治学严谨。在对宝应历史文化的研究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非凡的毅力与专业精神。他深入史籍,探寻宝应的历史秘密,对遗迹、方言等进行细致研究,力争为宝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老年何平,风轻云淡。他怀着对宝应深深的眷恋,用文字将自己对宝应的记忆、感悟和情感一一记录下来。他在文字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宝应的热爱,以平静平和的心态,从银发人、过来人、超脱人的视角,将宝应的故事讲述给更多人听,让宝应的历史和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十)
《宝应琐记》是何平先生对宝应深情厚谊的结晶,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价值的佳作。它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独特的结构编排以及真挚的情感表达,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宝应。它不仅是宝应文化的生动记录,更是一份对他的精神故乡的深深的热爱与敬仰。我相信,每一位读者在阅读《宝应琐记》时,都能被何平先生的文字所打动,被宝应的魅力所吸引,从而对宝应这片土地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敬意。
最后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我写这篇文章时还没有看完全书,所以还有很多精彩华章及其阅读体会,有待日后有机会再与读者分享。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