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份,第五次对抗“围剿”的行动没能成功。为了留住革命的希望,红军开始走上了长达两万五千里的艰难长征旅程。
敌人穷追不舍,红军队伍在路上吃了大亏,等赶到贵州乌江边上时,人数已经锐减到了三万多人,这让毛主席心里头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
敌人在后面拼命追赶,毛主席说,只有赶紧渡过乌江,红军才能有机会喘口气。但乌江水流得太急,而且敌人已经把两岸的船都给弄坏了,这下可怎么过河呢?
这时候,有个小战士出了个主意,红军竟然就轻轻松松地过了江。毛主席听了特别高兴,一个劲儿地夸他说:“咱们队伍里真是藏龙卧虎啊!”
这个小兵到底是何方神圣?他到底出了个啥好主意,让毛主席都忍不住赞叹呢?
【乌江边的绝境时刻】
1934年12月份,红军长途跋涉走到了乌江的南边,而敌军呢,就在乌江北边瞪大眼睛盯着,他们还把江上的船和桥都给烧光了,打算在乌江东面把红军一网打尽。
1935年1月份,毛主席搞了个“猴场会议”,在那会上,他开口讲道:
如今敌人摸清了咱们长征的行进方向,肯定会设下埋伏堵咱们。咱们得赶紧过乌江,奔乌江北边去,重新找个地儿建立革命基地!
尽管有人持不同意见,但党中央最终拍板,决定听从毛主席的主张,放弃走湘桂边境北上的路线,改为迅速渡过江面,直奔乌江北岸。
但想要横跨乌江绝非易事,那江水流得飞快,两岸都是陡峭的山崖,再加上敌军设的好多岗哨,要过江真是难上加难。
红军请来了附近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艄公,这位大爷一听说红军是来帮助穷苦大众的,二话不说,立刻拉上两个儿子奔到红军的营地,协助战士们动手扎竹筏。
老渔夫对红军小兵说,眼下敌军防守得紧,渡口那头驻扎着一个连的队伍,要是想过江,只能趁着黑夜悄悄摸过去了。
听了他的提议,毛主席思量片刻,决定成立一个8人的小分队。晚上,他们要游泳过乌江,由三连连长毛振华来领头。等这队人马成功游到对岸后,就得赶紧在对岸拉根绳子,好让剩下的红军战士能顺着绳子过江。
乌江那地方可真够宽阔的,水流又大又急,一眼望去,至少有两百多米宽呢。那些战士们只穿着薄薄的衣裳,跳进那冰冷得要命的水里,立马就被冻得连游泳的力气都没有了。
八个游泳的人在水上挣扎了好久,最后还是被敌军瞅见了。敌军一看,立马就开始攻击,其中一个士兵在敌军猛烈的炮轰下丢了性命。
毛振华没办法,只能带着剩下的几个人游回红军住的地方,第一次过江尝试就这么失败了。觉得偷偷游泳过去行不通后,红军又挑了18名战士,计划坐竹筏到对岸,想给敌人来个突然袭击。
但江流实在太过汹涌,竹筏压根没法靠岸,偷袭更是想都别想。没一会儿,俩竹筏就被冲回来了,而毛振华和另外四个战士呢,直接被狠心的江水给卷走了,连个影子都没留下。
第二次过江尝试又泡汤了,大伙儿心里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蒋介石那三十万大军眼看就要追上来了。要是再拖下去,红军可就得准备打一场硬仗了。
看到竹筏渡江的办法行不通,毛主席转头问工兵连连长王耀南,说在乌江上面搭座桥行不行,王耀南无奈摆手,直接告诉毛主席:
乌江那水流湍急得很,河面又特别宽广,要想在那儿建桥,那可真是难上加难,工程时间也得拖上好一阵子。
工兵连正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里头有个长着娃娃脸的士兵跟王耀南说:“连长,我想到一招,这招肯定管用!”
王耀南认识这位战士,小伙子才19岁,名字叫石长阶。他瞅瞅石长阶那张还带着点儿孩子气的脸,开口说道:“眼下事儿多,都挺忙的!”
石长阶继续坚持他的想法,对连长说道:“连长,咱们可以试试用竹子做些竹筏,然后把这些竹筏绑一块,搭成个浮桥,这样不就能过河了嘛。”
王耀南听完他的点子,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二话不说就把计划递给了毛主席。毛主席翻阅之后,也是不住地点头称赞。
石长阶是怎么学会做这种桥的呢?得从他老家的事儿讲起。
【巧用竹筏做浮桥】
石长阶是土生土长的贵州人,他从小就在江畔玩耍长大。
石长阶家里穷,书没念几年,但他打小就爱看书。后来,他接触到了革命的想法,二话不说就加入了共产党,一门心思扑在了革命事业上,最后还当上了工兵连的战士。
他生活经验丰富,动手能力也强,到了乌江后,就领着其他战士们四处找竹子,一起动手做竹筏,给大家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这次,石长阶又想了个新点子,他琢磨着用竹筏搭座浮桥,于是就跟王耀南讲了:
我从小就在江岸边晃悠,看过好多种浮桥。竹子嘛,在水里泡久了反而更牢靠,根本不用担心它会在半道上断掉!但绑竹筏的绳子可得讲究,不能用麻绳,得是那种竹子编的篾绳才行。
听完之后,王耀南使劲拍了拍石长阶的肩头,开口说道:“长阶,你的想法挺不错的!要是真能搞成,我一定给你记头功!”
时间不多了,红军只有短短36个小时来准备。在这仅仅一天半的时间里,搭建起一座浮桥可不是个小工程。王耀南赶紧召集战士们,让他们上山去砍竹子。
没砍多久,石长阶突然喊停,让大伙先别忙着砍竹子了,战士们心里都挺纳闷。石长阶跟大家解释:“砍竹子这里头有讲究,公的能砍,母的咱可动不得!”
有个战士咧嘴笑着说:“竹子哪还分什么男女啊,你是不是在逗我们玩呢?”
石长阶一脸认真地讲:“说真的,咱只能砍雄竹,要是把雌竹给砍了,明年乡亲们就没竹子可用了。”然后他耐心地教大家怎么分辨竹子的雌雄。
士兵们听完觉得这话在理,可要是砍竹子时还得费神分辨公母,那也太磨叽了。连长王耀南知晓此事后,就让那些懂行的士兵,在每棵雌竹子上都做了记号。
刘伯承大将军得知情况后,立马让手下给周边的乡亲们送点补偿。乡亲们特别感激,都主动跑来帮红军战士们砍竹子、扎竹筏。这么一来,红军战士们既快速又不影响乡亲们的生活,顺利地把竹筏给做好了。
到了这个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红军心里还是装着老百姓。红军明白,要想真正赢,就得先赢得人民的信赖和帮助。
竹筏做好以后,工兵连商量了一下,决定先派几队人马去把敌人的注意力引开,然后其他红军战士就抓紧时间去搭那个浮桥。
小队成员过了江,敌人立马就被牵了鼻子,朝他们开枪。这些勇士们一点也不怕,飞快占领了好位置,跟敌人打上了一场硬仗。
这时候,毛振华和其他四个战士突然从藏身的地方窜了出来。原来他们压根儿没死,就是让水流给冲到了河对岸。但敌人多,咱们人少,所以他们一直没敢乱动。眼下援兵到了,他们五个人一块儿,对着敌人就是一顿猛冲猛打。
同时,对岸的红军也没停下脚步,他们麻利地用粗铁丝把竹筏拴在江上,接着在竹筏上搭上木板,一座简单的漂流桥就搭好了。
【浮桥上的舍身报国】
浮桥一搭好,红军立马就行动起来。敌人那边也感觉出了异样,赶紧把大炮啥的都对准了浮桥,一顿猛轰。
在敌人的猛烈炮火下,好多战士不幸中弹,从那座晃动的浮桥上跌落水中,很多战士就这样英勇牺牲了。但就算他们身受重伤,濒临死亡边缘,还是拼尽全力抓住竹筏,坚决不让浮桥被摧毁。
石长阶跳进水里,他的任务是稳住桥墩,不让竹筏被水流冲走。但这么一来,他就成了敌人的活靶子,敌人的炮弹连续不断地朝他轰炸过来。
这时候,石长阶瞧见一艘竹筏眼看就要随波逐流漂走了,他立马撒腿就跑,上去就把竹筏给拦下了。可就在这时,倒霉的是,一颗子弹不偏不倚地打在了他的肩头。由于在江水里头,他身体里的血一下子就流得飞快,体温也跟着嗖嗖往下降。
边上的士兵赶紧从江里把他捞了起来,石长阶的嘴皮子哆嗦着,挤出了他在这世上的最后一句遗言:“任务……我没能完成……”
其他士兵赶紧喊道:“搞定啦!搞定啦!大家伙儿都跑到对岸去了!”说完这些,石长阶嘴角上扬,安静地闭上了眼睛。
石长阶19岁那年,就这样没了,他的命丢在了乌江那翻滚的波涛里。等红军战士们强渡乌江成功,活下来的赶紧把牺牲的战友遗体从水里捞出来,然后安葬在了乌江边上。
这位19岁的年轻士兵,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乌江的怀抱里,但他那份坚韧不拔的精神,却一直在鼓舞着那些幸存下来的战友们继续前行。
强渡乌江任务完成后,红军立马朝对岸的敌军发起了强有力的冲锋,敌军阵地瞬间乱作一团。红军的威猛攻势,让各条防线上的敌军吓得魂飞魄散,纷纷败退,敌军的整个防线就这样全面瓦解了。
强过乌江让红军赢得了难得的喘息机会,帮他们能够顺利拿下遵义,在那里成功举办了遵义会议,还打下了黔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
红军成功跨越乌江后,有消息传到毛主席耳朵里,说是个19岁的小兵想出了搭浮桥的点子。毛主席一听,心里头直夸这年轻人不简单,忍不住说:“用竹筏搭成桥,咱们队伍里真是藏龙卧虎啊!”
他还表达了想要见见那位机灵的小战士的愿望,但王耀南却含着泪水告诉他,石长阶已经不在了。毛主席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只是抬起手,轻轻拍了拍王耀南的肩。
石长阶年轻轻轻,满心都是对革命的热忱,最后他为此献出了生命。他的青春岁月永远停留在了那一刻,他也曾憧憬过革命成功后的美好日子,但遗憾的是,他终究没能亲眼见到胜利的那一天到来。
【结语】
石长阶的事迹凸显了他卓越的战斗策略,同时也把红军战士那种勇敢无惧、聪明灵活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长征的艰难道路上,有好多没留下名字的战士,他们都跟石长阶一样,为了革命的事业,把命都给搭上了。石长阶没了,这事儿就是告诉咱们,红军战士们个个都是不怕死、勇往直前的。他们的精神,就是啥都不怕,往前冲的写照。
他豁出性命,给战友们开出了一条赢的路,他的这股劲儿会一直鼓舞我们。尽管他已经不在了,但他的勇敢故事会被历史记住,他的这股劲儿也会一直留在我们心里。
记住石长阶这位勇敢的红军战士吧,他用自己的命换来了“真英雄”这三个字的重量。他的故事会让好多好多的中国年轻人,为了咱们国家变得更强大、实现那个中国梦,拼劲儿往前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