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哥带你读原著,一起来看由白鹿,欧豪,胡军,李乃文,童蕾,翟子路,高至霆,李宛妲等主演的热播电视剧《北上》解析第四回。
看原著,更深入。

剧版《北上》,改编自徐则臣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长篇小说,可追到第18集,眼看已经播出一半了,主角们还在淮安清江浦的花街,哪有一点儿“北上”的影子。
即便是往后,5个一起长大的小伙伴(谢望和,夏凤华,邵星池,周海阔,马思艺)都到了北京,然后又因为各种原因回到了花街,但这跟原著《北上》又有什么关系呢?
难道“京杭大运河”就只有淮安和北京,两点一线吗?

看看最近的魔幻剧情吧:高中生夏凤华想挣钱,拉着马思艺一起去海哥的摄影工作室。马思艺很警惕,在与马奶奶商量后,最终决定不签约。而夏凤华呢?听到签约就给1万元,当即就同意了。
哪知道这个海哥居心叵测,居然想要与夏凤华强制发生关系。谢望和很警惕,预见了夏凤华会有危险,就独自一人去救了夏凤华,还打了海哥一顿。与此同时,另外两个小伙伴邵星池和周海阔守在派出所门口,都没有进去报警。
事后,海哥找到夏凤华,要夏凤华还那1万块钱。夏凤华想要还,但谢望和认为夏凤华这钱不用还,甚至威胁海哥:再来骚扰夏凤华,见一次,打一次。

混社会的海哥当然不会就此罢手,随后就找人将谢望和打成了骨折。谢天成得知后,找到打手的父亲,将打手头子狠狠收拾了一顿。
这件事还没完:海哥又P了一套夏凤华的内衣照发到网上,谢望和得知后,冲冠一怒为红颜,找到海哥的工作室,一顿打砸和暴击,直接将海哥送进了医院,自己则进了看守所。
为了不影响谢望和的高考,谢天成和梁海泓夫妇,在小院各家的帮助下,筹集了10万元赔给海哥,这才将谢望和保了出来。

而在这期间,马思艺为了帮谢望和筹钱,去学校找陈睿借钱,导致突发脑溢血的马奶奶没能得到及时抢救,去世了。
出了看守所的谢望和得知后,跪在马奶奶的灵堂,愧对马思艺,对于此前自己所做的种种,后悔不已,一夜长大。
不可否认这样的剧情的确很吸引眼球,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但这跟“大运河”有什么联系呢?这样的故事根本就没有地域性,放之四海而皆准。

如果后续剧情没有转回原著,描写大运河从杭州到通州的风土人情,那么我认为这部剧更名为《花街》更合适,就不要打着《北上》的幌子,来为自己贴金了。
下面我就根据原著,结合剧情人物,为大家好好讲讲真正的《北上》故事。
相信看完之后,你一定会收获满满:会知道马思艺为何长得像外国人?会知道剧中为何常常会出现一艘沉船的画面?周一仆老爷子口中的小波罗是谁?

马思艺的高祖是意大利人费德尔,家在威尼斯,自小就对水有着无比的亲近。
1900年,费德尔以保卫北京公使馆的名义,参军来到了中国,参加的部队史称“八国联军”。
费德尔非常崇拜马克·波罗,他塞进行李袋里的最后一样物品就是《马克·波罗》游记。在此之前,费德尔对中国所有的了解,都来自游记中的江河湖海,特别是那条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费德尔到中国后不久,就在好朋友大卫的牵线下,爱上了一个运河边的姑娘秦如玉。
秦如玉家是制作年画的,在风起淀那个地方有两家。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况且秦家的年画质量更好,特别是新出品的《龙王行雨图》大卖,一下子就把袁家压了下去。
当时正在闹“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由于费德尔和大卫经常出入秦家,就让袁家抓到了机会,收买了几个义和团民,要把秦家置于死地。

刚好这个时候,在战场上受伤的费德尔由于思念秦如玉心切,偷偷离开医院来到了秦家。住院期间,费德尔写了一封信,讲了自己的现状,请大卫转寄回家。
费德尔在打死了几个义和团民后,秦如玉的父母自知不能善终,又不愿离开,就将秦如玉托付给了费德尔,然后他们二老双双葬身火海。
费德尔和秦如玉两人坐上船,逃命到了通州蛮子营,这里离“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很近。

由于是洋人的关系,当时的费德尔为了在这里生存下去,就编造了一个西北骆驼客的身份,还假装成说话含糊不清的哑巴,并且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马福德。
此后,马福德和秦如玉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开枝散叶。
马福德的主业是撑船摆渡,秦如玉种地。至于秦家的老手艺制作年画,因为秦如玉的原因,就没有延续下去了,但那块《龙王行雨图》的雕版还在。

时间到了1934年,这年日本兵到了蛮子营。秦如玉在保护小孙女的时候,被日本兵的狼狗咬死。马福德为了给秦如玉报仇,跟一个小窝点的日本兵同归于尽了。
马福德和秦如玉死后,他们的后人在蛮子营待不下就逃难去了,只有幸存下来的小孙女因为生病没有走,托付给了邻居。
在原著中,这个小孙女到2014年的时候,已经80多岁了,就叫马思艺(是思意的谐音)。

而剧版的马思艺,从年龄来说,与原著的马思艺根本就没有关系。
再有马思艺有外国血统,马思艺的妈妈看起来又是中国人,马奶奶就更不用说了,那么剧版马思艺的外国基因肯定来自于马思艺的爸爸。
至于马思艺的爸爸怎么跟马福德(费德尔)联系起来,那就需要编剧天马行空的创作了。

在电视剧的开头,那段黑白影片中出现了两个人:外国人是意大利人迪马克,自称小波罗;中年书生叫谢平遥,是谢天成和谢望和的祖辈,同时也是小波罗的翻译。
小波罗收到弟弟费德尔(马福德)的家信后,也循着马克·波罗的路线,来到了中国。
小波罗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考察京杭大运河,二是寻找弟弟。

谢平遥最早在江南制造局下属的翻译馆当英语翻译,后来因为在翻译馆无所事事,自荐到了漕运总督衙门工作。
在漕运总督衙门工作时,谢平遥经常带着洋人考察运河,对于运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过由于他的翻译倾向于意译而非直译,这样虽然大大提高了效率,但也经常导致上司与洋人发生冲突。
结果没过几年,谢平遥就被漕运总督衙门调到了下属最大的造船厂工作。

到了已经濒临倒闭的造船厂,谢平遥又陷入了无所事事的状态。在这里,谢平遥又虚耗了几年光阴。直到1901年,在收到了曾经的翻译馆同事李赞奇的多次邀约后,他毅然决然地向上级递交了辞呈,决定陪小波罗走一趟“京杭大运河”。
对于小波罗来讲,遇到谢平遥,是他的大幸运。
虽然谢平遥不会意大利语,但他对运河非常了解,上到大政方略,下到日常生活,简直就是一部运河的百科全书。

从无锡开始,直到离京杭大运河终点不远的通州,谢平遥一路陪着小波罗,即便遇到生命危险,也是不离不弃。
不幸的是,小波罗此行既没有找到弟弟,也还差一点儿走完全程,更因为受伤错过了运河路线中最重要的两个城市:淮安和济宁。
最终小波罗因破伤风和败血症,死在了通州运河的一艘船上,谢平遥将其埋葬在运河沿岸后,按照约定,收下了小波罗的书籍和整理的运河笔记。

此后,谢平遥就在北京和清江浦之间往返至少一二十趟。在北京是寻找能够报国的机会,回清江浦是因为老婆孩子在那里。
期间,谢平遥写了许多关于运河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被抄没了。
晚年的谢平遥爱好拓碑,最喜欢龚自珍的诗。谢平遥死后,谢家后人将小波罗整理的笔记捐给了当地图书馆。后来,这些笔记也不知所踪了。

夏茂田和夏凤华的先祖在原著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向,不过通过姓氏,我推理他们的先祖应该是小波罗租的第一艘船的船老大老夏,苏州人。
老夏的船是小波罗在苏州租下来的,租期一个月,看情况再续期。
船一路北上,行至镇江,遇到漕帮的人后,老夏就变得像惊弓之鸟一般,很害怕出事。

到了高邮地界之后,老夏就拿着锤子在船上各处敲打。然后停下来,请谢平遥转告小波罗:船有些问题,需要检修。请小波罗将前面的账结了,好拿钱去修船。
谢平遥没有怀疑老夏,如实跟小波罗讲了。小波罗很干脆,当即就把老夏的船费结清了。
由于检修船需要时间,没事的小波罗和谢平遥就结伴去高邮镇上逛逛。可是等到太阳落山,小波罗和谢平遥回到码头时,却发现船不见了。

他们沿着码头找船,一路打听,只寻见了在河边哭泣的邵常来以及一堆行李。原来是老夏趁着小波罗和谢平遥不在,将邵常来赶下了船,不告而别了。
那么老夏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三个字:他怕死。的确,这不怪老夏。他上有老下有小,越往北走越危险,除了有漕帮更有义和团,挣钱重要,命更重要。
为了表达歉意,老夏将自己的烟袋留给了小波罗。

周一仆,周宴临,周海阔的先祖叫周义彦,是船老大老夏的二徒弟。
周义彦念过两年私塾,读过一些书,会写一些字。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学堂,跟了现在的师父老夏。
自从小波罗和谢平遥上船之后,周义彦的好学之心就又燃烧了起来。他不光向谢平遥借书,请教学问。还对小波罗写的外国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周义彦跟着老夏离开的时候,一会儿说感谢,一会儿说对不起,如此循环反复。他让邵常来转达自己对小波罗和谢平遥的感谢,感谢两位大人送给他的礼物,还说会永远记住两位大人。
等到小波罗收拾完毕,准备写日记的时候,发现他那个牛皮封面的日记本不见了。
经过推理,他们认为是周义彦拿走了。因为周义彦临走之前说过:谢大人和迪马克大人的礼物都很珍贵。

陈泊,陈睿的先祖叫陈改鱼(又名老陈),是小波罗雇佣的第二条船的船老大。
老陈并非不知道前路危险,但因为手头紧,小波罗出的价格高,才答应跑这一趟。
不过老陈有个要求,要带上自己的老婆陈婆。当时跑船的人认为:女人是祸水,船上有女人不吉利,不过小波罗不管这些,还认为船上有个女人还好些。除了老婆,老陈的两个双胞胎儿子:大陈和小陈都在船上帮忙,可以说是:全家总动员。

从时间上讲,老陈此趟北上的行程,比起他预计的要快得多。
原因是:小波罗在清江浦附近被几个义和团民假扮的河匪重伤后,小波罗就无法下船考察运河沿岸的城市了。接下来,老陈要做的就是赶路,船只有在采买日用品和过船闸的时候才会停下来。
从清江浦到临清,在等待过钞关时,小波罗本来都要恢复了,却因为在寻找弟弟的过程中,导致伤口撕裂,重度感染,病情急转直下。

接下来,从临清到天津这一段,老陈将船开得飞快,最多的一天走了21个小时。这段时间,全船的人都很焦虑,因为眼看着小波罗快不行了,已经陷入了高烧,昏迷状态。
老陈会利用采买时间,照例到各种庙里,看到什么神仙都拜,就希望小波罗能快点好起来。
可是到了天津的洋人诊所,剑桥医学院毕业的莱恩医生直接给小波罗判了死刑:送来的太晚,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不过在谢平遥的恳求下,莱恩先生还是给了一个北京医生的地址,说这个中国人,是他的剑桥中学,学贯中西,是他见过的最好的医生,也是小波罗唯一的希望。
得到这个消息后,即刻启程。来不及去龙王庙,老陈就在船头点香磕头,为小波罗祈福。
结果小波罗没能到达北京,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小波罗临终前,将自己的所有物品都进行了划分,老陈要了烟斗,陈婆要了最后五块墨西哥鹰洋,大陈和小陈各自拿了一把枪。

邵秉义和邵星池的先祖叫邵常来。
邵常来是四川人,是小波罗在杭州雇的挑夫,个子虽然不高,但当挑夫绝对合格。除此之外,他还能烧一手好菜,非常符合小波罗的胃口。
与前面不辞而别的老夏和他的两个徒弟不同,邵常来一直跟在小波罗的身边,即便知道前路有危险,也不曾想过离开。

从时间和空间跨度来讲,邵常来是小波罗考察大运河团队中,跟随小波罗最久,最远的队员。
小波罗去世之后,邵常来要了一个罗盘和一块怀表。后来,邵常来又从北京南下,回到了杭州,挑夫不做了,开始做起了船员。
由于邵常来有从南到北,京杭大运河全程的水上经验,所以被跑长途的船主们争着雇佣。刚开始,邵常来还干着一些杂活,不过随着身价被抬上去,邵常来就开创了一个新的职业——船上的师爷。

此后,邵常来在船上的主要工作就是陪船主聊天,出谋划策。
再后来,邵常来的一个船主因为好赌,将钱都输完了,就只剩下一艘船。船主不舍得抵押给同行,怕收不回来,就找到了邵常来。那个时候,邵常来存了好些钱,还有小波罗去世后分到的钱,加起来就收了船主的船。
于是乎,邵常来就从打工者,摇身一变成为了船老板,圆了他的梦。

船到达此行的目的地济宁后,邵常来就遣散了水手,开始联系新业务,并且让远在杭州的妻儿迅速举家北上。
邵常来此举就是怕前船主筹到赎金,将船再赎回去,毕竟邵常来买下这条船,前船主给了一个很大的折扣。
最后有一点儿必须要提:与小波罗团队其他成员不同,邵常来从小波罗那里得到的这块罗盘,经历了百年,一直作为邵家的传家宝保存了下来。

在原著中,马思艺(此马思艺是马福德的孙女,不是剧中的马思艺,同名不同人)的丈夫叫胡问鱼,比马思艺大12岁,是个体格强壮,性格很好的老实人。
马思艺与胡问鱼一共生了两个孩子。弟弟叫胡念之,北大毕业,是个考古学家;姐姐叫胡静也,是个成功的商人。
胡念之生于1965年,前一年(1964年)老胡出差到了外地,马思艺家里住进了两位运河专家,一个年老,一个年轻。

谣言猛于虎!因为姐姐胡静也长得很像马思艺,而胡念之既不像马思艺,也不像胡问鱼,就有人传胡念之是马思艺跟那个年轻专家生的。
对此,马思艺很干脆,对胡问鱼说:你信我,胡念之就是你儿子。如果不信,就离婚,我带着儿子走。胡问鱼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头脑风暴后,最终含着泪说:我信。
虽然家里达成了一致,不过在胡念之的成长过程中,他一直被人指指点点,很是憋屈。

随着时间到了2014年,济宁的运河故道发现了一艘清代嘉靖年间的沉船。胡念之作为专家,参与了发掘工作。
这艘船与小波罗,谢平遥他们的北上的那艘船并没有关系。
不过正是因为这艘沉船发掘导致的考古热,让胡念之回到了济宁,让(费德尔)马福德给家里写的信得以重见天日,进而有了与小波罗团队后人相聚的机会。

以上就是剧中6家人的祖辈与大运河的故事,他们都与来自意大利的费德尔和迪马克两兄弟有着很深的渊源。
也许是冥冥中的缘分:百年前,小波罗来中国没能找到弟弟。但在百年后,弟弟的后人与小波罗团队成员的后人又奇迹般地从四面八方走到了一起。
这才是真正的《北上》,但对2000多岁的“京杭大运河”来说,还远远不够。

宇哥带你读原著,感谢你阅读《北上》解析第四回。
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我,下回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