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浙江黄岩杨姓村民在自家宅基地造房,铲车挖出的东西令人冷汗直流——残砖中,一口红棺散发着森森寒气。得到报告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来对古墓进行考古发掘,没想到这一挖,不仅收获了惊艳世界的“南宋贵族衣橱”,还挖出了黄岩西桥赵氏一族“迷人的老祖宗”。
这处挖出棺材的地方叫“大坟”,当地早有传说这是某位达官贵人的长眠之所,但坟具体在哪里,墓主到底是谁,谁也拿不准。而等专家赶到现场时,这红彤彤的棺材已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围观。
众目睽睽之下,考古人员进入墓坑进行初步踏勘与测量。这一看才知道,这竟然是一座南宋时期的夫妻合葬墓,只不过女墓主的棺木早年间就遭到了盗掘,尸骨腐朽成泥,棺木朽烂不堪,除了一方石碑墓志,已无有他物。
但男墓主这一边却有另一番景象,虽然砖石墓顶已因工程毁坏,但朱红髹漆的棺木,宛如新造。
看着这新簇簇的红棺,对比南宋距今的近千年岁月,考古专家们电光石火之间想到:保存这么好的棺木内部,很可能有跨越时间的珍宝!
“跨越时间的珍宝”,指的就是有机质文物,先不说一具保存良好的古尸在人类学、病理学、遗传学等学术研究中的非凡价值,单说流行厚葬的古人下葬时穿在身上的丝织品,就是考古学上的珍宝。
于是,考古队一方面加强对现场的保护,另一方面连忙上报,联系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专家前来支援。红棺被吊装出坑,暂时安放在既通风良好又能够遮风避雨的临时工作室,沉重的分量更令考古队期待不已。听从丝绸保护专家指导,考古队在棺材上钻透一个小窟窿。
为何要这么做?考古队回答:为了放水!为什么这口红棺明明非常干燥,保存得如此好,考古队却要放水?
原来,丝绸、纸张等有机质文物在不同的埋藏环境中有不同的保存状况,“湿千年,干万年,不干不湿仅半年”说的就是这件事。在南方地区,地下水位高,即便砖石墓有比较好的封闭效果,也不能阻止地下水成百上千年的浸透侵蚀。
而充满了棺液的棺材,虽然为棺内的物体提供了比较平衡的保存环境,但在考古发掘运输中,却最容易因为摇晃颠簸而将浸泡在水中的物质瞬间瓦解。将棺木吊装出墓穴后紧急放水,也成了考古界的重要经验。
等棺材中的小孔没有棺液再流出,考古队将棺木押送到黄岩区博物馆预备开棺。但考古队越是期待,这开棺的过程越是波折,他们竟找不到棺身与棺盖之间的缝隙!
难道这棺材要劈开才能提取文物?专家们急得满头大汗,粗暴劈棺当然不可取,这不仅损坏了棺木以及棺中的文物,还是对棺内古人的极大不尊重。一定要找到开棺的正确途径,本着这种想法,专家们拿着放大镜围着棺材上部看了半天,终于,一条细如发丝的线条引起了众人的注意,顺着这细线观察,果然看到了棺盖和棺身的接缝处,开棺工作终于迈出重要一步。
而棺材启开后,专家们并不着急上前提取文物,而是留下缝隙静置,如此一来,就是为了防止棺内可能用来防腐的水银等对考古人员进行伤害。
而等到时机一到,人们上前观看,这一看,众人欣喜非常。棺内尸身虽然达不到“马王堆辛追夫人”的保存状态,但状态也保存较好,发须皮肤都能佐证,这是一位生前仪态翩翩的“士大夫“。而更令人欣喜的是,棺内层层叠叠裹着大量的丝织品。
经过出土提取,一床丝绵被被成功提取,但随着工作的推进,众人却遇到了新问题。棺内的衣物已与尸身粘连成一团,如何最大限度保护丝织品以及墓主尸身呢?
在黄岩博物馆搭建的临时工作台不支持如此精细的“揭展”工作,于是,专家们只能寄希望于丝绸博物馆新开发的“天眼实验室”。可惜的是,这有着各种配套设施且能全程高清摄像头记录的实验室尚未投入使用,一个月后才能运行。
为了保护这来之不易的丝织品,考古专家们在请示后,决定让文物与墓主在低温低氧的环境中等待万全之策。而在“开棺小组”工作陷入停滞的时候,从事田野考古工作的工作人员却带来了“爆炸性”消息。
这墓主人是南宋贵族,与皇室有关。
通过对墓志铭以及地方志等文献记录的相印证核准,墓主人的身份被确定了。墓主人是赵伯澐,当年住在黄岩西桥,是当今黄岩西桥赵氏的祖宗。不仅如此,他还是宋太祖七世孙,是真真正正的黄天贵胄。
只是,当时金兵正盛,宋室式微,南渡之后,赵氏的身份地位已大不如前。因为父亲赵子英徙居台州黄岩县当县丞,所以这赵氏一脉就在此地繁衍下来,赵子英在黄岩育有六子,赵伯澐正是幺儿。
赵伯澐虽然是没落贵族,但他却很争气,他本人做官做过平江府长洲县丞,62岁离世时还被封通议大夫,相当正四品,而他的子孙们也很兴旺,曾高中进士,也是光耀门楣。
对于赵伯澐的身份考证,当地赵氏一族还携带宗谱前来要求保护祖坟,但这却也在另一层面印证了墓主人的身份。
一位身为皇族的士大夫,会在棺内放置什么样的随葬品呢?
一个月后,被丝织品层层包裹的墓主人被送进了实验室,在高科技手段的支持下,考古工作顺利推进,提取了26件衣服,19条裤子,7双鞋子,一共76件丝织品,它的服饰形制之丰富,织物品种之齐全,纹饰题材之多样,纺织工艺之精湛,为世所罕见。
此外,在实验室中还对墓主人进行了三维高清扫描,不仅记录下尸身的真实细节,还进一步帮助人们分析墓主人千年不朽的原因。
赵伯澐的棺木保存良好,有赖于南宋的“深埋而密闭”的葬制,棺木与墓壁之间只有少许的空隙,缝隙中还填充了松香、糯米汁、三合土,这样就达到了整体“浇灌”的效果,再加上石板压顶,更是保证了棺木的状态。
有了如此的硬件条件,再在赵伯澐的尸身下铺上能西爱你防潮的木炭,往身体内如灌注水银,这就帮助了尸身在800年的地下岁月中保存了良好状态。
在随后的时间,丝织品的保护修复工作与文献考证工作不断推进,也正是在这些工作中,赵伯澐这位风雅贵族的形象被不断复原,逐渐丰满。而专家们在整理了众多材料后,得知,赵伯澐这是一位多么“迷人的老祖宗”呀。
首先,就是形态的风雅。
宋人爱打扮,男人戴花最为常见,而服装上,也爱轻薄通透带还带花纹的面料。南宋时期,虽然武力不行,但经济却还繁盛,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的丝绸制造市场极好。
通过对赵伯澐棺内的衣饰进行复原和分析,赵伯澐喜欢纱罗,也喜欢清新淡雅的植物纹样。其中,有一件体量巨大的纱袍,更是凸显了赵伯澐的衣着品味。这件纱袍是用轻薄通透的纱罗制成,通体暗花是莲花纹。而这种象征品质高洁的花纹,想必也是赵伯澐对自己形貌和内在的一种要求吧。
而且,人们根据骨骼情况对赵伯澐的形容进行了复原,果然是一位清癯的大夫形象,可以想象,这样一位有贵族气质的清朗士大夫穿着飘逸的纱袍,是何等的潇洒呢风雅呢。
其次,是爱好的风雅。
在赵伯澐的棺内,除了随葬的各种衣衫,人们还发现了玉石挂件、铜镜、香盒等少数随葬品。虽然也是珍贵植之物,但相比一些金银珠宝,这些水晶玉璧更显墓主人的爱好风雅。
在随葬品中,有一枚玉璧,刻有“大唐皇帝昪谨于东都内庭修金籙道场,设醮谢土,上仰玄泽,修斋事毕,谨以金龙玉璧投诣西山洞府。昇元四年(940)十月日告闻”字样。根据玉璧上雕刻的文字推测,这玉璧到赵伯澐手上前就已传世300余年,也就是说,这玉璧在赵伯澐的年代,也是一件珍贵的古董。此外,赵伯澐还收藏了一件水晶璧,晶莹剔透,最珍贵的是研磨得格外平整完美。初次发现这枚水晶璧,甚至有人怀疑是“穿越”的文物,很难想象古人在没有高精度设备的条件下,到底是如何将这水晶雕刻的如此完美呢。
再次,是对妻子的温柔。
人们都知道,赵伯澐是和妻子一同下葬的,其中证明赵伯澐身份的重要物证,正是赵伯澐亲手为妻子写的墓志。
从墓志铭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丈夫对妻子的深沉爱意。妻子李氏比赵伯澐小四岁,21岁时嫁入赵家,37岁就去世。两人只相处了十六年,但育有三男三女,从儿女上看,就只得出来两人是多么的琴瑟和鸣。原本,一家人和和睦睦,尽享天伦,但1195年,赵泊澐长洲官满,回家路上,李氏得病,并于六月初一去世,次年下葬于“黄岩县靖化乡何奥之原”。在墓志中,赵伯澐如此抒发自己丧妻的悲伤“呜呼哀哉,惟夫人大家子,登吾门克自勤约,承上字下,举合仪法,使我进退族聚间无违言,繄夫人是赖,此而可忘,孰致其哀。”
在不善表达爱意的古代,一位士大夫却如此表达心中的悲痛与不舍,这墓志铭与其是记录妻子的平生,倒不如说是赵伯澐为妻子写下的一封天堂表白信。
但相比外貌的清雅,爱好的风雅,赵伯澐最令人倾慕的,却是心底的仗义善良。
浙东多山水,百姓日常多仰赖津梁济渡,因此官民都十分看重修桥铺路。《嘉定赤城志》称:“县人赵伯澐纠合重建,筑为五洞。桥面亦五折,取道当中,坎两旁以窍水,翼栏其上,视旧功十倍焉。”
这说的是,河上原本的桥被洪水冲毁,于是赵伯澐主持重建了一座更好的五洞桥便利乡亲。这五洞桥至今犹存,已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而这桥,也正是赵伯澐留给后世最好的礼物。
考古是一项非常令人遐想的职业,而一座座遗迹、古墓,正如一枚枚时间胶囊,为人们封存着千百年前的岁月。时隔800年,赵伯澐长梦中醒来,不仅为人们展示了南宋人风雅衣橱,还为人们彰显了一位有血有肉、温情仗义的士大夫形象,这就是考古的魅力吧。
对此,您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