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堤坝,这事真治不好?
毛主席从山东一路兴高采烈,到了河南却拉下了脸,连孔庙都懒得看了。
1952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内外矛盾层出不穷。国内,百废待兴,尤其是黄河,这条“母亲河”分分钟能变成“害人河”。外部,朝鲜战争正打得火热,毛主席几乎没怎么休息过。那年10月,中央领导班子硬是劝他出去散散心。山东一趟还算舒心,可一到河南,尤其是黄河边,毛主席的脸色就变了,忧心忡忡,显然是被黄河的老毛病给揪住了心。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黄河的历史遗留问题,简直是千年顽疾。
毛主席站在东坝头,看着滚滚黄河水,听说“咸丰年间黄河在这决口改道”,那表情就写满了“旧社会的账没完没了”。黄河的事,真不是新中国的锅。历朝历代,黄河决口、改道、泛滥成灾的事比比皆是,几乎没人能治得住它。清政府修不修堤坝,全靠“看天吃饭”,加上咸丰年间又赶上太平天国运动动荡,黄河在1855年彻底改道,祸害了半个山东和河南。毛主席是个历史迷,黄河这段“旧账”,他自然门儿清。这也是为什么,他一边听着黄河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的解释,一边陷入沉思。历史的烂摊子,新社会得接着收拾,但收拾起来谈何容易?
,黄河的现实问题,让毛主席难以释怀。
黄河,当时是典型的“地上悬河”。这到底有多吓人?毛主席走访河南时就发现,黄河水位比地面高出十几米,堤坝松散不堪,一旦决口,沿岸老百姓根本跑不了——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历史验证过无数次的真事。毛主席上坝那天,风大天黑,周围群众逐渐聚拢,他却不愿离开。他问随行人员“知道黄河的情况吗?”没人能答上来。这种孤立无援的感觉,恐怕让他更加揪心。治理黄河,光靠“修修补补”根本不行,得彻底治本。可问题是,怎么治?没钱、没技术,还得防着随时可能再来一场洪水。
,毛主席的“休假”,根本不是真正的休假。
别看这次是以“散心”为名,可毛主席的脑子里哪一秒闲过?走山东,看北极阁、趵突泉,嘴上说“下车看看”,其实是在听许世友讲济南战役的细节。到了河南,直接奔着黄河而来,跟水利专家聊了几个小时,又亲自上坝勘察。就连吃饭、睡觉,都在想着黄河问题。这个“休假”,不过是换个地方干活罢了。他的忧郁,不仅是因为黄河本身难治,更是因为国家整体状况。黄河是“母亲河”,治理不好,直接影响整个中国的农业、交通、工业发展。可以说,黄河的病,就是新中国的病。
毛主席在河南忧形于色,不是偶然。他看的是黄河,想的是老百姓的命运。治理黄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他自己也清楚这一点。所以说,这趟“休假”,他高兴不起来,实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