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家天下之王朝,自夏王姒启开始到清宣统结束,上下传承了近四千年。期间每一个王朝由艰难创业,推向极盛之巅峰,再到腐朽没落,积重难返,最终走向颓败,无一幸免。正所谓四千年来,未有不亡之社稷,未有不灭之王朝。亡国之君比比皆是,他们或无能为力,难拯危局,或咎由自取,自毁江山,其悲情实在言喻!而伴随在这些君王身边的“辅弼之臣”,即一国之宰相又是何等之下场呢?
每个王朝的灭亡之际,似乎都有一个“亡国宰相”,这些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首辅之臣,有的推波助澜,将大厦将倾之王朝迅速推向了深渊,有的也想扶危主于大难,济苍生于倒悬,可悲的是有心就义,回天乏术,最后贤相成了忠臣,碧血尽染汗青。今天小编就来讲讲历史上的十大“亡国宰相”,并权且给他们排了一个名次,以彰显他们在史册中的影响力。
第一名,南宋文天祥(江西吉安)。天祥是宋理宗年间皇帝钦点的状元,他的字是“宋瑞”,可惜却未能挽救南宋的灭亡。宋理宗赵昀的侄子宋度宗赵禥驾崩之后,北面蒙元皇帝忽必烈,即元世祖挥兵大举征伐南宋。新即位的宋恭帝赵显,年幼无知,只能听凭太皇太后谢氏与三朝奸相贾似道的摆布。宋廷派出贾似道亲自率兵抵挡元军,结果似道临阵脱逃,宋师大溃。南宋京师临安危在旦夕,这时身为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立马丢弃平日里声色犬马的奢靡生活,散尽家财,召募兵马,准备东进临安勤王赴难。
而贾似道这个一贯弄权的奸相也被斩杀了获罪流放途中,而后来上任的南宋宰相们如吴坚、贾余庆却纷纷向元兵投降,还有与文天祥一样考中状元,而后当上宰相的留梦炎,也无耻地向元兵屈膝乞降,还有一个陈宜中,虽不肯投降,但也无心无力去抵抗元兵,而是弃官逃到了交趾安南,最后客死他乡。最后只有文天祥,在宋恭帝投降前夕,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后封少保信国公。
后来文天祥前往元兵大营议和,当面痛骂蒙元主帅伯颜以及那些早早投降的宋臣。使得这位嗜杀残忍的元帅大人对其既敬重又忌惮,那些降臣们更是无地自容,伯颜慑于天祥的凛凛正气,并敬他是一条响当当的好汉,于是决定将文天祥押解到元大都,由元世祖亲自处置。
可文天祥在半途逃脱,回到江西以后,就在老家再次招兵抗元,后来兵败被擒,在大都囚禁了三年之久。元世祖、宋恭帝还有南宋降臣及元朝宰辅重臣们,先后都对其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劝降,最后文天祥提出可以放我回老家,做个头戴黄冠的方外之士,和你蒙元皇帝成为“不臣之友”,但要我屈膝投降,万万不能,我对大宋也已经是仁至义尽了,如今唯死而已,没有什么可愧对的!
忽必烈这位性情豪迈的草原汉子本来也想答应文天祥的请求,毕竟英雄之间惺惺相惜。可偏偏宋降臣之中跳出来一个留梦炎,说什么若天祥南归,置陛下与臣等于何地,以天祥在南面的威望,一旦放虎归山,恐怕江南非陛下所有也!这话说得忽必烈杀心再起,最后只得将文天祥斩首。可当天祥已押到行刑的菜市口时,忽必烈又反悔了,当他再派人去降诏刀下留人时,文天祥已慷慨就义。
元世祖听闻之后,连连叹息,大呼可惜!恐怕文天祥是他一生中难得使其悲叹落泪的汉子!后来元世祖还追封文天祥为大元中书平章事,太保庐陵郡公,谥号“忠武”。这个谥号与诸葛亮、岳飞是等同(明景泰帝时改为了“忠烈”)。
而中书平章事即首辅宰相,据说当初元世祖亲自劝降文天祥时,说以君之才,在大元亦可为丞相之位,却被天祥断然拒绝了。元世祖最终却还是认为文天祥堪任大元之相位,可见对他的才能有多认可,对其人品有多敬重!文天祥虽为南宋“亡国宰相”,可他的浩然正气却万代长存,永世不绝!
第二名,金国张天纲(河北霸州)。金章宗作为金国最后一个太平天子驾崩之后,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自称成吉思汗,宣布不再担任金国招讨使一职,并率兵南下伐金。金章宗的继任者为皇叔卫王完颜允济,因为和章宗亡父前太子完颜允恭有一字相同,就改名为了永济,以避尊者讳。卫王永济是个很没用的皇帝,张天纲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为了金国的官吏。
蒙军南下打得一向骁勇无敌的金兵毫无招架之力,金主永济一面屈辱求和,一面却被大将胡杀虎所杀。金宣宗完颜珣,也就是金章宗的庶长兄又即位,比皇叔永济还不如,甚至反过来讨好成吉思汗,最后连京师中都不敢呆下去,要跑到故宋亡国之都汴梁这个不祥之地去立足,同时又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又与西夏、南宋两个宿敌同时开战,金国由此彻底衰败。张天纲则从县令做到了尚书省令史之职,不久又做了都察院御史。
后来金宣宗的儿子完颜守绪做了金帝,即金哀宗。哀宗这时候还想像他爸爸宣宗一样,伐宋拓地来给金国腾出战略空间,于是让派张天纲去考察一样金宋边界的兵力部署情况,结果张天纲回来之后坚决反对伐宋,因为此时的南宋边防与宋高宗初年已经大不一样了,当年都灭不了南宋,如今这个形势更是不大可能,还不如放下姿态与宋议和,同时笼络西夏,三国共同对付蒙元才是上策。金哀宗于是接受了他的建议。
张天纲从此成为了金哀宗的心腹大臣,他心思缜密,察人至深,又敢于直谏,刚正不阿。不久,他发觉元帅蒲察官奴想与南宋串通反叛,于是张天纲赶紧向哀宗报告了此事,后来官奴果然反叛,金哀宗于是提拔张天纲为御史中丞,并暂代副宰相一职。不久之后,蒙军来攻汴京,吓得金哀宗弃城逃走,跑到蔡州去,并派使臣到南宋乞求联合抗蒙。
而南宋想要趁人之危,以雪靖康之耻,完全不理会金国唇亡齿寒那一套。后来张天纲又多次搭救了金哀宗,可最后哀宗还是被蒙宋联军围困在了蔡州。三个月后,金哀宗自缢殉国,金末帝完颜承麟被杀,张天纲被俘,南宋大帅孟珙将他押解到了宋都临安,宋理宗将他交给了临安知府薛琼审问,并问他:“你也是汉人,却做了金国女真皇帝的丞相,现在金国灭亡了,你有何面目见天下人?”
张天纲则冷笑道:“我生在金国,为官在金国,自然忠于金国,历代王朝兴亡是自然之事,如今我们金国灭亡了,哀宗自尽了,比起你们北宋当年的徽钦二帝亡,国后还做了我们金国的囚徒,你以为如何呢?”这话气得薛琼半天说不出话来,后来宋理宗又亲自审问了张天纲,问道:“你真的不怕死吗?”张天纲依旧冷笑道:“大丈夫死则做忠贞节义之臣,我正想如此,何畏之有?请宋主立即斩杀我吧,以成全我的孤忠节义!”宋理宗听了之后连连叹息,张天纲百般求死,理宗却没有答应,甚至还想将他劝降留为自己效力。
于是就命他写一封供状,并要求他在状中将金哀宗写成“虏主”,张天纲冷笑道:“要杀便杀,写供状何为?”他就是不写,这种视死如归的气概,使得宋理宗叹息良久,最后也无法让他屈服,就只好把他囚禁起来。后来他在狱中所写的文字中提及金哀宗,都只写“故主”二字,当时宋人都非常敬重他这份气节,可后来他就不知所终了,恐怕最后只会是老死或病死于宋狱之中。
所以后世提及亡国宰相之名,一般人都会想起南有文天祥,北有张天纲,如果他不是女真金国的宰相,恐怕与文天祥齐名流芳,都或为可知!而金世宗当年评价燕赵之人自古鲜有忠直者,真是打脸于九泉之下了!而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诚不虚也!
第三名,东吴张悌(湖北襄阳)。荆州襄阳人张悌在吴景帝孙休时期担任屯骑校尉。而他幼年的时候,就得到了太傅诸葛恪的常识,所以他对诸葛恪一直心怀知遇之恩。到了吴末帝孙皓在位的时候,张悌出任了军师将军、丞相之职,封山都侯,深受重用。当时曹魏叛将诸葛靓,即诸葛亮的堂侄子,逃到了东吴,出任了东吴的大司马、副军师,即张悌的副手,同时也是他的知己好友。
当曹魏晋公、相国司马昭派兵伐蜀的时候,东吴群臣得到消息都认为司马昭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蜀地险远,而蜀汉前有诸葛亮治国用兵,都让曹魏无法战胜他们,另外曹魏发生了多次变乱,大将军曹爽、少帝曹芳、高贵乡公曹髦先后被司马氏废杀,淮南地区有发生了三次可怕的叛乱,司马昭这个时候对蜀国大举用兵,恐怕很难达到预期的结果。
可张悌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想法,他认为司马家二世三主手掌魏国大权,已经根深蒂固,曹魏的每次反抗司马氏的行动,都全盘失败,蜀国失去诸葛亮之后,已然腐朽不堪,姜维虽然骁勇善战,却只是空耗其国力,全然不是魏国对手,此时伐蜀,蜀国必亡。吴人听了这个说法,都讥笑张悌没有见识。
可后来蜀汉后主刘禅很快就向曹魏投降了,吴人从此对张悌刮目相看。再后来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又经过了十几年的精心准备,最后派兵大举征伐东吴。吴国一片慌乱,吴末帝孙皓命张悌带兵御敌,部将们都说可以晋兵渡江来战,吴军以逸待劳,坚守沿江一线即可。
张悌却认为吴国经过多番变故,能战的名将老将又荡然无存,孙皓的残暴统治也导致东吴已腐烂不堪,如果坐等晋军渡江,吴国恐怕一点希望都没有了,还不如出主出击,渡江截击,与晋人决战,如果侥幸获胜,晋人至少又有好几年不敢再南下了,这时候东吴尚可重新振作。于是他就带兵渡江迎战,可这时的晋武帝司马炎已做了充分的准备,数路并进,吴军大溃。
东吴眼见要亡国,诸葛靓想要带着好友张悌一起逃走,可张悌百般不肯,诸葛靓说道:“天下存亡自有定数,你一个人苦撑有什么用呢?不要在这里等死了!”张悌流泪答道:“仲思贤弟!今天就是我赴死之日,我年轻时就受到了你堂哥诸葛恪太傅大人的青睐,那时候我就常忧虑自己不能死得其所,因此辜负了老太傅的眷顾,如今可以为东吴帝国粉身殉国了,为什么要逃避呢?你不要拦我了!”
诸葛靓只好自己跑去投靠姐夫琅琊王司马伷,即司马炎的叔父。而张悌很快就被晋兵斩杀,首级则送到了西晋京师洛阳,而张悌作为东吴的末代丞相,在正史《三国志》和《晋书》中都没有被单独列传,呜呼!真不知道后世史官是怎么想的?而张悌的至交好友诸葛靓,即便投降了西晋,在发小晋武帝司马炎的百般劝说下,都不肯接受西晋的官爵,而他一生都怀着对张悌的愧疚,避世隐居于故土琅琊。
第四名、西夏高良惠(宁夏银川)。状元皇帝夏神宗李遵顼主掌西夏大权的时候,没想着怎么对付强敌蒙元,反而是与金宣宗一样,明明同时受到铁木真的猛烈打击,反而一起巴结强敌,相互撕咬,搞西夏和金国两败俱伤,甚至为此还废掉了自己的贤太子李德任,而高良惠当时作为西夏大臣,向夏神宗提出了很多拯危之策,多不被夏神宗采纳。
后来夏神宗眼见巴结蒙元攻打金国,铁木真依旧百般压榨和打击西夏,他只得将皇位禅让给了自己次子夏献宗李德旺。蒙军很快强攻西夏,夏国连失坚城重镇,高惠良于是向夏献宗提出,与老东家金国修好,共同对付铁木真。同时又派使者前往漠北蒙古诸部落,联络那些被铁木真刚征服不久,却依旧暗自想要反抗的蒙古部众,以图结为外援,里应外合共伐铁木真。
可很快,蒙军打破银州,直抵西夏王城兴庆府。高良惠则派人与金哀宗和谈,达到了定议,金夏结为兄弟之国,各用本国年号,双方相到支援对抗蒙军。而实际上金国已经不堪重击,差不多就要灭亡了。高良惠得知这个情况,又劝夏献宗自强抗敌。不久,成吉思汗灭了强大的花剌子模国,从西域班师亲征西夏,夏国军民拼死抵抗,蒙夏双方都死伤惨重,不过很快蒙军打破肃州,进行了屠城,又围困了甘州,很快城破,蒙军再攻西夏西凉府,守将战败投降,蒙军长驱直入,西夏太上皇宋神宗和夏献宗先后惊忧而死。
夏献宗的侄子李睍即位,却被蒙军围困在中兴府,外援断绝。右丞相高良惠激励将士,日夜拒守,积劳成疾。麾下将佐都劝他多保得身体,高良惠叹息道:“本相世受国恩,如今不能为西夏王朝消除祸乱,而使蒙军深入到了如此地步,本相活着又有什么用呢?”这活脱脱就是第二个东吴丞相张悌。高良惠于是依旧带病指挥御敌。没过几天,高良惠就薨逝了。
西夏失丞相,铁木真松了一口气,跑到六盘山避暑,并派使者察罕前往劝降,被夏末帝李睍拒绝。过了半年,中兴府粮尽,很快又发生了地震,城中宫室和民房全都被震塌了,军民死伤惨重,走投无路之下,夏末帝只好向铁木真乞降,但要求宽限一个月献城。很快铁木真“病死”于军中,他临终前交待蒙军,在西夏皇帝出降之时,将城中上至皇帝,下至军民百姓尽数屠戮,最后蒙军杀夏末主,屠中兴府,西夏从此灭亡。而西夏贤相高良惠也随着这个小王朝的覆灭,忠名长沉!
第五名、东汉曹丕(安徽亳州)。他是汉丞相、冀州牧、魏武王曹操的次子。由于他的哥哥曹昂在曹操南征宛城张绣时,不幸丧命,所以曹丕继而成为了曹操最倚重的儿子。他是个文武兼备,又喜好娱乐的大才子,他的剑术极为高超,就连当时的剑术大师刘勋、邓展都不是他的对手。曹丕性情豪迈,天资聪睿,可脾气又有些偏激。早年的时候,为了得到父亲的信赖,所以伪装得比较温良敦厚。而实际上,这些都瞒不过一世奸雄的曹操,所以比起性情更加狂放不羁的曹植,曹操最后还是将大汉相位和王爵传给了曹丕。
所以曹丕也是汉朝最后的一个丞相,即“亡国宰相”。当然他结束汉朝之后,又建立了曹魏帝国,成为了魏高祖文皇帝,后改为世祖文皇帝。虽然他做了和西汉王莽一样的事情,可却真正成为了一个王朝的开国之主,而不是像王莽那样最后身败名裂,这是因为他手里面有着他父亲留给他的私属武力集团,以曹氏、夏侯氏武将为主的军队完全听命于他曹丕。
另外就是曹丕的高超的文才和洒脱的性情使他收拢了一大帮豪门士子,与他亦臣亦友,甘心为其所用,其中就有司马懿、陈群、刘晔、王朗、华歆、蒋济等辈。他的好友王粲去世的时候,他居然能带着一众贤士在其坟前效仿驴叫,这是因为王粲生前最爱听驴的叫声,这样类似令狐冲的江湖性情,还能不结交到五湖四海的奇朋异友吗?
不过曹丕却还有非常极端的一面,史书记载曹操的好友兼救命恩人鲍信有一个儿子名叫鲍勋,魏国建立以后,他就在朝廷做官,并且刚正不阿,屡次犯颜直谏,曹丕却非常厌恶其人,据说是曹操在世的时候,曹丕的小舅子犯法,落在鲍勋手中,曹丕替小舅子求情,鲍勋居然毫不讲情面,依旧按律严罚,因此曹丕一直记仇到了做皇帝的时候,后来鲍勋多次惹怒他,使得他忍无可忍,最后找了一个很小的罪名,就将他定为了死罪,当时就连司马懿、陈群都认为鲍勋罪不至死,且他的父亲对魏武帝曹操还有救命之恩,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他的儿子呢?
另外,鲍勋为官,刚正廉洁,尽职尽责,曹丕杀他完全没有任何正当理由,可已贵为天子的曹丕听不进任何劝谏,执意将鲍信斩杀,这也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后来鲍信被杀二十天后,曹丕也因病驾崩!所以《三国志》中,陈寿才会说曹丕是个聪明的帝王,却缺乏上古贤君的旷达气度!
不过汉朝灭亡之后,曹丕作为东汉最后的丞相,还是尽到了人臣之礼,并没有像后来的司马昭、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李渊、朱全忠那样诛杀“前朝故主”汉献帝刘协,而是降封他为大魏山阳公,让他颐养天年,最后还得以寿终正寝,这也足见曹丕的人品不差!不过汉献帝既是曹丕的妹夫,又是曹丕的岳丈,这个关系也实在奇葩!
只是他在位期间,想要对东吴动武,却到了长江边,被滔滔江水吓得赶紧班师,还说什么有这么一条大江横着,可见这是天限南北啊!曹丕第一次见到长江就产生了如此恐惶,并且终身不敢再对东吴用兵,可见他的武略和气魄实在是乏善可陈!不过他应该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亡国丞相”成为开国之君的人吧!
第六名、秦朝赵高(河北邯郸)。他是秦朝的亡国丞相,赵高原本是战国时赵国庶支宗亲,可由于秦战之间的某一场大战,赵高的母亲沦为了秦国的囚虏,而赵高兄弟数人皆生于秦王隐宫之中,赵高自幼就在王宫中做杂役,由于他精明强干,深谙秦律,于是被秦始皇嬴政提拔为中车府令,同时兼管天子符节和玉玺之事。
始皇帝在东巡之时,路过原来赵国的行宫之地沙丘,就在这个地方突然驾崩了。赵高作为皇帝近侍官,立马就与丞相李斯合谋,篡改了天子遗诏,扶立第十八公子胡亥为嗣君,并且矫诏赐死了秦皇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兄弟。秦二世胡亥登基后,赵高出任了郎中令,然后怂恿胡亥将始皇帝的儿女全部诛杀,还有许多宗亲和大臣。又命胡亥深居宫中,不见百官,赵高则独擅朝堂大权,又将丞相李斯父子腰斩于市,然后以天子的诏命称丞相。
赵高又在秦二世面前指鹿为马,将说鹿不说马的大臣全部加罪陷害,从此他位极人臣,整个大秦朝廷唯高是尊。后来反秦义军快要杀到咸阳,吓得赵高命自己的女婿阎乐迫使胡亥自尽,然后自己想要亲自尝一尝做皇帝的味道,可秦朝百官不肯接受,于是他只好扶立始皇帝的侄子嬴子婴来做皇帝,即秦三世。
可对赵高深恶痛绝的子婴又将赵高诱杀,并诛灭其三族。子婴见秦朝的天下保不住了,于是降称秦王,只希望只守住秦国关中故地,结果最后还是被刘邦冲入关中,颠覆了秦国江山。虽然楚人曾经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亡秦者却是赵人也!即秦国的末代宰相赵高。至于后世传称赵高是秦宫宦官,这个问题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看官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
第七名、北宋张邦昌(河北沧州)。邦昌,字子能。他是河北沧州东光县人。一代明主宋哲宗时期考中进士,他的仕途一开始并不顺畅,到了宋徽宗时期,因为给皇帝制造祥瑞的旗帜,而被徽宗开始赏识。到了宣和元年,出任了翰林学士、尚书右丞。不久又改任中书侍郎,当时宦官童贯替宋徽宗掌管兵马,并负责对西夏和辽金两国的战事,张邦昌居然敢当面斥责这位宠臣的不是,使得天下士子们都认为他是一个耿直的良臣。宣和六年,童贯想要用兵收复燕云十六州,张邦昌却坚决反对。
到了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兵大举南下,张邦昌又附和当时的宰相白时中之议,排挤力主坚守决战的宰相李纲,并劝说宋钦宗南逃襄阳,再割地求和,以保社稷。宋钦宗是个非常懦弱的人,于是就晋升张邦昌为少宰兼中书侍郎,相当于副宰相了。
后来金兵围困汴京,宋钦宗就派张邦昌陪同康王赵构出使金营求和。张邦昌请求宋钦宗赐给他一道圣旨,由他全权把握割地事宜,钦宗害怕遗臭万年,不给他割地圣旨,只希望他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退金兵。张邦昌无奈又向钦宗讨要河北三镇的官防印信,到时候可以便宜行事,使金人知道宋廷的诚意。宋钦宗再度拒绝,张邦昌只好空手前往金营。
后来,宋将姚平仲偷袭金袭,虽然失败了,却惹得金兵大帅完颜宗望要杀康王赵构,张邦昌挺身而出,百般辩解说这不是朝廷的意思,最后宗望才没下手。后来议和达成,金人嫌弃赵构不好说话,就命人前往汴京调换肃王赵枢来做人质,而张邦昌受到金人优待,被继续留在金营,后来宋钦宗传旨到金营,加封邦昌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同时还担任河北割地使,也就是宰相了。
金兵很快退兵,在北去的路上,张邦昌一路劝说沿途州府向金人投降献城,一时间天下人无不唾骂他无耻。后来金国西路军大帅完颜宗翰再度南下攻宋,张邦昌被挟随行南伐。宋廷百官纷纷痛骂张邦昌私通金人,卖主求荣,说他是“社稷之贼”,宋钦宗于是罢免了他的宰相之职,降为观文殿大学士。
不久,金兵攻破汴京,徽钦二帝被迫北狩金国五国城。金人宣布完金太宗的《废国取降诏》之后,又要求遗留下来的北宋群臣,推举一个非赵氏的异姓贵族出来做中原皇帝。开始大家都不接受,金人展示残暴的武力之后,最后百官推出张邦昌来做新皇帝。邦昌得知后,吓得痛哭流涕,百般不肯。
与他交好的金军将领都来劝他,他则卧床四天不起,连续绝食,表示自己只能做宋臣,坚决不肯行僭越悖逆之事。不久,金人宣布张邦昌三天内必须称帝,不然就屠城。最后在金人的催促之下,张邦昌只好接受。金人为了让邦昌名正言顺称帝,还要求宋朝百官签名画押,很从官员都署名按了手印,只有御史中丞秦桧站出来坚决反对,并说他只认赵氏王孙,其他异姓者称帝皆为叛逆!金人大怒将秦桧捉走。
张邦昌这时还不想做皇帝,就说自己要自杀殉国,百官则说你死了,全城军民都要跟着遭殃。张邦昌只有作罢,很快他就被推上了皇帝宝座,号国“大楚”,并准备定都金陵,长江以北就全送给金人。百官向他跪拜时,吓得他连连站起身来作揖谢礼,并说以后朝会见面不要再跪他。他也从来不自称为朕,而是学王莽那样称予,手诏也不称诏,称手书。后来金兵要押解徽钦二宗北返,张邦昌立马率百官出城相送,自己不敢穿龙袍,也不敢使用天子仪仗,到了城门口痛哭不已。
后来他又不顾亲信的劝说,将宋哲宗的废后元祐皇后尊为宋太后,让她来主持朝局,自己则退为太宰一旁辅佐,然后写信给南京应天府的康王赵构,说自己各种无奈,如今已尊太后掌权,以待康王还都复国。这时天下军民又觉得张邦昌是个忠臣好人,不久他又亲自前往商丘应天府谢罪。宋高宗赵构于是在应天府称帝,以李纲为宰相,张邦昌为太保,又封同安郡安,并没有对他进行治罪。
后来赵构见自己龙椅坐稳,就说张邦昌僭越称帝,罪不容诛,但当时他确有苦衷,且还知道归还皇位,所以只是将他流放到潭州安置。不久之后,又有大臣说张邦昌称帝时,与宋徽宗的妃嫔李氏,及李氏养女陈氏有染。气得赵构龙颜大怒,立马派人前往潭州赐张邦昌自尽。可当时张邦昌自弃帝位向赵构投诚时,赵构还说,我们赵家九庙不毁,大宋生灵获全,皆张太宰之功,卿已不愧于伊尹、周公矣!
这评价可是高到了极点了,可后来杀邦昌的时候,又说邦昌盗有神器,寡人虽欲宽贷,却惧怕太祖太宗在天之灵,如今只能尚加恻隐,不忍将其斩杀于市朝,只令自裁,保其全尸!呜呼!张邦昌和曹丕一样,都是亡国宰相做了开国皇帝,可结局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看官们认为这是为什么呢?
第八名、唐末柳璨(山西运城)。他出身于河东名门柳氏,山西运城永济人。唐昭宗时,由于他对史书的精辟解读,被皇帝任命为翰林学士。宰相崔胤想让梁王朱全忠来保护唐昭宗,却又想秘密组建听命于自己的禁军诛杀朱全忠,最后被朱全忠发觉,将其斩杀。这时一味讨好朱全忠的柳璨,很快接替崔胤成为了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了。后来柳璨交给了朱全忠一张反梁王大臣名单,为此全忠一口气杀掉了三十多名大臣,这就是著名的白马驿之祸。
不久之后,朱全忠要给自己加九锡之礼,也就是准备代唐称帝了。柳璨却认为机会不成熟,于是劝他不要这样做。朱全忠大怒,认为他和崔胤没什么两样,这时又人说柳璨是想与何太后一起密谋除掉大王,才来劝阻大王加九锡。朱全忠立马下令将柳璨斩杀,临行前,柳璨痛哭大叫道:“有负大唐的国贼柳璨,如今死得其所也!”柳璨死后,朱全忠很快篡唐称帝,建立了后梁王朝。
第九名、西晋王衍(山东临沂)。琅琊郡临沂县人,出身名门,即著名的琅琊王氏。西晋初年的宰相山涛和名将羊祜见了王衍,都曾说将来乱天下者,必此子也!王衍才华横溢,晋武帝司马炎的老丈人杨骏,当时还想把自己其他的女儿嫁给王衍,王衍却认为弘农杨氏尚配不上琅琊王氏,于是佯装疯癫打消了这门亲事。
宰相王戎也曾冷笑着对司马炎说:“当今世上没有任何一个名士可与我堂弟王衍相比!”王衍平时很喜欢谈论纵横之术,晋武帝就想派他去做辽东太守平定边疆,王衍吓得赶紧想办法推脱不肯上任。从此他就再不敢谈论兵事,只是一味钻研清谈玄理,后来他入朝做了太子舍人,并把自己比作孔子那个很会做生意和谈判的学生子贡。天下的文人士子都推崇他的风范,将他称之为“一世龙门”。
后来晋惠帝的太子司马遹被皇后贾南风废杀,而王衍的女儿与废太子尚有婚约,吓得王衍立马要求与司马遹解除婚约,这使得天下人对其极为不齿。后来“八王之乱爆发”,王衍又左右横跳,甚至装作癫狂来保全自己性命和家族的利益。后来王衍做了司徒,相当于当时的宰相了,他又命自己的两个弟弟,一个做青州刺史,一个做荆州刺史,形成狡兔三窟的局面,来保全王氏的势力。
后来匈汉光文皇帝刘渊派出部将王弥南下伐晋,很快就要攻到洛阳了,王衍以宰相的身份命东海王司马越带兵抵抗王弥。晋惠帝又封王衍为武陵侯,他却多次辞让爵位。匈汉大军直逼京师,王衍为了稳定人心,将自家的牛车都给卖了,以资军用。后来东海王司马越薨逝,众人就直接推举王衍来做统军元帅,可王衍却害怕指挥打仗,他知道自己并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于是就想以送司马越灵柩归国为由,逃离京师洛阳这个危险之地。
可刘渊麾下大将石勒的兵马很快追到了王衍,并将他捉住,两人相见之后,相谈甚欢,王衍就认为自己可以在石勒面前得到大用,就劝石勒自己称帝,石勒从一个奴隶做到了大将已经很不容易,如果再做皇帝,以石勒的阅历岂能不知这是多危险的事情,他一眼就识破了王衍的诡计,并准备将他斩杀,王衍还狡辩说自己从来不参与西晋朝廷的大事,且一心想做个清谈隐退之士足矣!
石勒则震怒道:“王先生从年轻时就名动天下,且受到了西晋朝廷的百般重用,直到白发苍苍依旧还是宰辅重臣!你怎敢说自己从来不参与晋廷大事?使西晋变乱如此,就是你的大罪!”最后下令将他处死,为了怜惜他是一介名士,就没用对他进行刀斧之刑,而是大半夜命人将他推倒在墙壁之下活活压死。临死时,王衍说道:“以我的才华,如果不是一味搞这些浮华虚诞之事,而是勉强来匡扶社稷,西晋也不会就此灭亡!”
第十名、明末魏藻德(北京通州)。崇祯十三年,考举殿试,皇帝朱由检问四十八名进士,如今内外交困,北有女真后金,南有闯王李自成与西王张献忠,我们该如何报仇雪耻?四十七人不知如何作答,只有魏藻德以“知耻”而后勇应答。朱由检于是钦点他做了状元魁首!他非常有辨才,擅长辞令,却非常能揣测和迎合皇帝的心思,最后官至礼部右侍郎、东阁大学士。
后来闯军威逼京师,朱由检急于筹集军饷,于是命朝廷百官捐钱助饷,魏藻德为了保住自己的家财,居然在御前率先表示自己是清廉之士,且家无余财,这样搞得满朝文武都集体起来消极反对皇帝征饷,最后只能作罢。魏藻德这时也不去上朝了,而是躲在家中等待闯军入京,他还认为自己可以在李自成的新朝做大官,让他出将入相。
后来朱由检自缢于煤山,闯军入城,李自成见魏藻德时问他:“你是最后的宰相,为什么不随皇上殉国?”魏藻德居然答道:“臣想还着为你闯王效力,怎么敢去死呢?”李自成冷笑着命人用夹棍夹断了他的十指,这样才使他吐出了白银数万两,闯王麾下大将刘宗敏并不相信一个当朝首辅只有几万两银子,并对他继续用刑,最后他在狱中受尽五天五夜的酷刑,脑壳崩裂而死,他的儿子也被斩杀。这恐怕是最无耻且下场最惨的“亡国宰相”了!至此,看官们,你们认为历史上这十大“亡国宰相”,当中谁才是真英雄呢?除了这十人之外,大家还知道哪些著名的“亡国之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