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亚欧大陆的中心板块,有一座三教圣地,名曰耶路撒冷。犹太人的圣书《塔木德》有言--世间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这个被三教庇护的文明圣地,应有奇珍异卉,更兼流水潺潺,升平祥和。然而现实的悲惨境遇,却与神明的臆判相背道而驰,耶路撒冷的流年战乱,迄今为止,已持续了整整百年之久。
绵延无期的战乱,正在消弭着生命的希望,流离失所、没有活路的百姓们,只能寄希望于宗教的庇护。耶路撒冷有一处“朝圣”的高墙,名为“哭墙”。
每天,数量庞大的穆斯林教徒会虔诚地跪倒在哭墙下,祈祷哭墙能够结束战争,带着耶路撒冷重回曾经的祥和与安宁。
但哭墙依然稳如一名垂暮的老僧,它以一种过度仁慈的悲弱,来悲怆地安抚着它受尽苦难的子民。

而远在亚洲东边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自1840年被鸦片战争打趴下以来,所历经的无数场足可灭顶的空前劫难,都被威武不屈、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所攻破。
洗刷尽百年的屈辱与病弱,中华民族以飞龙在天的骄姿,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驱除鞑虏、护我中华的卫国战争中,无数的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躯坚挺地撑起了中国的脊梁,他们撼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悲壮故事,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不畏强权,逆流前行--

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荣成有一位名叫张晶麟的抗日女英雄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民族大义。
禽兽不如的日寇,灭绝人寰地对她施以数十种极刑,但她却坚如磐石、三缄其口。
张晶麟壮烈牺牲时才年仅15岁,比刘胡兰牺牲还早,而由于种种原因,她撼天动地、感人肺腑的壮举却被尘封了整整58年--

张晶麟不幸被俘后,桀骜不羁的日寇用军靴傲慢地踩踏着她不断渗血的额头,并用沾满盐水的皮鞭将她打得皮开肉绽。
随后,狂妄不羁﹑耀武扬威的日寇,将张晶麟五花大绑地押解到峨石乡的俚岛据点。
阴险狡诈﹑泯灭人性的日寇,试图通过威逼利诱等下三滥的手段来降服张晶麟,并试图策反她,不料却遭到了张晶麟义正辞严的痛骂。

恼羞成怒﹑卑劣至极的日寇,将张晶麟的衣服用刺刀一片片地挑破,并将她全身赤裸地吊到房梁上“取乐”,以此来蹂躏﹑羞辱她,以便摧毁她的心理防线和革命信仰。
日寇为了迫使张晶麟能够尽快供出八路军的机密,对她再次实施了灭绝人性的非人折磨与蹂躏。
但宁折不弯﹑视死如归的张晶麟面对日寇的百般迫害,宁死不屈,她早已经将个人的生死置之于度外。

丧尽天良﹑灭绝人寰的日寇,采取了无所不及的卑劣手段,他们疯狂地折磨着体无完肤的张晶麟,妄图以武力等胁迫的手段来撬开她的“铁齿钢牙”。
但视死如归﹑坚贞不渝的张晶麟却稳若磐石,表现出了一种撼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悲壮。
于是,黔驴技穷﹑恼羞成怒的日军,为了发泄内心堆聚的怒火,竟然灭绝人性地将张晶麟胸前的肉残忍地割下来,并残忍地割下了她的舌头和耳朵。

1941年9月21日,禽兽不如、灭绝人寰的日寇,将年仅15岁的张晶麟杀害,并残忍地将她的头颅割下来,挂到了村口的大庙前“示众”。
喷薄而出的鲜血,瞬间将蔼蔼的暮色,悲壮地染成了满天的杜鹃红。宁死不屈、忠贞不渝的张晶麟,在丧尽天良的日寇百般的折磨与蹂躏之下壮烈牺牲……
一代抗日女英雄张晶麟,于1926年出生在山东省荣成俚岛镇青安屯村。青安屯村北面有一片贫瘠的山岭薄地,这便是张家仅有的一亩薄田。

张晶麟的寡母是个极勤劳的农村妇女,她白天耕种山地,晚上还要到本村小学教员家里帮工做饭。为了养活年幼的女儿,她每天天不亮便起床,直到深夜才折返家中。
在青安屯村,张晶麟的家并非特例。当时的胶东农村,贫困与饥饿如影随形。1931年,一场持续数月的旱灾席卷了整个胶东半岛,青安屯村也未能幸免,村里的庄稼几尽绝收,流离失所的村民不得不外出逃荒。
张晶麟的母亲却咬牙坚持着,她用野菜和麸皮混在一起煮粥,母女俩就这样熬过了最为艰难的漫漫寒冬。

1936年,青安屯村开办了一所女子半日制学校。在当时的农村,女孩子读书是一件稀罕事。不少村民认为,女子读书纯属无用,还耽误了农活。
但张晶麟的母亲却有着不同的见解,她深知当"睁眼瞎"的痛苦。为了供女儿上学,她开始接更多的零工,有时甚至要步行十几里到邻村帮人浆洗衣服。
1938年,青安屯村建立了地下联络站,而后,在地下党的帮助下该村相继建立了抗日救亡组织。
而穷凶极恶的日寇竟然把“不名一文”的青安屯村视为“匪区”,企图集结重兵消灭这里的抗日力量。

1940年2月,穷兵黩武的日寇肆无忌惮地入侵了荣成,日军所到之处,皆为人间炼狱,张晶麟的家乡因此也惨遭了横祸。
目睹满目疮痍、残垣断瓦的惨景,张晶麟悲痛欲绝,为了驱除鞑虏,为了将泯灭人性的日寇逐出中华大地,她便毅然决然地加入进了村妇救会,虽力有不足,但她却欲尽洪荒之力,以慰惨死在日寇屠刀之下的万千无辜乡亲。
1940年4月,经村党支部书记石峰同志推荐,中共俚岛区委决定调张晶麟到峨石乡担任妇女自卫团干事。

峨石乡与日军据点相距不足十里,日寇时常来此进行侵扰,英勇无畏、有勇有谋的张晶麟,在日军的眼皮子下,组织妇女上识字班,教儿童唱抗日歌曲,发动妇女站岗放哨,缝衣纳西鞋支援抗日前线等。
一名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少年革命者,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中舍家卫国--14岁的张晶麟,俨然成为了一名抗日战线上令人敬仰的“急先锋”。1940年9月,张晶麟光荣地成了当地年龄最小的一名抗日女战士。
穷凶极恶的日寇计划在虎础寺设立阻击据点,妄图凭此“天险”摧毁当地的抗日根据地。为了不让日寇的阴谋诡计得逞,峨石乡委员会组织附近的群众对虎础寺进行拆除。

1941年9月8日,日寇接到伪军“线报”,有人恶意“破坏”虎础寺的阻击点,于是恼羞成怒的日寇便集结了兵力,全副武装地包围了虎础寺。张晶麟在指挥群众撤离时,不幸被日寇击中了腿部,惨遭被俘。
张晶麟风淡云轻般的从容,她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丧心病狂的日寇,将伤痕累累的张晶麟押往俚岛据点。
在穿过俚岛街时,两旁挤满了低头悲泣的群众,十里长街,铺天盖地的飘起了茫茫大雪,悲冷﹑空寂的世界,为张晶麟的即将离去,而悲恸不已。

在刑讯室里,面对日寇的百般蹂躏与折磨,张晶麟充满仇恨﹑藐视的目光,就像一柄削铁如泥的利剑一般,刺向了丧心病狂的日寇。
灭绝人性﹑穷途末路的日寇,对瘦骨嶙峋的张晶麟采取了丧尽天良的一系列极刑……

张晶麟同志壮烈牺牲后,她的英雄事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历史尘封了整整58年。但在58年之后,事情却突然出现了重大的转机--
1999年4月5日,《威海日报》用了整整一个篇幅的版面刊发了《荣成,有位尘封半个世纪的“刘胡兰”--张晶麟》一文,随后,《大众日报》等全国十多家主流媒体也相继进行刊发、转载。

《大众日报》还在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上转发了这篇文章。张晶麟牺牲时年仅15岁,虽然她的一生稍纵即逝,但却绚烂地绽放了如史诗般悲壮的杜鹃红。
命运多舛的中华民族,在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英勇无畏的浴血奋战中,驱除鞑虏,保家卫国,取得了卓绝的伟大胜利。
华夏民族已经昂首屹立于世界的巅峰,但铭记历史,不忘国耻,我辈当自强,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应该牢记的神圣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