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她,成为她,超越她,最终放弃她

清水空流儿 2024-12-01 16:29:24

两宋320年,18位皇帝,其中居然有九位太后临朝听政,以两宋政治生态的保守居然对此并不反对,这实际上就说明一个问题,宋朝士大夫控制实权,上面做的是谁真的不重要。

从宋真宗皇后刘娥开始,绝大部分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在历史上的名声都不错,以至于《宋史》都说:“宋三百余年,外无汉王氏之患,内无唐武韦之祸,岂不卓然而可尚哉!”

在九位临朝听政的皇太后当中,最长的是两位太后,一个是真宗的皇后刘娥,仁宗朝摄政长达11年,另一个则是英宗皇后高滔滔,在哲宗朝以太皇太后身份摄政9年。这两名皇太后,刘娥被认为口碑最坏,说她差点就成为第二个武则天;而高滔滔的口碑最好,被誉为“女中尧舜”。

这个口碑是历朝所有临朝听政的女主里最高的,但近代以来,刘娥的口碑却越来越高,而高滔滔的名声却越来越差,以至于有人说,北宋实际上是亡于高滔滔之手,应该说这个看法还是比较正确的。

高滔滔是小名,大名是高正仪,高滔滔生于仁宗天圣十年,高滔滔属于大宋顶级勋贵家族,曾祖父是真真朝名将高琼,祖父是建雄节度使高继勋,被称为“神将”,父亲是北作坊副使高遵甫。高滔滔的母亲是仁宗皇后曹氏的亲姐姐。

与出身贫寒的刘娥相比,高滔滔的人生起点就是刘娥奋斗了一辈子的终点。

高滔滔自幼跟随姨妈曹皇后在宫中长大,与宋仁宗和曹皇后的养子赵曙青梅竹马。两个小孩子刚好同岁,后来,宋仁宗为两人主持婚礼,当时就有“天子娶媳,皇后嫁女”的说法。仁宗无子,赵曙继位为宋朝第五位皇帝,即宋英宗。高滔滔则被立为皇后。高滔滔为人善妒,不许宋英宗与其他侧妃亲近,正史中没有英宗晋封嫔妃的记载,高滔滔给英宗诞下四子四女,而这也是宋英宗全部的子女。

宋英宗在位不到4年驾崩。他与高滔滔的长子,19岁的赵顼继位,也就是宋神宗。36岁的高皇后,变成了高太后。宋神宗上位不久,就开始重用王安石推行变法。朝中大臣分为新旧两派,一派。此时,以太皇太后仁宗皇后曹氏、皇太后高滔滔、皇后向氏为核心的后宫,反对变法。在她们的影响下,宋神宗压力山大,一度向王安石诉苦,后宫压力太大,王安石就说,后宫有异议,一定是向经(向皇后之父)、曹佾(曹太后胞弟)怂恿的结果,大宋有例,后宫不得干政。

王安石提了曹向两家外戚,而没有提高家,由此可见,高滔滔虽然站在反对变法的政治立场上,但她没有让娘家人干预政务。公元1085年,在位十八年的宋神宗赵顼在巨大争议中郁郁而终。

实际上,早在宋神宗病重期间,各派已经开始酝酿谁来接任皇帝,而54岁的高滔滔无疑处于C位,说起来也颇为讥讽,高滔滔从16岁当太子妃开始到54岁当太皇太后,每死一个与她最亲近的男人都意味着她的地位提升一个级别,当时宋神宗最大的儿子是10岁的皇六子赵煦,赵煦继位为幼主,太皇太后的高滔滔无疑将临朝听政。

当时的宰相蔡希望由宋神宗的两个弟弟——雍王赵颢或曹王赵頵。二人其中一个继位,而参知政事王珪抢先请宋神宗早日立赵煦为皇太子。宋神宗已不能说话,只是点头同意。而对于高滔滔而言区别都不大,立子,还是立孙。

最终是10岁的赵煦继位,也就是宋哲宗。高滔滔临朝听政,与刘娥不同的是,高滔滔在开始正式摄政之前,毫无政治经验。她没兴趣也没机会参与朝廷政治。唯一的政治态度就是反对新法。

当她开启垂帘听政之后,当时主政的宰相是新党,为了快速掌控帝国事务,建立自身权威,她只能选择与旧党合作,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当时当家如果是旧党,高滔滔必然会与新合作。在政治路线上,高滔滔选择其丈夫宋英宗路线,也就是保守,为此她将英宗朝的重臣,比如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等人一律起复,新党一律罢黜。

旧党上位后,蔡确、章惇先后离开京城,支持变法的其他官员也陆续被贬出朝廷。而方田均税、市易、保甲、青苗、免役等变法的成果被尽行废弃。司马光在重新出山不到一年后病逝,在司马光死后,旧党内部逐渐分裂为三派,即后世所称的“蜀洛朔党争”。而高滔滔对此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就更谈不上干预,任由新旧两党的恶斗。

但也不不得不指出的是,高滔滔的私德其实很好。她崇尚节俭,以朴实著称,严禁娘家人干政、但问题是私德于国无用,治国理政超出她的任职与能力范围之外,说白了,就是不会治理国家,也是由于她的无能高滔滔给北宋种下了三大恶果:

第一,对宋神宗时期变法内容的全盘否定,将北宋经济推向了崩坏的边缘;

第二,对西夏的割土示弱,不仅未能换得边境和平,反而刺激了其得陇望蜀的野心;

第三,党同伐异的政治迫害,拉开了北宋末年翻来覆去的党争序幕。

尤其是第三点,对于变法的态度彻底演化为一派打击另一派的斗争,此时高滔滔的立场她应该是就事论事,而不是就人论事。她未能展现出超脱于党派之上的态度,也未能施展更具智慧的权谋,而仅仅沦为保守派全面废除新法、打击变法派的一个工具。

高滔滔仍然利用手中的权力,利用“车盖亭诗案”制造了北宋开国以来打击面最广、打击力度最大的文字狱案。宰相蔡确后来死于贬所,这也为新党掌权,展开了疯狂的报复,树立“奸党碑”。

而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所有人都忽视了一个人的存在——宋哲宗赵煦,高滔滔摄政9年,宋哲宗已经成长为一个19岁的青年。然而,军国大事仍然由高太后和几位大臣拍板,皇帝始终没有发言权。

朝中大臣无一例外,都忽视了宋哲宗的年龄增长。朝堂之上,皇帝御座与高太后座位左右相对,根据礼数,大臣应面对宋哲宗奏事;然而,大臣都反过来,面对高太后,背对宋哲宗。高滔滔摄政时期,官员需要先参拜高太后,然后才拜宋哲宗。有时候,高太后会问宋哲宗,你为什么一直沉默,不发表你的看法呢?

宋哲宗回答:“娘娘已处分,还要我说什么?”宋哲宗在忍,但他今天忍的越久,他日报复起来就会越狠。宋哲宗起用新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旧党报复。宋哲宗亲政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就此把摄政太后搞臭,最后差一点把坟都给刨了。

高滔滔直到临终前,依旧认为她的私德无亏,不曾利用权力额外照顾娘家人。但她并不知道,这一点,对于长期被无视的皇帝来说,重要吗?当然她也意识到了事情的危险性,临终前,高滔滔让两位宰相吕大防和范纯仁(范仲淹的儿子)主动辞职,免得遭祸。

1093年的秋天,62岁的高滔滔薨世,宋哲宗亲政后。一切都反着来,他把新党章惇、蔡卞等变法派首脑重新召回朝堂,而保守派官员一律罢黜岭南。宰相章惇拟好追废高太后的诏书,向太后和宋哲宗生母朱太妃的苦苦相劝,意思如此一来致英宗与神宗于何地,宋哲宗这才作罢。

从高滔滔摄政起,一直到宋哲宗亲政后,整个大宋来了一个惊天逆转。在此情绪控制下的国家治理方式,于国家不是好事。

从根本上讲,高滔滔摄政时虽然权力大,但她显然更懂得如何配合复兴祖宗成法,不去挑战男权社会的准则,配合并符合士大夫利益。而南宋把北宋的覆灭推给了王安石变法。在这种情形下,高滔滔自然成为“女中尧舜,女主第一人”,就得这么写。而平民出身的刘娥虽然能力出色,但并不为士大夫所喜,因此就不断地构陷。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