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好!饰演“牛大姐”的童正维离世,她和丈夫的爱情令人泪目

依风啊娱乐 2025-04-20 02:51:43

2025年4月14日22点52分,上海瑞金医院的监护仪发出长鸣。

88岁的童正维在家人陪伴下安详合眼,手机屏幕里的《编辑部的故事》刚好播到牛大姐叉着腰训人:-

小李啊,我真是看着你成熟起来的。

-这句话成了观众与-牛大姐-的隔空对话。

微博热搜瞬间被眼泪淹没。

摄影师马良用颤抖的手敲下讣告,评论区涌进上万条留言。

有人翻出三十年前《人间指南》编辑部合影,有人把牛大姐怼李冬宝的表情包拼成九宫格。

最戳心的评论来自网友@追剧老阿姨:-当年看牛大姐唠叨就烦,现在自己活成了牛大姐,却再没机会喊她一声大姐。

-

牛大姐的横空出世藏着段暖心往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童正维夫妇将落魄的京剧老师王震欧接回家奉养。

老人临终前叮嘱儿子:-有戏记得找小童。

-正是这句嘱托,让《编辑部的故事》剧组注意到上海话剧团的绿叶演员。

试戏时导演担心南方演员的台词,结果童正维端着搪瓷缸往桌上一磕,活脱脱就是剧本里那个爱较真的机关干部。

这个角色让观众记了三十三年。

牛大姐的蓝布衫、老式发卡和总也拧不紧的保温杯,成了九十年代职场女性的标准皮肤。

有观众在南京路遇见逛街的童正维,发现她连训导员的肢体语言都和戏里一模一样。

剧组聚餐时葛优打趣:-您这哪是演戏,根本就是活体复刻。

-

生活里的童正维却像换了剧本。

丈夫马科是京剧名导,两人把婚房取名-牛马居-,日常画风是老太太哼着改编版京剧做红烧肉,老爷子戴着老花镜改剧本。

2015年夫妻俩同获白玉兰奖,童正维对着镜头调侃:-我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把马科从京剧圈拐到电视剧圈当家属。

-

这份甜蜜在2023年被生死划开裂缝。

马科弥留之际,童正维握着他的手哼《四郎探母》。

葬礼上她没掉眼泪,只是把老伴的导演椅搬进卧室。

儿子发现母亲常在深夜抚摸椅背,像在整理永远理不顺的剧本。

牛大姐走后,编辑部老同事的集体照又少一人。

饰演刘书友的张瞳、客串保姆的李建华、扮演职介所丁老师的丁广泉,这些年陆续谢幕。

有网友翻出1992年剧组拜年视频,葛优顶着爆炸头学牛大姐扶眼镜,吕丽萍笑倒在折叠椅上——这些鲜活画面被时光镀上柔光,成为几代人共同的记忆芯片。

殡仪馆外的长队里,六十岁的王阿姨攥着泛黄的《电视报》。

1983年她在纺织厂当女工,每晚追两集《编辑部的故事》就是最大享受。

-牛大姐训人时总爱甩头,我学这动作追到我家老头子。

-说着她抬手撩发,银丝在春风里微微颤动。

马良整理遗物时发现个铁皮盒,里面整齐码着观众来信。

有封1995年的信格外皱巴,东北矿工在信里写:-牛大姐,矿上发不出工资,但看着您教育李冬宝,就觉得日子还能较劲。

-童正维用红笔在信纸背面批注:演员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成为别人的生活锚点。

一波春寒掠过上海时,瑞金医院窗台上的茉莉开了。

不知哪位护士在窗边摆了本《半月谈》,内页夹着观众手绘的牛大姐卡通像。

风翻动书页,漫画里的老太太正推着二八大杠,车筐里塞满待审的稿件。

那些在编辑部里拌嘴的日子,何尝不是我们共同拥有的黄金年代?

1 阅读:92
依风啊娱乐

依风啊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