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现在这春节啊,感觉全靠一帮60后、70后和80后在撑着呢。就拿我们农村来说,这种现象还是挺明显的。
老一辈的人吃过苦,过日子节俭、勤快,也闲不住。到了过年,可是全家老小齐上阵,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些活干,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聊天,热热闹闹的。
可如今呢,忙里忙外过年的,大多都是60后、70后和80后了。
在农村,进了腊月门就是年。60后、70后和80后就像被上了发条的闹钟,开始为过年忙活起来。
60后的长辈们,干活的经验丰富得很,打小就过惯了传统的年,啥时候该做啥,那心里门儿清。
就说蒸馒头吧,这可是过年的大事儿。60后的长辈们提前几天就会把面发好,把馒头蒸好,想吃的时候,直接在锅里热一热就行了。
70后和80后呢,体力好,啥脏活累活都抢着干。打扫房子就是个大工程了,农村的房子宽敞,灰尘也多,他们爬上爬下,犄角旮旯都不放过。
我大伯一到过年回家,就拿着扫帚恨不得把屋顶都扫个遍,嘴里还说着:“过年就得干干净净的,这样新的一年才顺遂”
到了年跟前,他们就开始提前准备年货了,有的坐车,有的骑着电动车,跑到集市上,和商贩们讨价还价。啥瓜子、花生、水果,还有孩子们爱吃的零食,那是一样都不能少。
农村的春节,习俗并不少,我觉得这些习俗能延续到现在,多亏了60后、70后和80后的勤快和能干。
就拿祭祖先来说,这是春节里特别重要的一项仪式。60后带着70后、80后,再领着小辈们,摆上丰盛的祭品,点上香烛,恭恭敬敬地磕头。
拜年的习俗也是被他们传承得很好,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透呢,60后、70后和80后就带着孩子们挨家挨户去拜年。见了长辈,那是规规矩矩地问好,祝福的话一句接一句。
孩子们一开始可能觉得麻烦,但跟着长辈们走了几次,也慢慢学会了这些礼数。 还有贴春联,这可讲究了。60后会告诉70后和80后,上联下联怎么分,咋贴才好看。
然后一家人齐动手,把红彤彤的春联贴在大门上,看着就喜庆。这春联一贴,年味儿一下子就浓起来了。
对农村人来说,就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一年到头难得见上一面。60后、70后和80后就成了凝聚亲情的核心力量。
孩子们一到家,他们就忙不迭地端出早就准备好的好吃的,把兄弟姐妹都叫到一起。大家围坐在热炕头上,嗑着瓜子,喝着热茶,唠着家常。
谁家孩子在外面工作咋样啦,谁家又添了新丁,这些家长里短的事儿,在春节里听起来格外亲切,一家人的心也贴得更近了。
但现在的春节和过去比,年味淡了很多。 现在的年轻人,受网络和外面世界的影响,对传统的春节习俗兴趣缺缺。有的孩子过年回家,就知道抱着手机玩,对家里的事儿不闻不问。
以前是一大家子一起忙活做饭,但是现在年轻人不愿意下厨,尤其是家里的男士,洗衣服做饭都不会,啥事都需要父母和媳妇照顾。
父母上了年纪,很多事做不了了,儿媳心里也委屈啊,凭啥这些活都要落在她身上?再加上现在亲情关系淡薄,很多家庭为了避免矛盾,要么点外卖,要么买预制菜,要么去饭店订几桌。
而且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过年的物资平时也都能买到,不像以前,只有过年才有好吃的、新衣服穿。这年味儿啊,就淡了那么一些。
不知道等60后和70后、80后撑不起过年的热闹了,过年的年味,会不会比现在更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