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 |追梦人
编辑 |追梦人
●— 前言 —●
世界风云变幻,转眼已过6年。
2018年,贸易战的阴云笼罩全球,至今仍硝烟弥漫。
有人说,这是中美两大巨头的“角力场”,是全球经济的“修罗场”。
可细看这6年,中美两国经济非但没有走向崩溃,反而逆势上扬,赚得盆满钵满。
反倒是昔日的工业强国,如德国、日本、韩国,却黯然失色,逐渐走向衰落。
这盘大棋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和秘密呢?
●— 从蜜月期到贸易战 —●
曾携手共进的中美,现在却变成了竞争对手,建交之初,两国经济互补,一副“蜜月期”景象,合作共赢更是指日可待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这层“蜜”也渐渐变了味。
但这对于一直稳坐世界第一宝座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威胁,近些年来,中美经济关系逐渐从互补转向竞争,贸易摩擦也日益加剧。
2017年,中美贸易逆差高达2758亿美元,这成为了美国心中的一根刺。
这下美国彻底坐不住了,中国不仅在经济总量上可能超越自己,更是在高科技领域步步紧逼,威胁其在全球的科技霸权。
时至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钢铁和铝材加征关税,正式打响了贸易战的第一枪。
美国以“301调查”为幌子,对中国价值几千亿的商品提高了关税,还限制了中企前往美国投资和收购的步伐。
这一系列骚操作,其内心的小九九一目了然,无非就是通过贸易战的方式打压中国经济,维护美国自身的经济霸权。
如今的中国自然不会坐以待毙,美国持续施压,我国相应地提高了对美国某些商品的关税。
同时中国政府也在积极调整国内经济政策,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动产业链自主可控,以应对贸易战带来的挑战。
就这样,一场无声的较量正式拉开了帷幕,那么,谁又是最后的赢家呢?
●— 中美过招 各自为营 —●
贸易战开打之初,许多国家并不看好中国,认为中国经济必将在美国的打压下走向衰退。
但事实并非如此!尽管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了多轮关税,但中国出口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期间,中国年均出口增速为7.2%,超过同期美国约4.7%,这足以证明我国经济有着强劲的回弹力和抗风险能力。
究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离不开中国政府的战略布局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中国政府沉着应对,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拓展新的贸易伙伴和市场。
同时中国还在积极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5G、航天航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逐步打破美国的技术垄断。
此外中国还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不断努力,通过降低关税和保护产权等方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反观美国方面,作为贸易战事端的挑起方,在此过程中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
作为高科技产业的领头羊,美国在芯片、生物医药等领域依然保持着全球领先地位。
通过贸易战,美国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促进了相当一部分制造业回归本土,这在一定程度也催生了不少就业岗位。
此外美国还实时改变了对外贸易战略,试图盘活原本不景气的产业,持续不断的贸易战,也让美国社会内部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通过政策和社会再分配,美国底部阶层的收入有所上升,社会紧张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舒缓。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的这些“收获”,是建立在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全球价值链顶端地位以及贸易政策调整的基础之上的。
●— 传统工业强国 夹缝中求生存 —●
在中美两国“你来我往”的贸易战中,最受伤的却是那些曾经的工业强国,例如德国、日本、韩国。
这些国家长期以来依赖全球化的贸易体系,以其强大的制造业实力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无一例外的是,中美贸易战的爆发,打破了原有的全球产业链格局,让这些传统工业强国陷入了困境,造成这一局面的诱因到底是什么呢?
首当其冲的就是“全球供应链重组”!为了避免交太多税,不少中美企业开始把工厂搬到越南、印度这样的低成本国家去。
原来那些制造强国在全球制造领域的影响力似乎在减弱,他们的市场份额正逐渐被别人瓜分,而美国对中国实施的技术禁令和出口管制的等举措,也影响了全球的科技供应链。
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科技公司,由于失去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面临着业绩下滑的风险。
中美两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也给传统工业强国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以德国为例,其汽车工业曾经是全球的佼佼者,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德国却显得力不从心,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
大量工厂关闭,失业人数增加,社会稳定受到影响,日本和韩国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美国“芯片法案”的出台,更是对日韩等国半导体产业的沉重一击。
美国想让台积电在美国开工厂,还禁止像阿斯麦、东京电子这样的公司把芯片制造设备卖给中国,其目的就是要控制全球芯片产业,加强自己的科技地位。
这使得日韩等国的半导体企业,不得不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 聚焦芯片拉锯战 —●
美国一手炮制的“芯片战”,成为了中美贸易战的重要战场,也成为了传统工业强国衰落的加速器。
2022年,美国通过《芯片法案》,斥资520亿美元扶持本土半导体产业,并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限制高端芯片和设备出口。
这一举动,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造成了巨大冲击,也让日韩等国的半导体巨头陷入了两难境地。
三星在半导体行业是韩国的领头羊,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相当大。
处于美国的压力下,三星被迫停止向中国大陆芯片企业提供7nm以下制程代工服务,这意味着三星将失去一大块重要的市场。
为了应对订单下滑,三星不得不关停部分生产线,其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荷兰的阿斯麦,全球领先的光刻机制造商,也成为了美国“芯片战”的牺牲品。
美国经常拿“国家安全”当借口,阻止阿斯麦向中国出口高端的光刻设备。
这使得阿斯麦的处境十分尴尬,一边的中国是其重要的市场;但另外一边,它又不得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这种两难境地,大大影响了阿斯麦的成长。
日本半导体行业近期也遭到了美国的制裁。
在压力之下,日本也开始逐步收紧对华出口半导体技术和设备,这对日本的半导体行业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打击,但美国的芯片之争好像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成果。
面对美国的封锁,中国没有退缩,反而更坚定了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的决心,中国芯片行业最近几年发展势头强劲,生产的芯片数量和出口金额都在不断上升。
事实也进一步证明,美国的科技封锁只会激发中国自主创新的动力,最终只不过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反观新能源汽车领域 —●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美两国正在引领全球发展潮流,而传统的汽车强国,如德国、日本、韩国,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2024年前3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销售占比高达66%,明显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比亚迪等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与特斯拉等国际巨头展开竞争。
美国的特斯拉,虽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起步较早,但目前也面临着来自中国品牌的激烈竞争,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特斯拉的市场份额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反观德国、日本、韩国等传统汽车强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转型显得相对迟缓,这些国家曾经凭借燃油车技术在全球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如今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却落后于中美。
一些老牌车企,比如大众、日产,开始停工减产甚至裁员,这是为了应对市场变动而不得不做出的战略调整。
●— 结语 —●
持续六年的中美贸易战,深刻地改变了全球产业链格局和国际竞争格局,中美两国,尽管在贸易战中摩擦不断,但两国贸易额却依然保持增长。
这表明中美两国经济依然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美国试图通过贸易战重振制造业,抢占市场份额,而中国则致力于在高科技领域实现突破,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山河视声:2024年3月27日,《新闻调查丨美国从对华贸易战中得到了什么》
澎湃新闻:2024年9月14日,《美国压力下荷兰“捆紧”阿斯麦光刻机,日韩也正步步受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