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真正的“猛将”,公认的只有这三位,其他的都不足挂齿

阿七随笔 2025-02-19 15:32:27

话说在洪武八年的时候,那大明朝总算是迎来了安稳的局面。你看呐,北方的鞑靼势力已经被打得远远地退到别处去了,对大明的威胁一下子就小了很多呢。而且在国内,各方面的形势那也是一片大好,百姓们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各行各业也都在稳步发展着。这时候的朱元璋呢,经历了那么多的征战与操劳,可算是能稍微松口气、歇一歇啦。

那一天,朱元璋和大臣们刚刚商议完国家大事呢。这事儿一结束,也不知道朱元璋哪来的兴致,突然就心血来潮了,心里冒出个想法,想着要带着这些大臣们一块儿出门去搞个类似现在所说的“团建”活动呢。

话说朱元璋当时带着诸位大臣一同出了城,那他们这一出城究竟去的是哪儿?而且出城之后又做了哪些事情呢?这可就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啦。

爱好是爬山

朱元璋在心情愉悦之时,有个特别的喜好,那就是带着朋友们一同去爬山。其实呢,确切来讲,他主要是钟情于登高望远所带来的那种感受。要知道,朱元璋可不喜欢独自一人去爬山时那种孤零零的感觉,所以呢,每次只要是去爬山,他必定会叫上自己那些情同手足的兄弟们一起,热热闹闹地一同去享受登高望远的乐趣呢。

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率领着军队攻打南京城。那时候啊,战斗进行得颇为艰难,一连好多天的持续进攻,可这南京城就是迟迟未能被攻克下来。在这长时间的作战过程中,全军的将士们那可都是累得不行了,一个个都疲惫不堪。面对这样的状况,朱元璋经过一番考量之后,决定暂时停止对南京城的进攻行动,也好让将士们能稍作休整呢。

话说朱元璋在一番经历之后回到了大营之中,就在这时,他意外收到了一封从太平府寄来的信。朱元璋一看到这封信,立马就心里有数了,他一下子就反应过来,这信啊,肯定是自己妻子送来的。

话说在那个时候,马皇后正在太平府的一户商人家里安心养胎呢。要知道,这可是她和朱元璋结婚整整两年来的头一个孩子,那可真是珍贵得很呢。朱元璋心里清楚,这个孩子能盼来可不容易,所以无论如何,他都绝对不能让这个孩子有个什么闪失,一定要好好保住才行呢。

话说朱元璋当时有了一番安排,他,找到了自己在太平府的一位好友,这人便是陈迪。朱元璋把妻子安顿在了陈迪那儿,随后就亲自带着兵离开了。这时间呢,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仔细一算,都已经过去了大概十个月啦。按照日子来推算,朱元璋的第一个孩子也差不多到了该出生的时候喽。

朱元璋尚未拆开那封信,可不知怎的,他心里却好像提前就猜到了信里面所写的大致内容会是什么样子的。那种感觉很奇妙,信还未开启,可他脑海中似乎已经隐隐约约有了关于信中内容的某种预感。

朱元璋当时的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那是满心的兴奋,可另一方面呢,又有着那么一丝隐隐的担心。他心里想着,这万一要是媳妇或者儿子其中有一个人出了啥意外情况,那可真就是他完全没法接受的事儿。就因为这份担忧,在那一刻,他面对着那封信,居然一时间都不敢伸手去把它打开呢。

在那样的情境下,他便把自己关系极为要好的兄弟,像徐达、汤和、常遇春等等这些人都给找了过来,为的就是让他们一同来亲眼“见证”当下这极具意义的一刻呢。

朱元璋十分小心地把信封慢慢撕开,只见几个大男人紧紧地挤在一块儿,随后便安安稳稳、仔仔细细地把这封信从头到尾看

要知道,在那种情况下,朱元璋心里那叫一个紧张。当他的目光落在“母子平安”这四个字上的时候,眼眶一下子就湿润了,那眼泪感觉都快要夺眶而出了呢。可毕竟身边还有一帮兄弟们在,他心里想着,要是就这么当着大家的面哭出来,那多丢脸。于是,他硬是咬着牙,使出了好大的劲儿,才把那在眼眶里打转的眼泪给强行忍了回去。

在那个时候,朱元璋的心情那叫一个激动不已呢,心里就像憋着一团火,恨不得立刻冲出去,手刃几个元兵好出出这口恶气。可实际上呢,真要去做这件事儿,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困难重重,着实有点不好办呐。

在那个时候,朱元璋感觉自己浑身都充满了使不完的劲儿,这种状态下,哪里还能睡得着呢?于是,他干脆把身边的几个兄弟都喊上,然后一块儿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头。

朱元璋伫立在山头上,只觉全身畅快无比,那种感觉让他格外喜欢。

在那样一个时刻,内心的感受真的是难以用言语去确切表达出来。就见朱元璋呢,他拿出了一直随身携带在身边的那把刀,然后走到了山顶之上。在山顶的一块大石头跟前停下了脚步,接着,就用手里的那把刀,在这块石头的表面仔仔细细地刻下了几个字呢。

大家看呐,那有几个字呢,写得是歪歪扭扭的,不过呢,仔细去瞧的话,也还能勉强看得清楚。这几个字是朱元璋写的哦,写的啥内容?写的是“到此山者,不患无嗣”。这意思就是在讲呢,只要有人登上了这座山,那就不用发愁没有儿子啦。

你瞧瞧人家朱元璋,那可真是不一般呐,就连生儿子这事儿都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劲儿。他生儿子可不单单是为了自己家族的延续啥的,感觉就像是有着兼济天下的心思在里头呢。你想啊,一般人哪会有这样的胸怀,心里头能时刻装着天下的人可不多见。就冲他这份心怀天下的劲儿,怪不得最后能当上皇帝呢,那可真就是有当皇帝的命。

话说回到当下之时,朱元璋又一次领着众人来到此地爬山啦。这一回,跟着朱元璋一同爬山的人数可比之前增多了呢。可有意思的是,虽说人多了,但上山的速度反倒慢了下来哟。

大家一路上走走停停的,就这样持续了小半天的时间,才终于爬到了上面。这一番折腾下来,每个人都累得不行,气喘吁吁的,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呢。

想当初,他们几个人在这儿开始往上走的时候,那可不像现在这般费力呢。那会儿走起来相对轻松不少,不像现在,感觉每往上迈一步都得费好大的劲儿。

君臣登山

众人一路攀爬,终于来到了山顶之上。这时候,朱元璋抬眼一望,一下子就瞧见了当初自己留下的那些字迹。要知道,从留下字迹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好多年的时光啦。就算是块普普通通的大石头,在经历了这么漫长的岁月之后,也能够让人十分明显地看出来它是饱经了岁月的洗礼。

大家看啊,那块石头上是有字迹的哦。仔细瞧的话呢,这些字迹目前大体上还是能够看得清楚的,不过呢,也存在着一些地方,已经变得模糊起来啦,不像其他部分那么清晰可辨咯。

没过多久,大臣们也留意到了石头上的那些字迹。这时候,朱元璋就如同在讲述一个久远的故事一般,把当年发生的那件事仔仔细细又说了一回。

诸位大臣纷纷发出感慨之语,皆言皇上在往昔的那些岁月里,着实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困苦,那可真是太不容易啦。

朱元璋对他们并未予以理会,只是将目光投向了远方的那座城。如今,那座城已不再称作南京城,而是改叫应天府啦。就在这凝视的瞬间,过往这些年经历的诸多事情,如潮水般纷纷涌上心头,他心里仿佛有着数不清的话语想要倾诉,可一时间却又都默默藏在了心间。

朱元璋登上了山,在那山上站定之后,心里仿佛憋着一股劲儿,就等着发泄出来呢。只见他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尽全身的力气,把那句“老子天下第一!”大声地喊了出去。可实际上呢,这话到了嘴边之前,或许在他心里已经翻滚了好多遍,然而真正从嘴里喊出来的时候,也就只剩下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老子天下第一!”啦。

朱元璋喊出那一番话之后,心情顿时畅快了许多。接着,他便转过了头,看向在场的众多官员,开口问道:“各位爱卿,朕方才可是说出了一个上联呢,你们当中有谁能够给朕对上一个合适的下联?”

朱元璋说过这样一句话,在那些普通的莽夫看来呢,这不过就是一句用来抒发个人感情的、显得很狂妄的话语罢了。可要是放在那些儒生的眼里,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那可就复杂得很啦,远不是表面上看着那么简单呢。

要知道,“老子”这个词,它有两种所指哦。一方面呢,它可以用来指代说话者自己,是一种比较随意、带有一定语气的自称方式。而另一方面呢,它还特指春秋时期那位大名鼎鼎的道家祖师爷。说这位道家的老子天下第一,其实还真没说错呢。为啥这么讲呢?因为儒家的祖师孔子,那可是在历史上都相当有名望的人物,就连孔子都曾经拜老子为师呢,从这一点来看,道家的这位老子确实是非常了不起,担得起“天下第一”这样的赞誉啦。

你瞧,在当时那个情境下,这句“老子”竟然是从皇帝的嘴里给说出来了呢。这一说出来,可就和平时不一样啦,它立马就多了一层特别的意思哦。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这事儿可是跟治国的那些重大方略牵扯上了。所以呢,大家一听,哪敢有丝毫的马虎,都得认认真真对待呢。

在历史的长河中,汉文帝可是有着重要地位的一位帝王。当时呢,汉文帝把“黄老之学”当作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呢。这“黄老之学”强调的就是无为而治,就是说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不过多去进行大规模的干涉,让社会经济等各方面能够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汉文帝就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来治理天下哦。而在汉文帝的治理下,国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社会稳定,百姓生活也逐渐富足起来,这一段时期在历史上就被称作“文景之治”呢。因为汉文帝在治国方面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成效,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后代的老百姓们都对汉文帝赞誉有加,都尊称他为千古第一贤君呢,认为他在众多帝王当中,那可是极为贤能的一位。

群臣心里暗自琢磨着:朱元璋说出的那句话,是不是意味着在他看来,这世间最为强大有效的治国之道就是“黄老之学”呢?难不成皇上打算去效仿汉文帝的做法?难道也要实行无为而治的策略不成?

就在百官都在绞尽脑汁、苦苦思索的时候,忽然有一位官员从人群中站了出来,并且声称自己已经把下联给对出来了。

朱元璋吩咐他把想法说出来让大家听听,没成想,这人一张口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孙子举世无双”。

只见朱元璋的脸色瞬间就变得十分难看了。当时在场的百官们,原本心里是想着要好好夸赞一下那个下联的,毕竟能对出下联也是挺不容易的事儿,说不定还能讨得朱元璋的欢心呢。可谁能想到啊,他们刚起了这个念头,一抬眼瞧见朱元璋那已经变了的脸色,顿时都不敢吭声了,赶忙把嘴巴紧紧闭上,生怕自己多说一个字就会触了霉头呢。

在这些儒生们看来,这个上联呢,是能够被称作“文治”的;而与之相对应的这个下联,那就可以被叫做“武功”啦。

这里所说的“孙子”呢,其实指的就是孙武啦。他可是吴国非常厉害的一位大将军。当时伍子胥发现了孙武的非凡才能,于是就把他推荐给了吴王。吴王呢,也很有眼光,对孙武加以重用。在孙武的英明指挥之下,吴国军队那可是气势如虹,和越国展开大战,结果越国被打得大败,就连越王勾践都没能逃脱,直接就被吴国的军队给生擒活捉啦。

孙武写下了一部名为《孙武兵法》的著作,在当时那个时代,这部书可被人们视作神一般的存在呢。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大家都觉得,要是哪个国家有幸能够得到这本兵法,那这个国家就极有可能凭借它的智慧和谋略,在众多国家当中脱颖而出,进而成为霸主之国,它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呢。

孙武在兵家当中所占的地位那可是相当高,高到什么程度呢?完全能够和道家的老子相提并论呢。所以,要是用“孙子”来对应“老子”,那是再合适不过啦,一点儿毛病都没有哦。再看后面呢,“天下第一”和“举世无双”这两个词儿,它们表达的意思其实差不多,都是在说独一无二、无人能及的意思,所以这么相对着用,那也是顺理成章、没什么可多讲的啦。

要是朋友之间玩对对子游戏,这么个对法确实没啥毛病。可眼下这情况不一样啊,是君臣之间在玩对对子呢。在皇帝面前,怎么能说出“孙子”这样的词儿?这可不合规矩,也不符合君臣相处该有的分寸,毕竟面对的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说话用词可得格外慎重呢。

果真是这样,朱元璋一听到“孙子”这两个字,顿时就不高兴起来了。他心里暗自琢磨着:上联里提到的“老子”,那很明显指的就是我。现在这个人居然对了个“孙子”出来,这难道不也是在说我吗?

朱元璋身为皇帝,哪会去理会什么兵法之类的东西。而那个大臣呢,所作所为明显就是在对皇帝进行侮辱。

只见朱元璋神色一凛,随后大手用力一挥,当即下令让身旁所有的侍卫将那位大臣拖拽着拉下山去,并且即刻行刑砍头。这一下,可把在场的百官们吓得不轻,他们一个个全都面色惨白,身体不由自主地微微颤抖着,战战兢兢的,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更别提说上一句话了,就怕一个不小心触怒了朱元璋,落得和那大臣一样的下场。

朱元璋瞧见他们呈现出那样的情形,当下那原本的兴致一下子就消失得干干净净了。随后,朱元璋便带着一众大臣转身返回了皇宫之中。

那么这件事究竟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问题呢?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说明了朱元璋不学无术,还残害忠良,但事实肯定并非如此。

这件事足以表明,朱元璋本就是农民出身,而恰恰是有着这样的出身背景,在他登上皇帝之位以后呢,就越发地看重皇权威严啦。也就是说,由于他曾经是农民的经历,使得他在成为皇帝后,对维护自身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件事格外重视起来呢。

大臣们可不能和朱元璋开这种毫无底线的玩笑。要知道,即便那个大臣并非是有意为之,但朱元璋也绝对不会轻易饶恕他的。为啥呢?这是因为皇权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严,这种威严是绝对不容许被侵犯的。在当时的情况下,皇权至上,任何可能有损皇权威严的行为,哪怕只是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玩笑,那都是不被允许的,朱元璋作为皇帝,必然要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所以对于开这种玩笑的大臣,自然不会放过。

0 阅读:2
阿七随笔

阿七随笔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