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更多精彩抢先看
“制裁”这个词,这些年被欧美用得越来越顺手。最近,欧盟突然宣布,要对中国一些实体实施全面制裁,连旅行禁令和资产冻结都准备上阵,看起来动作很大。这样的操作,打着“维护和平”的旗号,但背后藏的算盘却一点也不高明:理由是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关系“间接支持”了俄乌战争。
但稍微了解点事实的人都知道,这种说法实在站不住脚。中国一直主张和平,既没有掺和俄乌冲突,更没有向任何一方提供军事支持。欧美的逻辑,倒像是为自己找了个“合法抢钱”的借口——从俄罗斯资产到中国海外投资,欧美这回暴露得彻底了。
俄乌冲突以来,欧美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一轮接一轮,甚至直接冻结了俄罗斯超过3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笔钱至今没还,国际社会对此议论纷纷。而这一次,欧美的目光似乎盯上了中国。
欧盟理事会提出,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往来帮助了俄罗斯继续战争,声称中国企业间接支持了俄乌冲突,因而要实施制裁。这其中包括冻结部分中国实体的海外资产以及限制高层出行。但实际情况是,中国不仅没有参与俄乌冲突,还一直在推动和平谈判。中国对军民两用产品的出口管控,也是全球范围内最严格的。
如果真要算账,欧美才是俄能源的最大买家。欧洲通过乌克兰输送的天然气量几乎没怎么减少;美国也从印度转口进口了大量俄罗斯石油,成本甚至比制裁前更低。显然,欧美的双重标准早已暴露无遗。
更让人警觉的是,中国海外资产的规模十分庞大。数据显示,到2024年底,中国在海外的资产总额将超过3万亿美元,这里面包括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国家外汇储备以及大量的私人资产。面对如此庞大的“蛋糕”,欧美显然已经动了心思,想用制裁的名义,来切中国的资产。
制裁理由站不住脚,双重标准藏不住了
欧美对中国的指控,表面上是为了“和平”,但背后的逻辑却漏洞百出。
首先,中国与俄罗斯的经贸往来是完全合法的。作为邻国,中俄之间的贸易合作早在俄乌冲突爆发前就已经成型,且以能源、农业等领域为主。这种正常的贸易往来,根本与战争无关。而真正从俄乌冲突中获利的,恰恰是欧美自己。
欧洲仍在大量进口俄罗斯天然气,美国则通过印度间接进口俄罗斯石油,并以更低的价格填补国内需求。与此同时,欧美却要求中国“证明清白”,甚至威胁切断中俄的正常贸易。这种双标行为,暴露了他们的真实目的:为自己的经济困境找替罪羊。
抢钱才是真目标,3万亿资产成“香饽饽”
欧美的制裁姿态,本质上是一场“经济掠夺战”。
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美通过冻结俄罗斯海外资产的方式,直接切走了3000多亿美元。而现在,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中国的3万亿美元海外资产上。面对国内经济问题压力山大的欧美,这些资产无疑是一块巨大的“肥肉”。
美国的财政赤字已经超过33万亿美元,欧元区经济也因能源危机和高企的债务陷入困境。为了弥补窟窿,他们急需从外部找到新的“钱袋子”。中国的资产规模正好符合他们的胃口,而“制裁”成了最方便的借口。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妥协换不来尊重
回顾历史,欧美的套路并不新鲜。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俄罗斯曾试图融入西方体系,甚至一度主动示好。结果呢?北约东扩、经济资源被掠夺,俄罗斯不仅没得到尊重,反而差点失去立足之地。中国也有类似的经历。即便在出口管控上已经做到极限,欧美依然以各种理由施压,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
这说明,问题的本质不在于中国是否“清白”,而在于欧美不愿意看到中国崛起。他们不会因为妥协而停止打压,只会得寸进尺。
破解制裁威胁,多边合作是关键
面对欧美的制裁威胁,中国需要用实际行动回应。首先,加强与亚非拉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通过拓展多元化市场,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让经济更加稳健。其次,加快科技领域的自主研发,突破欧美的技术封锁,建立更完整的产业链,以应对外部经济脱钩的风险。
此外,在国际规则制定中,中国需要更加积极主动,确保自身利益不被侵害。欧美对国际秩序的主导地位正在逐渐衰退,而中国完全有能力通过多边合作,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全球经济体系。
写在最后
有人说,欧美的制裁威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让我们更加清楚,只有自身强大,才不会被随意欺凌;只有扎根更深,才能经受住风雨的考验。
有人说,风再大,也吹不倒一棵根扎深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