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的告别演说,给中国“判了无期”,中方说的话,拜登没听进去

雨珍的世界 2025-01-15 20:26:36

“关注”我,更多精彩抢先看

“永远无法超越美国!”这是拜登在最后的外交演讲中为中国“定下”的基调。听起来霸气,但实质却是一种掩饰不住的焦虑——焦虑于美国的地位是否还能稳如泰山,焦虑于中国的发展速度是否会打破现有的全球权力格局。用“永远”来定义中美关系,未免太草率了些。为什么会这样呢?

卸任在即,拜登在国务院进行了任期内最后一次外交演讲。从头到尾,他都在强调美国的“伟大复兴”。但在这场总结大会中,中国成了不可忽略的“主角”。拜登一边强调美国的优势“不可撼动”,一边释放出对中国竞争的复杂情绪:既有警惕,又有自信,甚至还有些酸涩。

拜登描述了一个他眼中的“强大美国”:在全球事务中依旧是无可替代的领导者,经济、创新、军事等领域压倒性领先。他甚至直言,中国“永远不可能”超越美国。为了让这个观点显得更有说服力,他还搬出了所谓“科学预测”,声称中国的发展速度不足以撼动美国霸主地位。

然而,这些话听上去更像是给自己壮胆。毕竟,过去几年,美国针对中国的制裁、技术封锁、外交施压无一不是为了阻止中国崛起。而拜登的这番话,似乎更像是对中美博弈的一次“心理战”。

美国的焦虑与自信并存

拜登说“中国永远无法超越美国”,这话乍一听让人觉得美国底气十足,但实际上背后透露的却是另一种复杂的情绪。过去几十年,美国一直以“全球领导者”自居,而中国的崛起速度显然让这个“领导者”坐不住了。

焦虑的原因很明显——中国的制造业能力、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每一项都在飞速追赶甚至超越美国。过去的贸易战、关税壁垒,甚至芯片禁令,无不显示出美国对中国在经济技术领域赶超的担忧。而拜登的告别演讲,似乎就是想用“永远”这样的字眼,给自己和支持者打一剂“强心针”。

但自信不是没有的。美国本身的科技、创新、军事等核心优势依旧强大。拜登试图用这种“打压中国、宣扬自身”的方式,来强化美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这种自信中夹杂着对中国的防备,甚至是一种“口头上的胜利”。

对华政策的四年成绩单

在告别演讲中,拜登不仅回顾了自己的执政成就,还特别提到对中国的“打击成绩”。他声称,上任时,美国国内外舆论普遍认为中国会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领导者,而如今这种声音“消失了”。

问题是,这种“成绩”真的存在吗?过去四年,美国的对华政策从特朗普时期的“对抗”延续到了拜登的“竞争为主、合作为辅”。从关税战到芯片禁运,美国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遏制中国崛起,但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

比如,贸易战不仅没有削弱中国的出口能力,反而让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更加稳固。而芯片禁令虽给中国带来短期的技术压力,却也倒逼了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自主创新。拜登的“成绩单”看似光鲜,实则漏洞百出。

中方的态度与回击

面对拜登的“无期论”,中国外交部的回应显得既克制又直接。发言人强调,中国的发展目标不是为了超越美国,而是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这句话说得很有分寸,却也不乏警告意味:美国若试图阻碍中国发展,中国将给予有力回击。

更有趣的是,中方还特意提到了中美两国元首此前的会晤。在那次会谈中,中国强调了“合理竞争”“避免冲突”和“大国相处之道”。这既是对美国的一次提醒,也是在强调中国的开放态度。但拜登的这番“永远论”,显然是对这些建议充耳不闻。

外交部的回应实际上表明了一个事实:中美关系的主动权并不完全掌握在美国手中。中国的崛起是无法被轻易遏制的,任何试图通过制裁、封锁的方式来压制中国,最终都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

中美博弈的未来

拜登的“无期论”不仅反映了美国当前对中国崛起的焦虑,也预示着未来中美博弈的加剧。从经济到科技,从外交到军事,这场竞争注定会是一场长期的较量。

对于中国来说,关键在于如何在不破坏国际秩序的情况下,继续推进自身发展。对于美国来说,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样是一道难题。拜登的告别演讲或许只是一次口头上的“胜利宣言”,但中美两国的较量显然不会因为这一句“永远”而停止。

写在最后

有人说,拜登的“永远论”更像是一种对美国未来的自我安慰。毕竟,中国的崛起是事实,美国的担忧也是事实。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与其一味地试图阻碍对手,不如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强大。

有人说,中美博弈的关键,不在于谁能彻底压倒谁,而在于如何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相处之道。毕竟,这两个大国的关系,不仅影响着彼此,也关乎整个世界的未来。

0 阅读:98

评论列表

用户16xxx16

用户16xxx16

2025-01-16 01:54

txd

txd

2025-01-16 02:53

这老头东南西北都分不清 语无伦次

雨珍的世界

雨珍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