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时身体都在经历什么,相当于死了一次?最后是怎样清醒的

麒阁天下事 2024-06-08 14:31:51

文/编辑:麒阁史观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麻醉剂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能让患者免受病痛折磨,然而很多人都对麻醉产生质疑,担心麻醉会对身体有副作用。

因为麻醉之后,人已经没有任何意识,就像是“死了一次”,那么麻醉剂进入体内后,身体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是否有副作用呢?

友情提示:因为本文字符偏长,文中可能会有“广告解锁模式”,不过好在平台新出政策中,广告解锁是免费的,大家只需看完即可继续阅读,在此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以及平台。

麻醉的过程

当我们经历手术时,麻醉医生会让你从一数到十,然而很多人的大脑记忆里数到十后,发现手术已经做完了。

一般情况下,麻醉医生会在术前24小时去病房对即将手术的患者进行检查,在审查期间会对身体、问诊等,比如询问是否有疾病、是否吸烟、是否气喘等问题。

虽然看上去和麻醉没有关系,但这些问题会对麻醉医生提供重要的依据,之后在术前要进行禁食,因为手术会导致恶心等反应,并且还会让患者签署一份《麻醉知情同意书》。

当患者被推进手术室后,麻醉医生一般会采用三种常用的麻醉药物,分别是“镇静药、镇痛药、肌松药”。

通常医生说的“打一针、睡一觉”指的就是“全麻”,全麻药物进入体内的途径很多,最常见的就是经静脉途径,其次是经呼吸道吸入,比如无痛胃镜就是这种麻醉方式。

全麻药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让人可以进入到睡眠无痛的状态以完成手术或者其他诊疗操作。

当药物进入体内后,镇静药通过血管到达大脑发挥作用;镇痛药与外周神经、脊髓和大脑脑干的阿片类受体结合,发挥镇痛作用;肌松药作用于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让肌肉松弛。全麻会抑制患者的呼吸,使患者进入无意识的状态。

这种麻醉属于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将麻醉药物通过呼吸道吸入、静脉注射或者肌肉注射等方式送入患者体内。

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程度的大小,来制定相应的麻醉剂,等到手术结束后,大部分患者会逐渐恢复意识,人在麻醉药物的作用下深度昏迷,会丧失很多本能反应,比如过激反应和自主呼吸功能。

人一旦在麻醉作用下无法自主呼吸,那么将会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所以为了以防万一,医生会给患者带上呼吸机,从而让体内的氧气浓度达到正常的状态。

全身麻醉还分为了三个阶段,分别是“麻醉诱导、麻醉持续、麻醉苏醒”,麻醉诱导是指患者从清醒状态下可以进行手术操作麻醉状态过程。

全麻诱导的过程需求室内保持安静,当诱导完成后是麻醉维持,在此期间医生会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等,以免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的现象。

最后就是麻醉苏醒了,如何判断病人的苏醒状态,麻醉师在给病人进行麻醉的同时,会在病人的胳膊上按上一条感应带,在手术过程中人的麻醉药会逐渐下降,当麻醉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人手臂上的麻醉药很快就会失去药效。

一旦失去药效后,手臂就会产生本能反应会出现抖动现象,此时麻醉师根据这个现象就能判断出麻醉药效是否散去。

不过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全麻只能麻醉人的身体,但不能麻醉人的大脑,之前就曾发生过在手术过程中,突然患者从麻醉中醒来,这种现象在业内被叫做“术中知晓”。

患者是能够回想起手术中发生的事情,并告知疼痛情况,但却不能活动,这个过程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所以麻醉师在麻醉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麻醉的效果,绝对不能出现“术中知晓”的现象。

所以在一台大型手术中,麻醉是非常关键的一环,绝对不是打一针麻醉剂就没事了,麻醉剂的出现无疑是推动了医学的发展,让患者减少了很大的手术痛苦。

麻醉剂的起源

麻醉剂起源于19实际40年代,虽然只走过了短短100多年的时间,但在世界外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有关麻醉剂的使用,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华佗就发明出来了“麻沸散”,这是一种可以喝的麻药,相传他给患者完成过全麻手术,并进行腹腔手术。

之后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都曾记载过有关曼陀罗花具有麻醉作用的记载,而曼陀罗花也是当时“麻沸散”的主要成分。

从明朝开始局部麻醉技术突飞猛进,医生将酒混合进麻醉药物当中,成功完成了局部麻醉的技术。

每一种技术腾飞的背后,则是一代代名医倾尽自己的心血,研究出来的成果,麻醉药的研发不同于其他药品,每一种参考药物都会有极大的风险性。

在16世纪到19世纪的中期,伴随着西方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在中世纪时期,内科医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尊重,也被誉为是高尚的职业,不过当时由于手术操作不当会让患者产生巨大的痛苦。

当时手术的死亡率一度高达60%,医生为了防止患者挣扎,会采用放血、大量饮酒等方式来减轻患者痛苦,有时还会将患者打晕后进行手术。

在拿破仑的军队中,曾出现过一个医生给1000人最手术,最后只救活了3人的现象,可以说在麻醉剂发明之前,外科手术就是病人的噩梦,有些患者宁可等死也不愿意上手术台。

1794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化学家拉瓦锡被送上断头台,然而令人没有想到是他本人已经研制出“氧化亚氮”,这就是具有麻醉效果的“笑气”。

1824年,一个名叫西克曼的医生用笑气为狗和其他动物进行实验,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824年一个名叫韦尔斯的医生用笑气将自己的牙给拔掉了,然而他却没有感到任何的疼。

油画《1846年的乙醚日》

此时人们发现这种东西是可以进行手术用的,除了笑气外,乙醚也是具有麻醉作用的,1846年10月16日,现麻省总医院的一间圆顶大厅,乙醚麻醉手术的首次公开演示,一位青年患者将接受颈部血管瘤的切除手术。

当时莫顿医生将乙醚放在了一个球形玻璃器中,再用纱布浸泡在里面,这种方法有利于他在手术中控制乙醚的用量,以供病人吸入,当病人吸入乙醚后,仅仅几分钟的时间就直接熟睡过去。

莫顿医生

之后手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当患者清醒后发现感受不到任何的疼痛,有关现代麻醉手术宣告成功,手术使用的大厅也被称为“乙醚大厅”,而医生莫顿也被称为“麻醉剂之父”,每年的10月16日也被定为“世界麻醉日”。

这次手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从此以后一个崭新的学科“麻醉学”就此诞生,“麻醉学”的出现结束了有痛实施手术的时代,

麻醉所带来的后果

有很多人担心全麻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其实不必太过于担心,因为麻醉的过程如同坐飞机一样,麻醉医生的工作就是在你“睡觉”的时候,保证安全。

在“登机”前,医生会身体进行一次“麻醉安检”,只为更加详细的了解你的身体情况、用药情况等,从而评估你的脏器功能,“麻醉诱导和麻醉苏醒”好比“飞机起飞和降落”。

当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会确认你是否苏醒,会继续检测生命体征,从而保证安全。

全身麻醉药对于人体的影响是非常小的,当手术后可通过人体的新陈代谢将其排出,并不会对大脑造成影响,当手术时遇到小孩或者老人时,麻醉师也会格外重视。

当手术做完后,麻醉师还会关注患者的疼痛现象,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开一些镇痛药物,这种药物能够很好的缓解病人在术后的疼痛程度。

如今的医学证明,全麻并不会对发育健全的年轻人的大脑造成伤害,对于大脑发育完全的儿童来说,全麻带来的危害也很小,药物的影响主要根据不同人的身体代谢有关,代谢能力强的人很快就能恢复了,代谢弱的人麻药残留现象需要一段时间消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中的“局部麻醉”也流行起来了,局部麻醉好比一个人拿着一本术在看书,医生一边对他的腿动手术,而病人则感受不到任何的疼痛感。

麻醉剂诞生之前的手术台上,不会有医生注射麻醉剂前的倒数记数,会有的是因巨大疼痛而心脏麻痹死在手术台上的病患,麻醉剂的发明通过了减少术中患者的痛苦,通过痛苦的减少,也让更多难以治疗的疾病得以治愈。

总结

很多患者在打完麻醉剂后,大脑会想很多东西,这其实是紧张的表现,毕竟人们对于未知事物充满了恐惧心理,不过在做手术时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毕竟麻醉状态下的任何人都是没有感知的,只需要简单睡一觉就好,别给自己带来太大的压力。

参考信息

大江网2024-03-16《麻醉时,身体会经历什么》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2-12-12《带你了解麻醉全过程》

北京科技报2022-10-17《麻醉剂:发明者的悲剧,手术患者的福音》

光明网2024-05-10《麻醉:守护生命的双刃剑,会不会让脑袋变笨?有没有副作用?一文说清》

0 阅读:80

麒阁天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