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怜病逝,带走了“刘宋”的希望,少帝被辅政大臣处死

大大怪巨怪 2025-04-15 11:57:26

说起来,沈约在写史书的时候,对刘道怜的评价可不怎么好,说他既没啥本事,说话口音还重,一举一动都显得挺笨拙。但真相可能并非如此。刘道怜这家伙虽然爱财,但能力还真不算差,而且在朝中的资历也相当深。

公元417年那会儿,刘裕成功打下了关中地区。可就在这时,他的得力助手刘穆之不幸去世了,这让他急得直跳脚,二话不说就从长安赶了回来。然而,问题就出在刘裕回来后的一系列人事调动上,这些安排得太不到位了,结果关中这块到手的地盘又给丢了。

公元420年那会儿,刘裕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后人称之为“南朝宋”。他的亲弟弟刘道怜呢,被封为了太尉,还给了长沙郡王的爵位,可实际上呢,他被剥夺了实权,没能当上扬州刺史这个重要官职。

哎,真是命运弄人啊,还没达成大业就先走了,这事儿总让后来那些有志的英雄们心里头难受得要命。话说在422年那会儿,刘裕打算往北打,想要收复失地,可谁成想,他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病情越来越重。没办法,他只能赶紧安排好人来辅佐太子刘义符,帮他管理国家大事。

说起辅政大臣的人选啊,开始是考虑了刘道怜、徐羡之、傅亮、谢晦还有檀道济这几位。不过呢,刘道怜身体实在太差了,感觉他自己都快要撑不住了。所以,最后辅政的重任就落在了后面那四位大臣的肩膀上。

刘裕在用人上有个挺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他一边提拔重用别人,另一边心里头还老犯嘀咕,时刻提防着。说白了,刘裕这人不太容易相信别人,毕竟他自己的皇位都是通过篡位得来的,又能真正信任谁呢?

大家心里都犯嘀咕,但又离不开他们,所以只能在那些辅政大臣里找找平衡点了。你看,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谁都不太信任谁,可又都得用上他们,那怎么办呢?只能在这些大臣们中间来回斟酌,找个相对平衡的位置了。

刘裕跟刘义符聊起天来,他说:“谢晦这家伙心里有鬼,将来要是有人反叛,八成就是他。檀道济呢,虽然打起仗来挺厉害,但没什么大抱负。”

讲真,刘裕这人真心不简单,后来发生的那些事儿,他全给预判到了。

说起那四位帮忙治理国家的大臣啊,徐羡之、傅亮、谢晦这三位,都是文化人,搞文治的。而檀道济呢,他是个武将,手里握着兵权,这可不是一般的重要。更关键的是,檀道济跟其他人不一样,他曾经是刘义符在东宫时的手下,也就是说是刘义符的自己人,特别亲信的那种。

刘裕心里盘算着,就算徐羡之那帮人心里有点小九九,可只要有檀道济站在刘义符这边,他们谁也不敢轻举妄动。这样一来,国家就能稳稳当当的,刘义符也能顺顺利利地接过大权,带着咱们王朝走向繁荣昌盛。

哎,刘裕没料到人心会这么复杂。他刚去世没多久,徐羡之和傅亮这些人就开始逼迫檀道济,想让他站在自己这边,一起把刘义符给扳倒,说是要学习古代伊尹、霍光那套做法。

檀道济自称像是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但实际上他就像是一堵用纸糊起来的墙,轻轻一碰就会倒塌。檀道济这人很会看风向,他不但坚决站在了徐羡之那一边,还一马当先冲进宫里,把年幼的皇帝刘义符给控制了起来,这样做可真是对不起刘裕对他的信任。

刘义隆当上皇帝后,檀道济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站到了皇帝这一边,帮忙除掉了徐羡之和傅亮。之后,檀道济又亲自带兵上阵,和文帝一起攻打荆州,把谢晦的军队给灭了,这下他又成了大功臣。

刘义符当上皇帝后,那四个帮他管事的大臣,看他年轻,心里头都不太乐意。他们之间,矛盾是越来越大。没多久,刘义隆带着兵马,跟谢晦干上了,这一仗在长江上头打得挺激烈,对整个局面的影响,那可是相当的大。

在南朝宋自己家里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北魏那边,明元帝拓跋嗣瞅准时机,带着大军往南冲,一连打下了滑台、虎牢、洛阳、许昌这些河南的地盘。南朝宋那边因为正忙着窝里斗,加上檀道济心里头怵鲜卑的骑兵,压根儿没敢去救虎牢。这样一来,河南那边基本上就成了北魏的地盘了。

北魏要是没了河南那块地儿,他们的边界就直接挪到了淮北、山东那边,这样一来,南朝可就压力山大了。后来啊,刘义隆不甘心,连着三次发兵往北打,心里头就想着要把河南给抢回来。可你猜怎么着?他那几次北伐,搞得挺仓促,就像是想急着立功一样。结果呢,拓跋焘带着鲜卑铁骑,一路往南冲,直接饮马长江,江北那边儿的老百姓可就遭殃了,苦不堪言。元嘉那时候的太平日子,也就这么一去不复返了。

刘道怜并非像沈约所讲的那样“一无是处”,他确实喜欢钱财,但在能力方面还是挺有两把刷子的,再加上他经验丰富,资历深厚。要是把他跟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这些人放在一起比较,刘道怜的优势还是挺突出的。

很久以前,刘裕在京口发动了一场针对桓玄的起义,那时候,他也参与了起义的筹划工作。不过呢,后来他选择回到家里照顾母亲,没有真正参与到那场战斗中去。

搞定桓玄的叛乱后,刘裕把人手都安排妥当,接着就回到了他的老巢京口。这时候呢,刘道规正守着石头城,他手里攥着京城的钥匙,负责把守要害。

公元405年的时候,北魏的骑兵大军压境,攻打徐州。没想到,徐州的守将却在这个关键时刻叛变了。刘道怜见状,立刻带兵出征。他先下手为强,把叛变的守将给处决了,稳定了军心。接着,在光水沟这个地方,他指挥军队两次重创了北魏的主力部队,这一战打得是威名远扬,两淮地区都为之震动。

公元409年的时候,刘裕决定往北攻打南燕。这时候,刘道怜在临朐城外跟鲜卑的骑兵打了起来,他努力牵制住南燕的大部分军队。这样一来,刘裕就有机会派出自己的骑兵,突然发起攻击,成功地占领了临朐。慕容超一看形势不妙,赶紧逃到了广固。

广固那一仗,慕容超打了败仗,他拼死突围,结果还是让刘道怜的队伍给抓了个正着,然后就被一路押到了建康,最后给斩了首。

打败南燕之后,卢循和徐道覆两个人反了,刘裕立刻带兵往南赶,要去平定他们。这时候呢,刘道怜在彭城守着,主要是为了防止北魏和后秦趁机偷袭,这样刘裕在前面打仗才不会有后顾之忧。

公元415年的时候,刘裕跑到上游地区去打司马休之,留下刘道怜在建康守着老家。后来司马休之被打败了,刘道怜就去了荆州,他到了那儿以后,就把上游的局面给稳住了。不仅如此,他还管起了荆州、湘州、益州、秦州、宁州、梁州、雍州这七个州的军事大事。

公元417年那会儿,刘裕带兵往北打到了关中。同时呢,他把刘道怜从荆州叫了回来,让他守着建康,跟刘穆之一块儿管理事务。等刘裕打完仗回到建康,刘道怜就换了个地方,到京口去坐镇了。他这么做,其实是在背后给刘裕撑腰,帮他准备篡位的事儿。

说起来,在刘裕当家做主那会儿,刘道怜要么是领着兵马出去打仗,要么就是稳稳当当地守着大本营。你想啊,要是刘道怜没啥真本事,刘裕哪敢把“家里”的事儿交给他打理呢?

刘道怜这人,本事大,声望高,资历也深,就是身子骨不太行。要是刘道怜身强体壮的,刘裕肯定会让他来当那个辅政大臣,到时候徐羡之、傅亮这些人,哪敢对少帝下手呢?有刘道怜在,檀道济心里也踏实,肯定不会跟徐羡之、傅亮他们一起搞叛乱。

这么说吧,那五位帮皇帝管事的大臣,他们齐心协力帮着年纪轻轻的皇帝刘义符。有了他们,北魏哪敢随便往南打,还想抢走河南那块地方呢。咱们南朝握着河南、淮北还有山东这些地方,优势可大了去了,说不定这天下最后就是咱们南朝的呢。

0 阅读:7
大大怪巨怪

大大怪巨怪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