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被梁山好汉杀得丢盔弃甲的童贯,竟还有出众的战绩

钧儒说古代 2024-10-19 21:44:45

宦官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虽然在世界众多文明中,阉人都曾经在统治阶级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只有中国出现了几位大权在握的宦官,而且这一团体对于许多王朝的兴衰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北宋末年,深受宋徽宗器重的宦官童贯便是其中之一,他不但以宦官的身份执掌兵权二十余年,后来更是被北宋朝廷封为郡王,一时之间权倾朝野。

不过大多数人对于童贯的印象,则更多地来自于《水浒传》这部古典名著,但历史上的童贯其实和书中形象相差甚远,他甚至还做了一件有功于北宋的大事。

童贯画像

一、童贯发迹

童贯从小就被家人送到北宋皇宫中做了太监,在入宫之后童贯幸运地成为了宦官李宪的门生,因为性格乖巧,从不乱讲话而得到了李宪的关注。

这位李宪并不是普通人,他在神宗年间多次跟随王韶等将领去到西北作战,在和西夏等国的战斗中立下了不少战功,是宦官中罕有的战将。

而且其为人也不似其他宦官一般谄媚,对于阿谀奉承并不十分感冒。

据说,当时有一位叫做彭孙的将领出身草莽,但有一身的武功,脾气大,所以和谁相处都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模样。

彭孙画像

但是他一心想要升官,挤破了脑袋想往上爬,奈何自己现在身处边境,鸿鹄之志无法实现,为此终日郁郁寡欢。

突然有一天得到消息,皇帝要委派身边的亲信宦官太尉李宪前去彭孙所处的边境进行巡查,彭孙知道李宪在皇帝身边的作用,因此下定决心要通过这棵大树爬上枝头。

彭孙为了能够获得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晋升,主动为李宪脱靴洗脚,在这个过程中他还称赞李宪的脚很香。

李宪画像

但李宪并没有觉得十分受用,反而是用脚不停地踹彭孙的头,并怒斥他这样实在是太过谄媚了,也正因为如此,李宪在北宋朝廷里的名声还是十分不错的。

相比彭孙而言,童贯虽然不谄媚,也从不乱讲话,但是他善于揣摩人的心理,从做给事宫掖时起,就经常思考皇帝所下的意旨,预先做出顺承的事情,以此夺得皇帝的喜爱。

因此作为李宪门人的童贯受到了宋徽宗的重用,其被派往杭州做起了金明局的主管,其实就是帮皇帝在市井间搜集一些奇珍异宝供其赏玩。

当时蔡京刚好被贬至杭州,他知道童贯能够和宋徽宗见面,便主动与童贯取得联系,并用重金贿赂童贯,希望他能够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二人就是这样开始交往起来。

蔡京画像

当时的童贯只是刚刚升职的宦官,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银两,更不敢相信这么多的银两都是别人白白送给自己的,一时间被钱蒙蔽了双眼,当即答应了下来。

之后童贯便经常在宋徽宗面前提起蔡京,并多次称赞他的才华,但每一次的提及都是童贯看准时机,润物细无声地向宋徽宗透露,看似不经意的言语,却是童贯密谋已久的行动。

我们知道宋徽宗是一个艺术家皇帝,而蔡京却是一位造诣极深的书法大家,童贯也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在蔡京那里拿到了许多书法作品上交给宋徽宗,皇帝看得出这些书法作品中的门道,对这幅字的作者的艺术造诣颇为称赞,并询问童贯这些作品从何而来,童贯答道蔡京。

这位奸臣也因此被重新启用,进宫任职,又以其独特的谄媚手法,迅速晋升为朝中重臣。

蔡京书法作品

在蔡京掌权之后,他自然没有忘记对自己帮助良多的童贯,他能走到今天的位置皆得益于童贯当时的引荐与帮助,蔡京在想着如何还童贯人情的时候,机会就悄无声息地来了。

那时北宋西南方向的吐蕃国力衰落,再加上从宋神宗开始,北宋就已在当地经营多年,此时已经具有了击败吐蕃,收复青唐的能力,于是蔡京便建议宋徽宗出大军远征青唐。

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宋徽宗及其他大臣的认可,但是监军的人选却始终没有定下来,这时,蔡京提出童贯之前曾经在青唐周边地区工作过一段时间,出使陕右数十次,熟悉那的情况与各将帅的才能。

而且童贯的恩师李宪,之前在带兵打仗也有出众的战绩,而他又是李宪的得意门生,势必不会软弱,任命他为监军显然是再合适不过了。

童贯剧照

而且童贯虽作为宦官,但并不像其他宦官一般,显得十分柔弱,而是身材魁梧,腮下甚至还生有胡须,这样高大魁梧的形象让其他大臣们相信了蔡京的说法,童贯也因此获得了出京远征青唐的机会。

在蔡京的心里,当初童贯对自己的引荐与帮助之情,已经还完了,两人自此互不相欠。

二、权倾朝野

当时,宋徽宗准备了十万精兵,并将他们交付给名将王韶的儿子王厚,和童贯两人一同带领,浩浩荡荡地杀向青唐地区。

不过就在他们进军到湟川的时候,发生了意外,北宋的皇宫内突然发生了一场火灾,引发火灾的源头也扑朔迷离,宋徽宗虽然没有在这场火灾中受伤,但这位颇为迷信的道君皇帝觉得这是上天降下的不祥征兆。

他思来想去发现最近唯一的大事就是出兵青唐,他觉得上天一定对他这个决定不满,不应该在此时攻打青唐,便赶忙派人出京传递命令,要童贯和王厚停止进军,并带领军队回到皇宫。

王厚画像

这封加急的密报被宋徽宗下了必须在大军抵达青唐之前送到王厚将军手里的命令,送消息的官兵快马加鞭,很快便追上了大军。

按照宋朝当时的规矩,这道诏书要先由监军童贯过目,童贯发现里面是要皇帝他们回京的命令后,竟直接将这封诏书塞到了自己的靴子里,好像生怕旁边的王厚看到。

童贯明白这次带兵攻打青唐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不光只是对自己的仕途有好处,对整个国家都有着莫大的牵连,这场仗如果打赢了,以后的仕途一片光明,宋徽宗也会对自己格外看重,那么在皇宫里,便可以享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待遇。

所以童贯冒着忤逆皇帝的风险直接将皇帝的手谕藏起来,没有告诉将军王厚,可以见得童贯有着过人的军事才能与胆量,这一点深受李宪的影响。

由于北宋时期的监军有处置将领的权力,王厚见童贯对于皇帝手谕的处置方式十分怪异,不由心中大惊,赶忙询问宋徽宗的旨意。

童贯这时竟擅自隐瞒了宋徽宗撤兵的旨意,说皇上只不过是希望他们能够速速取胜,为将士们鼓气,王厚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二人带领大军直击青唐。

后来,这支违抗旨意继续进发的大军在王厚和童贯的指挥下,迅速击败了西南地区残留的吐蕃和其他部落的军队,将四川一带的大片土地重新划入中原王朝的版图,这在北宋历史上都是值得称道的一件大事,此事在《宋史·童贯方腊传》中有如下记载:

至湟川,适禁中火,帝下手札,驿止贯毋西兵。贯发视,遽纳鞾中。厚问故,贯曰:“上趣成功耳。”师竟出,复四州。

有人据此分析童贯和他的老师李宪一样,都是有着出色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的将领,他甚至敢于违抗宋徽宗的命令,做出继续进军的判断,这显然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出的选择。

宋徽宗画像

不过笔者倒是觉得,综合童贯后来的表现,他似乎并不是一个有着如此决断能力的人,他对于政治局势的判断能力更是相当糟糕。

他之所以在收复青唐的过程中拒绝回京,其实更多的应该来源于其对于宋徽宗的了解,以及自己的野心。

作为宋徽宗的宠宦,童贯与宋徽宗的接触较旁人更多,因此他对于这位文艺天子的了解也更深入。

他肯定知道宋徽宗疑神疑鬼的性格,也明白其缺乏主见的特点,因此才不把所谓的不祥之兆放在眼里,并且明白只要能够取胜,就不会受到太大的惩罚。

至于他为什么要继续进军,其实是因为童贯也明白像这样带大军出征的机会有多难得,如果他这次奉旨回京,那么他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像自己的老师那样建功立业了。

野心勃勃的童贯自然不希望一辈子待在深宫之中,因此他才会选择继续进军,试图为自己积累功绩。

事实证明童贯的选择没有错,他不但在青唐之战中收获了可观的功绩,宋徽宗也确实没有处罚他抗旨的举动。

后来童贯又在西北和西夏人展开了多次战斗,虽然他的战绩不佳,但是宋徽宗收到了却全都是捷报,这让童贯在宋徽宗心中成为了最值得信赖的监军甚至将领人选。

方腊剧照

在方腊起义之后,童贯也是宋徽宗派去镇压的第一人选,这位久经沙场的宦官虽然在西夏人身上吃了不少苦头,但是对付缺乏训练,武器装备寒酸的义军还是绰绰有余的,他率领的大军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平定了声势浩大的方腊起义,其在朝中的威望甚至和奸相蔡京相仿。

而《水浒传》中描写的宋江起义,在历史上远没有方腊势力强大,其最后被名将张叔夜带人平定,根本轮不到童贯出手。

三、童贯之死

在方腊起义被平定之后,虽然北宋的政治局面依然十分糟糕,但是国家终于迎来了宝贵的太平日子。

在这个时候,宋朝北方的强敌辽国则面临着生死考验,他们引以为傲的部队已经变得腐朽不堪,其政治影响力也来到了最低点。

这样的辽国根本没有办法抵御新兴的金人猛烈进攻,中国北方的广袤土地似乎马上就要易主。

此时,辽国派使者来到北宋,希望能够达成同盟,共同抵御金国的扩张。

但是和辽国有世仇的北宋政府并没有仔细考虑局势便直接拒绝了辽国的建议,马植化名赵良嗣潜入北宋,献联金抗辽之策,并在童贯等人的建议下,反而转头与金国达成了著名的海上之盟。

两国约定共同进攻辽国,在辽国灭亡之后,北宋将得到包括燕京在内的大片土地,后来北宋也确实按照约定派兵进攻了辽国的燕京等地,像这样重要的军事行动,童贯自然是监军的不二人选。

古画中的北宋禁军

但是这次童贯并没有获得预想中的胜利,他本来觉得辽国军队应该已经在和金军的死战中消耗殆尽,信心满满的童贯带领着二十万大军夺取燕京,他单纯的认为攻打辽国就像之前拿下青唐那么简单。

但他不知道的是当时北宋的禁军也出现了严重的腐败现象,军队中的士兵大多都是在京城中临时募集的闲杂人士,他们不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战斗意志也十分薄弱,上了战场不想着杀敌而只顾着四窜逃命,看到这一幕的童贯大吃一惊,不敢相信自己的军队溃败成这副模样。

因此面对已经进入绝境四面受敌的辽军,北宋的二十万军队不但没有取得优势,反而还在几次战斗中以大败收场。

无奈之下,童贯只得暂时退军,进攻燕京的任务也转由金军承担。

后来,虽然金军按照约定将这些城池送给了北宋,但是他们却掳走了城中百姓,并宣称是北宋政府抛弃了他们,这让北宋政府在北方百姓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金国这种做法简直是杀人诛心,百姓对北宋政府失去了希望,而这人心的失利,为日后靖康之难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童贯虽然打了败仗,但他还是因为主导了燕京地区的光复被宋徽宗封为郡王,毕竟这是宋神宗留下的“祖训”。

宋徽宗下诏解除他的兵权而为真三公,加封他为徐、豫两国公,这样的待遇在北宋可是第一人。

只不过他的王爷生活还没过两天,曾经的盟友金军就打到了家门口。

金国的这一举动是北宋政府意料之内的,从他们抓走了百姓并扬言称是北宋政府抛弃他们之后,朝廷上下就猜到了金国将在不久的将来对北宋进行攻打。

此时的宋徽宗面对着兵临城下的金兵,胆战心惊吗,听信了臣子们的言论,在这个时候选择退位,让太子继承皇位,也就是宋钦宗。

宋徽宗一下台,依靠着他的童贯,日子就不好过了,童贯被宋钦宗任命为开封留守,可他却选择护着宋徽宗一路南逃,路上为了保证自己的撤离速度,他甚至还命令亲兵射杀堵在桥上的人。

童贯早年的那次抗旨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但这次抗旨却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宋钦宗对于童贯的行径十分恼火,派人追上逃跑的童贯将其就地斩首,他的头颅也被带回京城悬挂示众。

靖康之难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童贯作为北宋末年的奸臣代表,其对于北宋的灭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他的军事才能却要比《水浒传》中的描写稍稍好上那么一点,这也是常常被我们所忽视的。

注:

本文关于童贯的相关内容,参考自《宋史·童贯方腊传》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0 阅读:4
钧儒说古代

钧儒说古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