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避讳到底有多严重?稍不注意就会得罪人

史册千秋 2024-12-08 10:56:07

在古代,封建帝王为了昭显君威,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用别的字词来代替,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王昭君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而改称“明君”或“明妃”。汉代之前,相国其实叫做“相邦”,但是大家为了避讳刘邦,所以就将“相邦”改为“相国”。为了避讳刘邦的儿子刘盈,大家都很少用“盈”这个字,而慢慢用“满”多起来。还有嫦娥原名“姮娥”,为避汉文帝刘恒音讳,“姮娥”改为“嫦娥”,至今两千一百多年了,嫦娥还一直未能叫回本名。

“弘农杨氏”其实本来不叫弘农,而叫做恒农,是为了避刘恒讳而改名弘农。六百多年后的北魏出了个献文帝名叫拓跋弘,结果为了避讳拓跋弘讳,弘农又改回了“恒农”,北魏灭亡后,弘农又改了回去。开封原名启封,取“启拓封疆”之意,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延续至今,已经两千一百多年了。

以出产宝剑著名的浙江龙泉本来是叫做“龙渊”,为避李渊的讳才叫“龙泉”同时还是因为李渊,大名鼎鼎的陶渊明还被叫成“陶深明”。

别说普通人,就算你是神佛菩萨也得避讳。观音菩萨原为观世音菩萨,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改称“观音”。“世”字要避讳,“民”字当然也要避讳,柳宗元《捕蛇者说》中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其实是民风。

除了要避古代君王的国讳,还有一种“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现象。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

南齐谢超宗的父亲叫凤。有一次他去拜访王僧虔,然后又去看他的儿子王慈,王慈正在练毛笔字,当时王氏子都以书法见称于世。谢看到王慈练字随口问道:“你的书法和虔公比怎么样啊?”王慈因为他触犯了家讳,毫不客气地回敬道:“我和父亲相比,犹如以鸡比凤”。谢超宗灰溜溜地走了。

晋朝有个叫王忱的人,一天去看望桓玄,桓玄用酒招待他,王忱因为刚饮过药忌冷酒,因此叫仆人去“温酒”,谁知桓玄听后突然大哭起来,原来他的父亲叫桓温,一听“温”字就要痛抽水流涕,王忱讨了个没趣,只好匆匆告辞。

今天恐怕没有谁因为听到与父母名字相同的字就痛哭流涕的,在我国古代,这种事情却屡见不鲜。避讳起于周,定于秦汉,盛于唐宋,极于有清,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避讳制度也理所当然地成了历史的陈迹,但它所体现的封建等级观念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0 阅读:3
史册千秋

史册千秋

在大鱼号讲述精彩文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