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静的儿子哈利因穿女装被网暴,后来又经过一出深入访谈,口碑逆转,成了励志鸡汤网文的主角,伊能静也从被揶揄嘲讽的对象成为“善为人母”的楷模。
看了几张哈利的妖艳女装照片,实话说,我个人欣赏不来,但这是人家的自由,不小心在抖音或是小视频刷到,动动手指刷走即可,实在不该用攻击性的语言对其网暴。不过,最近看到哈利本人的澄清,以及铺天盖地以其为主角的鸡汤文,因其星二代的身份,洒家觉得可能会对年轻人造成误导,有必要扯两句淡。
在采访中,哈利说,我3岁就喜欢女装,但我是堂堂正正的男孩。此外,还提到17世纪国外一些穿着风俗,如大部分男生都穿高跟鞋等。从哈利的言辞中,“3岁喜欢女装,同时是堂堂正正的男孩”,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异装癖”,而不是同性恋(客观陈述,无任何歧视)。所谓异装癖,又称异性装扮癖,按照学术上的解释,是恋物症的一种,患者对自身的性别辨识没有问题,只是表现出穿戴异性服饰的强烈欲望并付诸行动,从而引起性兴奋和性满足。在当下,说具有异装癖的人为“患者”已经有点out了,因绝大多数异装癖并不寻求治疗,而是乐在其中,随着美国白左文化思潮的全球性覆盖,异装癖与“同志文化”、“女权主义”等舶来品已然呈流行趋势。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一方面,个人自由的边界得到扩展,不会像过去的年代那样,一见到异装癖或同性恋,便如临大敌,甚至对其进行语言甚至肢体的暴力,这是改革开放的硕果之一,像金星那样的明星,就是中国开放橱窗里的“模特”,她能为大众所接受,并受到欢迎和喜爱,使其客观上成为“行走的中国改革开放标尺的活广告”。坏的一方面,年轻人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跟风模仿,如果任由美国白左那套过火的“97种性别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长此以往,犹如软刀子割肉,对中国年轻人乃至整个社会都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这个时候,需要国家和社会有一点中庸之道的智慧,既依法保护个人自由,也要注意文化导向,说白了,就是——容许存在,但不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