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粟裕被免去了全军总参谋长职务,谁来接任这一要职,是很关键的事情。最终军委选定了同为开国大将的黄克诚。黄克诚是作风稳健的老同志,毛主席都经常称他为“黄老”。他随即表态说,自己当总长并不合适,但是会服从军委的决定,接下这个担子。黄克诚说自己“不合适”,是在有意谦虚吗?

从黄老自身的角度来讲,也许并非在谦虚。在那一年,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解放军炮击金门。这是毛主席决策的,黄克诚很敢讲话,他提了反对意见,说国家现在还不富裕,既然不是真的要登岛,又长期向金门岛打炮,势必要消耗大量的弹药,对于财力是一种不小的浪费。毛主席笑了笑,对黄克诚说:你当个右的参谋,还是很好的。看起来伟人没有批评黄老,但这句话却很有深意,什么叫“右的参谋”?就是说军事思想上,保守了一些。

黄克诚早些年,也曾经这样总结过自己的性格和工作特点,说总是顾虑多、想的困难多,不太适合当军事主官,这与1958年说自己“当总参谋长不合适”,异曲同工。其实58年炮击金门是中央的战略考量,一方面是因为老蒋在那段时间,与美帝国主义勾结甚密,甚至要签订攻防一体的条约,我们炮轰金门就是要震慑美蒋反动势力;另一方面跟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关系,新中国政府希望牵制美国的注意力,使他们不能肆无忌惮地插手阿拉伯国家事务,炮击金门可以支援下友好国家,为我们赢得好的国际环境。
黄克诚搞组织建设是好手,在实际的军事谋划、带兵打仗方面,可能比不上一些顶级将帅。不过在任职资格上,却没有人比黄克诚更适合当总长。因为粟裕作为开国第一大将,刚刚卸任这一职务,第二大将徐海东的身体非常差,建国后就没有担任实职,排第三位的就是黄克诚了,资格足够。黄克诚后面的陈赓,倒是非常会打仗,但因脑梗发作,健康状况十分危险,不可能就任总长要职。所以58年接替粟裕的,就是黄克诚大将。

只不过正如黄克诚所言,他认为自己不适合当总长,事实上也只干了一年左右的时间,1959年便因故卸任了。在他之后出任总参谋长的,是另一位开国大将罗瑞卿,他任职时间倒是比较长,一直干到1965年。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