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经七书之《尉缭子》名句集

周易岐黄春秋 2023-06-13 22:44:39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尉缭,秦王嬴政时期的国尉缭。他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主张“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相传尉缭懂得面相占卜,在被秦王嬴政赏识之初曾经认定嬴政的面相刚烈,有求于人时可以虚心诚恳,一旦被冒犯时却会变得极其残暴,对敌人也毫不手软。尉缭认为这样的嬴政欠缺照顾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尝试逃离嬴政为他安排的住处。

《汉书·艺文志》在杂家类著录“《尉缭》二十九篇”,又在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三十一篇”。有学者认为,该书最初并非一部系统性的专著,其中二十九篇杂采各派学说,另外三十一篇专论军事,因而被归入两家。《隋书·经籍志》列入杂家类。今本《尉缭子》存五卷二十四篇,前十二篇探讨政治观与战争观,后十二篇则论军令与军制。

《尉缭子》主张“武为表,文为里”,即政治是根本,军事是枝干;支持“诛暴乱禁不义”的战争,反对“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的不义战争;强调依法治军,建立一套严密的军队制度;重视选拔与任用清廉能干的将领。北宋时,《尉缭子》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战胜于外,备主于内。胜备相应,犹合符节,无异故也:能取得对外作战胜利,关键在于国内重视备战。对外战胜敌人与在内做好准备,两者相互应和、彼此关联,就像符节一样两半相合,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夫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制则国治。富治者,车不发轫(rèn),甲不出橐(tuó),而威制天下:土地广大而又得到充分利用,国家就富足;人民众多而又得到有效管理,国家就安定。富足且安定的国家,不必启动战车,不用取出铠甲,仅凭声威就能制服天下。

兵起非可以忿(fèn)也,见胜则兴,不见胜则止:出兵打仗不可因一时愤怒而意气用事,看到能取胜就采取行动,看到不能取胜就停止发兵。

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夫心狂、目盲、耳聋,以三悖(bèi)率人者,难矣:身为大将,要做到上不受天时的制约,下不受地形的制约,中不受人为因素的制约。要宽容大度,不能受到一点刺激就发怒;要清正廉洁,不能贪财受贿。理智丧失,目光短浅,听不进意见,如果任用以上三种缺点的人去统帅军队,就很难取得胜利了。

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凡是用兵打仗,就应预先制订好各种制度。制度预先制订好了,士卒就不会出现纪律混乱;士卒纪律不混乱,军法就能严明。

民非乐死而恶生也。号令明,法制审,故能使之前。明赏于前,决罚于后,是以发能中利,动则有功:士卒并非天生喜欢死亡而厌恶活着。号令严明,法制周密,因此才能让他们在战场上奋勇向前。前有明确的奖赏以资鼓励,后有判决的惩罚以儆效尤,所以出兵就能获胜,行动就能成功。

独出独入者,王霸之兵也:势不可挡、所向无敌的军队,就是图王称霸之师。

明其制,一人胜之,则十人亦以胜之也;十人胜之,则百千万人亦以胜之也:明确了奖惩制度,一个人取得胜利,就有十个人因制度激励也取得胜利;十个人取得胜利,就有成百成千上万的人因制度激励也取得胜利。

便吾器用,养吾武勇,发之如鸟击,如赴千仞(rèn)之谿(xī):改善我军的武器装备,培养我军的勇武精神,一旦发兵就像鸷鸟搏击长空一样迅疾凶猛,就像溪水倾泻深谷一样势不可挡。

吾用天下之用为用,吾制天下之制为制:我们要利用天下的资源以壮大我国国力,要借鉴天下的制度以完善我国制度。

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士气旺盛就能勇猛战斗,士气丧失就会溃逃。

刑未加,兵未接,而所以夺敌者五:一曰庙胜之论,二曰受命之论,三曰逾垠(yín)之论,四曰深沟高垒之论,五曰举陈加刑之论:军队还未厮杀,双方还未交锋,就能不战而制敌的途径有以下五种:一是朝廷的战略决策英明,二是选任合适将帅,三是勇于深入敌境,四是修筑坚固工事,五是布阵高明、作战勇猛。

善用兵者,能夺人而不夺于人,夺者心之机也:善于用兵的人,要能夺取战场上的主动权,而不能被敌人夺去主动权,夺取主动权的关键在于将帅的机智聪敏。

令之法,小过无更,小疑无申:下达命令的原则是,有小错误不再更改,有小疑问不再申明。

上无疑令,则众不二听;动无疑事,则众不二志:上级没有下达让人疑惑不清的命令,民众就不会领会不一;行动起来没有犹豫不决,民众就不会三心二意。

未有不信其心,而能得其力者;未有不得其力,而能致其死战者也:从来没有不赢得士卒衷心信任,但却能让他们甘愿尽力的;也从来没有不能得到士卒尽力,但却能让他们拼死作战的。

国必有礼信亲爱之义,则可以饥易饱;国必有孝慈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国家必须具有遵礼、守信、相亲相爱这样的大义,民众才能克服饥饿以换取温饱;国家必须具有孝顺、慈爱、廉洁、知耻这样的风俗,民众才会牺牲自己以换取国家的生存。

战者必本乎率身以励众士,如心之使四肢也:将领必须将自己能否发挥表率作用视为根本,以此激励众多武卒,这样领兵作战时就会像头脑指挥四肢一样灵便自如了。

志不励则士不死节,士不死节则众不战:如果战斗精神得不到激励,士卒就不想为国捐躯;士卒不想为国捐躯,部队就不会有作战能力。

励士之道,民之生不可不厚也;爵列之等,死丧之亲,民之所营不可不显也。必也,因民所生而制之,因民所营而显之:激励士气的方法,就是对士卒的生活不能不优待;爵位的等级,丧葬的抚恤,对于士卒所追求的这些不能不重视。必须做到,根据士卒的生活需要来制订保障制度,根据士卒感到荣耀的事情来让他们得到尊显。

务耕者民不饥,务守者地不危,务战者城不围: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老百姓就不会挨饿;致力于城池守备,就不会丢失土地;致力于谋战,城池就不会被围困。

先王专于兵有五焉:委积不多则士不行,赏禄不厚则民不劝,武士不选则众不强,备用不便则力不壮,刑赏不中则众不畏。务此五者,静能守其所固,动能成其所欲:古代君王关注的军事问题有五个:军需储备不充足,军队就无法行动;奖赏和俸禄不优厚,民众就得不到鼓励;士卒不精选,部队就难以加强;武器装备不精良,战斗力就不强大;刑罚与赏赐不适当,民众就不会畏惧。能努力做好以上五点,防御时就能坚固所守的阵地,出击时就能实现预想的胜利。

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仓府。所谓上满下漏,患无所救:实行王道的国家,富足的是民众;实行霸道的国家,富足的是武士;生存困难的国家,富足的是官僚贵族;趋于灭亡的国家,富足的是国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个国家一旦上层社会财富过多而下层民众贫困不堪,其亡国的祸患是谁也挽救不了的。

举贤任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shì)而事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选用贤能,无须挑选良辰吉日,办事也能顺利;严明法令,无须占卜祸福,办事也能结果圆满;尊重有功者,厚养操劳者,无须祈祷祭祀也能获得福气。

圣人所贵,人事而已:圣人所重视的,不过只是人的所做所为罢了。

夫勤劳之师,将必先己。暑不张盖,寒不重衣,险必下步,军井成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饭,军垒成而后舍,劳佚(yì)必以身同之:艰苦征战的军队,将帅必须首先以身作则。天热时不撑伞;寒冷时不添衣;在路途艰险的情况下一定下马步行;军井挖好了,等士卒都有水喝了自己才喝;饭煮熟了,等士卒都吃上饭了自己才吃;军营建成了,等士卒都住宿了自己才休息;亲身体会士卒的劳逸,与他们同甘共苦。

兵以静胜,国以专胜。力分者弱,心疑者背:打仗靠沉着冷静而稳固部队,靠兵力集中而克敌制胜。兵力分散了,部队的势力就会削弱;将领犹疑不决,军心就会动摇。

将帅者心也,群下者支节也。其心动以诚,则支节必力;其心动以疑,则支节必背。夫将不心制,卒不节动,虽胜,幸胜也,非攻权也:将帅好比军队的心脏,部下就军队的四肢。心志诚挚,则四肢必定有力;心志犹疑,则四肢必定动作不协调。如果将领指挥部下做不到心志诚挚,那么士卒就不能像四肢行动有力一样具有战斗精神,即使取得了胜利,也是侥幸的胜利,而非出于正确的用兵权谋。

夫民无两畏也。畏我侮敌,畏敌侮我。见侮者败,立威者胜。凡将能其道者,吏畏其将也;吏畏其将者,民畏其吏也;民畏其吏者,敌畏其民也。是故知胜败之道者,必先知畏侮之权:士卒是不会对敌我双方同时产生畏惧心理的。畏惧自己的将领就会轻蔑敌人,畏惧敌人就会轻蔑自己的将领。将领被士卒轻蔑,作战就会失败;将帅在士卒中树立了威信,作战就能取胜。凡是将帅能掌握这些原则,军吏就会畏惧将帅;军吏畏惧将帅,士卒就会畏惧军吏;士卒畏惧军吏,敌人就会畏惧我军士卒。所以要懂得胜败道理,首先必须懂得权衡畏惧和轻蔑两者的关系。

夫不爱说其心者,不我用也;不严畏其心者,不我举也。爱在下顺,威在上立。爱故不二,威故不犯。故善将者爱与威而已:不爱抚士卒而使其心悦诚服,他们就会不听将领调遣;不严格要求士卒而使其心生畏惧,他们就会不听将领指挥。爱抚能使士卒顺服,威信需将领树立。爱抚能使士卒不生贰心,威严能使士卒不敢抗命。所以善于领兵的人,只是做到了爱抚士卒与树立威信罢了。

战不必胜,不可以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打仗没有必胜的信念,就不可轻言作战;进攻没有必胜的决心,就不可轻言进攻。

信在期前,事在未兆:威信应在战争爆发前就能确立,事变要在征兆没有出现时就能预见。

众已聚不虚散,兵已出不徒归:部队已经集中起来了,就不能随便解散;军队已经出动了,就不能无功而返。

求敌若求亡子,击敌若救溺人:寻敌作战要像寻找丢失的孩子一样急切,攻击敌人则要像抢救落水者一样迅猛。

威在于不变。惠在于因时。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攻在于意表。守在于外饰。无过在于度数。无困在于豫备。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除害在于敢断。得众在于下人:立威在于能不随意改变号令。施惠在于能利用好时机。灵活机动在于能适应事物的变化。作战在于能激励士气。进攻在于能出其不意。防守在于能做好隐蔽。不犯错误在于能考虑周密。不陷入困境在于能预先准备。谨慎在于能防微杜渐。智慧在于能治理大事。消除祸害在于能做到勇敢果断。赢得人心在于能礼贤下士。

悔在于任疑。孽(niè)在于屠戮(lù)。偏在于多私。不祥在于恶闻己过。不度在于竭民财。不明在于受间。不实在于轻发。固陋在于离贤。祸在于好利。害在于亲小人。亡在于无所守。危在于无号令:后悔在于犹疑不决。罪孽在于肆意杀戮。偏斜不公在于私心过重。不吉利在于厌恶听到别人的批评。用度不足在于耗尽民财。不明是非在于受人离间。没有实效在于轻举妄动。见识浅陋在于疏远贤人。招祸在于贪图财利。受害在于亲近坏人。灭亡在于没有做好防守。危险在于号令不明。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没有过错的国家,不要杀害无罪之人。杀害别人的父兄,掠夺别人的财产,奴役别人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行径。所以,用兵的目的是平定暴乱、禁止不义。

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喜者赏之:杀掉这个人而能使三军震动的,就杀掉他;赏赐这个人而能让万人高兴的,就赏赐他。

夫提天下之节制,而无百货之官,无谓其能战也:掌握天下军队的大权,却没有设置管理市场的官吏以保障后勤供应,就不能说他善于作战。

良马有策,远道可致;贤士有合,大道可明:良马得到鞭策,就可以到达远方;贤士得到君主信任,就可以使政治昌明。

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军队是用来杀人的不祥之器,战争是违背道德的行为,将帅是主宰生死的官吏。所以在不得已的时候才会用兵。

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能打胜仗的军队就像水一样。水是最柔弱的东西,但它冲击的山陵必定会被冲塌。没有别的原因,就在于它属性专一、冲刷持久。

乞人之死不索尊,竭(jié)人之力不责礼:要求士卒为你拼死作战,就不要苛求他们对你毕恭毕敬;要求士卒为你竭尽全力,就不要在礼节上对他们求全责备。

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枹(fú)而鼓忘其身:将帅从接受命令、领兵出征的那刻开始,就应该忘记自己的家庭;部署军队野外宿营时,就应该忘记自己的亲人;拿起鼓槌敲响战鼓、指挥作战时,就要忘记自身的安危。

好善罚恶,正比法,会计民之具也。均地分,节赋敛,取与之度也。程工人,备器用,匠工之功也。分地塞要,殄(tiǎn)怪禁淫之事也。守法稽(jī)断,臣下之节也。明法稽验,主上之操也。明主守,等轻重,臣主之权也:奖励良善,惩罚邪恶,整顿统计方法,这是统计户口民财的办法。均分土地给民众耕种,有节制地征收赋税,这是征收赋税和分配土地的准则。让工人按定额完成任务,准备好各种物资器材,这是提高手工工人效率的途径。划分地区,守卫要地,这是杜绝坏人、禁止邪恶的措施。遵守法律,检查事物处理的情况,这是臣子的职责。申明法度,核查执行的情况,这是国君的操行。明确职责权限,区分尊卑贵贱,这是国君的智慧。

明赏赉(lài),严诛责,止奸之术也。审开塞,守一道,为政之要也。下达上通,至聪之听也。知国有无之数,用其仂(lè)也。知彼弱者,强之体也。知彼动者,静之决也:奖赏公正,惩罚严格,这是禁止奸邪的手段。审察开启和阻塞的事项,遵守统一的政治原则,这是治理国家的要领。上情下达,下情上通,这是最有效的信息传输。了解国家有多少财政收入,这是用其富余部分以节省开支的依据。了解哪些环节薄弱,这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了解哪些地方会发生动乱,这是国家安定的关键。

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待,求己者也:过去的时代已追赶不上,未来的时代则等待不到,现在只能靠自己去创造了。

野物不为牺牲:不要将野生动物用作祭品。

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贪欲产生于没有法度,邪恶产生于没有禁令。

太上神化,其次因物,其下在于无夺民时,无损民财:最高明的政治是神妙地潜移默化老百姓的思想,其次是对老百姓因势利导,再次是不侵占农时,不损耗民财。

禁必以武而成,赏必以文而成:禁止邪恶必须靠武力和刑罚才能成功,奖励良善则必须靠思想教化才能成功。

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弗胜于此,则弗胜彼矣:用兵贵在先发制人,在这方面胜过敌人,就能战胜敌人;在这方面不如敌人,就战胜不了敌人。

精诚在乎神明,战权在乎道之所极:精通军事奥秘表现在将领用兵的出神入化,掌握军事谋略体现在将领对战争规律的洞悉。

先王之所传闻者,任正去诈,存其慈顺,决无留刑:古代圣王之所以被后人传颂,是因为他们能任用正直的人,摒弃奸邪的人,安抚那些慈祥和顺的人,毫不留情地惩治应当处决的人。

知道者,必先图不知止之败,恶在乎必往有功:懂得战争规律的人,一定会事先考虑到因不知适可而止而导致的失败,他哪里会指望只要前进攻敌就一定会成功呢?

凡夺者无气,恐者不守,败者无人,兵无道也。意往而不疑则从之,夺敌而无败则加之,明视而高居则威之,兵道极矣:凡是丧失了战争主导权的就会没有士气,凡是遇敌惶恐不安的就会守不住阵地,凡是打了败仗的是因为不会选人用人,这些都是不懂用兵规律的表现。决定出击并且毫不迟疑,就发兵攻敌;能使敌人处于被动地位而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下令进攻;对敌情明察秋毫而又居高临下,就以威势震慑敌人。这些都是精通用兵之道的表现。

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先申明各种法令制度,而后再使用严酷的刑法进行威慑。

军无二令,二令者诛,留令者诛,失令者诛:军中只能由将军发号施令,擅自发号施令的要杀掉,延误军令的要杀掉,遗失军令的要杀掉。

兵有五致:为将忘家,逾垠(yín)忘亲,指敌忘身,必死则生,急胜为下:用兵打仗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担任将领要忘掉家庭,出国作战要忘掉父母,与敌交战要忘掉自我,怀抱必死的决心反而能存活下来,急于求胜是不可取的下策。

赏如山,罚如谿(xī)。太上无过,其次补过,使人无得私语:奖赏良善要像高山一样无可动摇,惩罚邪恶要像溪水一样无可阻遏。执行赏罚最好的情况是不犯错,其次是及时纠错,这样就不会有人在背后议论纷纷了。

凡兴师必审内外之权,以计其去:凡是兴兵打仗,必须弄清楚敌我双方形势的变化,以此作为自己进退的根据。

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能审此二者,知胜败矣。文所以视利害、辨安危,武所以犯强敌、力攻守也。专一则胜,离散则败:用兵打仗,当以武力为支柱,以文德为根基。武力是表象,文德是实质。能够清楚这两者的关系,就可以预知胜败了。文德是用来观察利害、辨明安危的,武力是用来进攻强敌、守卫国家的。军队上下团结统一就能胜利,离心离德就会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 阅读:82
周易岐黄春秋

周易岐黄春秋

读史明智,鉴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