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白帝城托孤!刘备托孤于诸葛亮,为何能成为千古佳话?

访风聊历史 2024-12-15 05:20:37

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白帝城托孤,那就是:夷陵之战结束以后,蜀汉集团元气大伤,刘备病重。临终之前,刘备把蜀汉政权托付给了诸葛亮。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临终之前托孤于他人的事情,并不在少数。但为何只有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这一次,名气那么大?甚至被誉为古代托孤的典范呢?

这段历史,或许,我们可以从夷陵之战刚刚结束的时候说起。

公元222年六月,因为一场火烧连营的攻势,刘备麾下的数万蜀汉精锐,几乎全部折在了夷陵战场上。包括刘备本人,都差一点被东吴给抓住了。

在那场夷陵之战当中,刘备之所以会败的那么惨,陆逊放的那把火,自然是关键。不过,这把大火,其实并不是最致命的。真正导致蜀军近乎全军覆没的,其实是吴军的战场切割手段。

在开战之前,吴军先派了一个叫朱然的将领,统领五千精锐,突然走水路突袭涿乡,截断了蜀军的退路。同时,东吴还以优势水军,封锁长江,切断了长江两岸蜀军的联系。

所以,开战之后,当陆逊烧起那把大火的时候,蜀军面对的,几乎就是一个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死局。前面是陆逊点起的大火,以及不断进攻的东吴军队。后面是朱然的五千精兵,切断了退路。两边一侧是夷陵的树林,因为大火的缘故,同样无法进入。

至于长江上面,同样被东吴水军封锁,也无法通过船只,撤到长江的对岸。

如此一来,蜀军的几万精锐,除了被全歼之外,就没有任何其他的可能了。

在夷陵之战的后期,刘备曾经想要夷陵西北的马鞍山,依托马鞍山的地势固守。但遗憾的是,此时吴军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马鞍山的地形又不是特别险峻。所以最后,刘备的这点残兵,很快就被吴军再次击溃。

甚至于当时还有东吴的另一个将领孙桓,在刘备撤退之前,就提前带兵突袭到了湖北巴东地区,彻底截断了刘备退往益州的通道。

在这种局面下,就连刘备自己,都差点被吴军给活捉了。

不过,幸运的是,在这场惨败当中,刘备的超高的魅力值和体力值,却最终救了他一命。

首先,就在蜀军全线溃败的时候,蜀军内部有一个叫傅肜的将领,为刘备拼死一战,率领残兵挡住了吴军主力的追击。最终,傅肜虽然当场战死,但却为刘备争取到了最宝贵的逃生时间。

如果没有傅肜的死战,刘备在这场惨败之后,极有可能会被东吴军队活捉。

其次,在孙桓截住了刘备退往益州的要道之后,刘备只能选择直接逃入山里,翻山越岭返回益州。

要知道,此时的刘备,已经62岁了!一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能够靠两条腿翻山越岭,跨越几百里的距离……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在逃回益州的路上,刘备的体力,无疑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最后,在经过艰难的逃生之后,刘备最后平安逃回了白帝城,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奉节东部。

在刘备回到白帝城之后,接下来,蜀汉集团面对的局面,虽然依旧严峻,但却逐渐有了转机。

首先,白帝城本身易守难攻!就算东吴方面挟大胜之势,迅速打过来,也很难在极短时间内打下白帝城,更别提迅速杀入益州内部了。

其次,在之前的战争当中,刘备曾经有意识的将赵云,留在了后方。而且,赵云及其麾下的一万军队,并没有参与夷陵之战。在刘备惨败之后,赵云第一时间带着这一万精锐,进驻白帝城,这才给了刘备坚守白帝城的底气。

此后,刘备又陆续收拢了一些侥幸活下来的溃兵。还有一位之前并不出名的将军向宠,更是带着自己麾下的军队,成建制的退了回来。这些军队,加起来也有不少。再加上赵云带过来的一万人,最后总计凑了两万军队。

有了这两万大军,再加上易守难攻的白帝城,到了这个时候,刘备才算是真正有了防守的底气。

当然,此时的刘备,在经过一番盘算之后,依然是欲哭无泪。

因为这场仗,他败的实在是太惨了。

正史上的刘备,虽然只是在夷陵之战当中,送掉了几万人。但这几万人,却是蜀汉集团最精锐的力量。当时在整个益州,人口可能都不超过百万。所以这几万人的损失,等于是让整个益州,一下子失去了大部分的精壮年劳动力。

而且,在这一战当中,蜀汉的大部分中生代将领,几乎全部战死。这也直接导致后来的蜀汉,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

以上这些,大概就是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前,大致的历史背景。

而接下来,在刘备坚守白帝城之后,各方的反应却很有趣。

先说东吴那边。

在这一年八月,刘备退回到了白帝城。而到了这一年十月,东吴方面却主动派出了使者,前来找刘备求和。

那么,作为胜利方的东吴,为何此时却反倒要主动求和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就在这个时候,北方的曹丕忽然集结重兵,全力进攻东吴。当时曹军一路南下,不但将之前东吴从蜀汉这边背刺夺来的地盘占领,而且还一度逼近江陵,甚至差一点就打下了江陵城!

如果此时刘备拒绝和谈,再次从益州出兵,完全有可能直接切断江陵城和长江以南的联系。到那个时候,曹丕大概率能打下江陵,继而渡过长江。而东吴方面,一旦失去了长江天险,就失去了对抗曹魏集团的最大依仗。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此时的孙权,才不得不主动派人来找刘备求和。

而刘备这边,此时虽然有了报仇的机会,但却无法再出兵。因为一旦此时刘备出兵,很容易会导致孙刘两家,集体覆灭,让曹丕迅速统一天下。这个结果,同样是刘备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最后,刘备只能同意,接受孙权的和谈申请。

但这样的结果,对于刘备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耻辱。再加上之前的战败,更是让刘备身心俱疲。所以,在这之后不久,到了这一年十一月,刘备就彻底病重了。

而刘备病重之后,他则是第一时间下令,让身在成都的诸葛亮,以最快速度赶到白帝城。

对于这段历史,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诸葛亮那么能打,为啥刘备打夷陵之战的时候不带着诸葛亮呢?

在正史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特别简单。

第一,在刘备去世之前,诸葛亮在蜀汉集团的内部,扮演的角色更近似于萧何加张良。在此之前,诸葛亮从来都没有单独指挥过具体的战争。历史上的博望坡之战是刘备打的,火烧赤壁是周瑜组织的……在刘备去世之前,诸葛亮其实并没有展现出太强的军事才华。

第二,在刘备带兵外出征战的时候,刘备必须要留一个人,留守成都,给自己看守老巢。因为当时刘禅还太小,其他文臣能力又相对有限。作为刘备最信任的内政型人才,诸葛亮自然成了留守成都的最佳人选。

后来的事情证明,将诸葛亮留在成都,这绝对是刘备做的最正确的一个选择。在夷陵之战惨败之后,如果不是诸葛亮坐镇成都,刘备的大后方,极有可能会同时崩溃。

另外,在夷陵之战开战之前,诸葛亮的亲大哥诸葛瑾,恰好就在吴蜀战场的最前线,担任南郡太守,驻守在公安。如果诸葛亮到了前线,那也就意味着,诸葛家的两兄弟,将会直接在战场上正面对决。

尽管刘备对诸葛亮绝对信任,但是像这种让人家亲兄弟临阵交手的事情,刘备显然还是不会做的。

而接下来,在诸葛亮接到命令的同时,益州也出现了叛乱。汉嘉太守黄元,直接起兵反叛。这场反叛,一直持续到白帝城托孤之后,才被真正平定。

这场叛乱,虽然被迅速平定,但也能体现出当时蜀汉内部的人心,到底有多不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公元223年二月,诸葛亮抵达白帝城。同时,刘备还召来另一个深受他信任,并且出身益州本土的官员李严,让他和诸葛亮一起负责自己的身后之事。

此时的刘备,留下的其实并不是一个强大的割据政权,而是一个烂的不能再烂的烂摊子。当时在蜀汉内部,刘禅作为接班人,仅仅只有十七岁,根本无法控制局面。蜀汉超过一半以上的精锐,全部葬送在夷陵,武将更是近乎断层。

而在益州内部,很多益州本土大族,以及益州官员,更是蠢蠢欲动。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不断有人发起叛乱,这更是让蜀汉集团雪上加霜。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选择接受托孤,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其实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以诸葛亮的身份,只要他愿意,投降魏国之后,一样能享受荣华富贵,拜相封侯。

临终之前,刘备留下了最有名的一番托孤言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对此,后世曾有很多人,解读为刘备对诸葛亮的试探。有人认为,当时刘备一定在身边埋伏了刀斧手。只要诸葛亮有夺权的念头,刘备就会当场下令杀了他。

但如果我们仔细了解过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我们就会明白,这是基本不可能的。

因为如果诸葛亮真有野心,他绝不会接过这副重担。相比之下,转投曹魏,其实才是更好的个人选择。

但最终,诸葛亮还是接受了这副重担。

而且,此后的很多年里,诸葛亮用自己的毕生所学,帮助蜀汉集团转危为安,平定内乱,休养生息,继而开始北伐。从始至终,诸葛亮手握大权,却没有任何欺凌幼主的行为,反倒是极力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正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让后世无数人钦佩。

历史上虽然也不乏很多皇帝向大臣托孤的事情,但那些托孤案例,和刘备白帝城托孤相比,似乎都差了很多。他们托孤的局面,或许并没有刘备留下来的烂摊子那么糟糕。亦或者被托孤的大臣,掌权之后,就开始欺凌幼主,甚至开始谋朝篡位。

能够有诸葛亮这样一个托孤之人,这或许也是刘备临终之前,最大的幸运了。

0 阅读:12

访风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