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叶(发散风寒药)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7-05 00:48:12

提起紫苏,大家是不是会想到紫苏鸭、紫苏鱼片、紫苏炒田螺......确实,紫苏属于药食两用的本草植物,用途非常广泛。其以本植物之叶(有时包括嫩枝)入药,称紫苏叶(或苏叶);以其茎入药,称紫苏梗(或苏梗);以其宿萼入药,称为紫苏苞;以整个地上部分一起入药,则称紫苏。

紫苏在形态上有叶色两面均为绿色者,习惯上称“白苏”,有面青背紫、两面均为紫色者,称“紫苏”。据考证,紫苏和白苏从《名医别录》开始就分条记载,有稳定的药名;在实际应用中,二者也多分别对待,各有所用。习惯上认为白苏香气较差,如陶弘景说:“其无紫色不香”者,“不堪用”,故多用紫苏。目前,在四川、贵州、江苏等地仍有将紫苏和白苏等同使用的情况。白苏与紫苏是否能等同使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医

中药紫苏叶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或带嫩枝)。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北。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切碎。本品气清香,味微辛。以色紫、香气浓者为佳。生用。

紫苏叶性味辛,温。归肺、脾经。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效。

注意:1)本品辛温,故温病初起,风热表证,胃热呕逆均应慎用。2)本品用于行气和中,止呕安胎,发散表邪,用量不可过大;若用以治鱼蟹中毒,宜用量稍重,可单用至30~60g。

紫苏叶原名“苏”。然而,“紫苏叶”之名最早见于《滇南本草》。《本草纲目》认为:“苏从稣,音酥,舒畅也。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曰紫苏者,以别白苏也。苏乃荏(即白苏)类,而味更辛如桂,故《尔雅》谓之桂荏。”别名有白苏、赤苏、红苏、香苏、桂荏等。

中药紫苏叶功用记载始见于《名医别录》,谓:“下气,除寒中”。唐代《食疗本草》称:“除寒热,治冷气”。宋代《日华子本草》言其:“补中益气,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并(治)一切冷气,止脚气,通大小肠。”可见宋以前认识到本品的功效主要是解表散寒,行气和中。明代,对紫苏叶“解表”的认识逐步完备,《药品化义》载:“辛温能散,气薄能通,味薄发泄,专解肌发表,疗伤风伤寒”。此时其功效主治范围也有所扩大。如《滇南本草》言其:“发汗,解伤风头痛,消痰,定吼喘。”《本草纲目》言其:“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解肌发表,散风寒”。此外,甄权《药性论》根据张仲景“煮汁饮之,治食蟹中毒”及后世经验,提出该药“杀一切鱼肉毒”;李时珍进而称其“解鱼蟹毒”,并治“蛇犬伤”。至此,对紫苏功效的认识已较为全面,目前认知也与之相似。

《本草备要》

紫苏,宣,发表,散寒

味辛入气分,色紫入血分。香温散寒,通心利肺,开胃益脾(气香入胃),发汗解肌,和血下气,宽中消痰,祛风定喘,止痛安胎,利大、小肠,解鱼、蟹毒。多服泄人真气(时珍曰∶同陈皮、砂仁,行气安胎;同霍香、乌药,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发热解肌;同芎、当归,和血散血;同桔梗、枳壳,利膈宽肠;同卜子、杏仁,消痰定喘;同木瓜、浓朴,散温解暑治霍乱香港脚)。

气香者良。宜橘皮。忌鲤鱼。

苏子与叶同功。润心肺,尤能下气定喘,止嗽消痰,利膈宽肠,温中开郁(有苏子降气汤)。

苏梗下气稍缓,虚者宜之(叶发汗散寒、梗顺气安胎,子降气开郁、消痰定喘。表弱气虚者忌用叶,肠滑气虚者忌用子),炒、研用。

《本草崇原》

紫苏,气味辛微温,无毒。主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去邪毒,辟恶气。久服通神明,轻身耐老。(《纲目》误列中品,今改入上品。)

(紫苏《本经》名水苏,始生九真池泽,今处处有之,好生水旁,因名水苏,其叶面青背紫,昼则森挺,暮则下垂。气甚辛香,开花成穗,红紫色,穗中有细子,其色黄赤,入土易生。后人于壤土莳植,面背皆紫者,名家紫苏。野生瘠土者,背紫面青。《别录》另列紫苏,其实一种,但家野之不同耳。又一种面背皆青,气辛臭香者,为荠 。一种面背皆白者,名白苏,俱不堪入药。)

紫苏气味辛温,臭香色紫,其叶昼挺暮垂,禀太阳天日晦明之气。天气下降,故主下气。

下气则能杀谷,杀谷则能除饮食。除,消除也。味辛臭香,故辟口臭。辟口臭,则能去邪毒。

现代药理

紫苏叶主要含挥发油,成分主要有紫苏醛、柠檬烯、β-丁香烯、α-香柑油烯及苦樟醇等。紫苏对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等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的作用。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能促进血小板血栓的形成,缩短凝血时间。能降低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有较强的抗炎、抗过敏作用。紫苏叶提取物中紫苏醛与豆甾醇协同具有镇静、镇痛活性。

紫苏子含脂肪油及维生素B1。紫苏油可使血糖上升,具有较好的抗衰老作用,可明显降低脑及肝中的MDA含量,可显著提高红细胞中的SOD活力;对变形杆菌、黑曲霉菌、青霉菌及自然界中的真菌均有抑制作用。紫苏子可降低血脂,主要作用为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另外,还具有促进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促进小鼠脑内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调节小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

苏梗

中药苏梗(紫苏梗)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茎。适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紫苏梗性味辛,温。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宽中,止痛的功效。

苏子

中药苏子(紫苏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本品压碎有香气,味微辛。以粒饱满、色灰棕、油性足者为佳。生用或炒用。紫苏子性味辛,温。归肺、大肠经。具有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本品阴虚喘咳及脾虚便溏者慎用。

紫苏子

紫苏子与紫苏叶为同株植物所取的不同部分,苏叶属解表药,苏子属化痰药。然功效有其相同,也有差别。

时间:2023

0 阅读:11
言身的记事本

言身的记事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