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红军被10万敌军追击,19岁战士献一计,毛主席:军中有神人!

史观观 2024-12-15 16:18:01

1935年,风雪交加的乌江岸边,湍急的江水拦住了三万红军战士前行的道路。可以用来渡江的船只和桥梁早已被敌军摧毁,背后也有敌军穷追不舍。

就在众人束手无策时,一位19岁的年轻战士站了出来,提出了一个改变战局的绝妙计划,帮助红军顺利渡江。

后来毛主席听闻这件事,连连称赞:军中有神人!这名少年的计策究竟是什么?他又如何让3万红军化险为夷?

湘江血战后的重创

1934年,红军正处在前所未有的艰难时刻。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红军疲惫不堪,几乎无法再作出有效反击。

更糟糕的是,国民党对红军的围堵逐渐形成了合围态势,整整数个月的战斗与撤退,使得红军的局势愈加严峻。

为了避免敌人的进一步围追堵截,红军不得不作出艰难的决定:进行长途转移,避开敌军的锋芒。

可经过湘江战役之后,红军人数已经从最初的八万六千人锐减至三万。战士们的士气受到极大打击,许多人已经因为伤病和疲惫而几乎无法再坚持。

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红军面临着新的困境:在接下来的路程中,他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穿越敌人严密的封锁线。

国民党军队已经把红军的所有退路封锁得死死的,各大江河的船只全部被敌军摧毁,敌人正带着10万大军逐步逼近,企图将红军一举歼灭。

面对敌军的重重包围和堵截,毛主席和其他指挥员们的心情越来越沉重。敌人已经意识到,红军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渡过乌江,绕过封锁,向贵州、四川方向挺进。

于是,为了阻止红军的逃亡,敌军不仅提前在乌江两岸布下重兵,还将所有能够渡江的工具悉数摧毁,无论是船只,还是浮桥,都被一一销毁。

看着面前湍急的乌江,所有红军战士都感到无助和绝望:没有渡江的工具,又如何才能摆脱敌人的围剿?

19岁少年的奇思妙想

就在全体红军陷入深深的困境之时,年仅19岁的石长阶静静地坐在江边,脑海中浮现出了家乡的模样。

他想起小时候,在家乡的小河边,父亲用竹篾编成的绳索,绑起竹排渡河的情景。那时候,他还是个调皮的孩子,跟在父亲身后,在竹排上蹦跳玩耍。

想到这里,他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或许可以试试用竹排搭桥。他立刻站起身来,快步跑向王耀南营长:营长,我有办法过江。

王耀南愣了一下,他没想到,在所有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这个年轻的战士竟主动请缨。

石长阶说道:营长,我们可以用岸边的竹子编成篾绳,再把竹排连成一座浮桥。竹子泡过水后更加结实,可以承受咱们的人马通过。

听到这个建议,王耀南眼中闪过一丝迟疑。但看到石长阶坚定的目光,他开始认真思索起来。毕竟,现在的红军已经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很快,这个大胆的想法被报告到毛主席那里。听完石长阶的建议后,毛主席沉思片刻,突然露出了一丝笑意。

他轻轻点头:“这个办法很好,值得一试!”随即,他又转头对身边的干部们说道:“我们的红军里,竟然有这样的神人,真是了不起!”

水上浮桥的生死搭建

得到主席的认可后,行动迅速展开。营地中响起号令声,所有人立刻开始行动起来,砍伐竹子,编织篾绳,为搭建浮桥做准备。

尽管许多战士还不完全明白这个计划是否可行,但看到营长和首长们都全力支持,他们的信心逐渐被点燃。

大家咬紧牙关,挥舞着手中的工具,像是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去抓住这根救命稻草。

而石长阶则一刻不停地跑上跑下,为大家示范如何用篾绳连接竹排。他的动作娴熟,甚至有些笨拙的士兵也被他耐心地教会。

教完士兵们,他又马不停蹄地挨个检查每一段连接是否牢固。许多战士看着这个年纪轻轻却显得异常老练的少年,忍不住低声感叹:“这个小伙子,真是个有本事的人呐!”

一时间,乌江岸边灯火通明,红军战士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着。竹排一根接着一根被编好、扎紧,江水中逐渐浮现出一条简易的通道。

然而天公不作美,风越来越大,浪越来越急,每当战士们将新连接的竹排推入水中,激流总会猛烈地冲击竹排,发出让人心惊肉跳的碰撞声。

甚至有战士险些被卷入水中,为了避免悲剧发生,负责连接竹排的队员们开始用篾绳将自己和竹排绑在一起,这样即便被江水拖拽,也能及时被战友拉回岸边。

此时,敌军已经注意到红军的举动,对岸的火光摇曳,隐约传来喧嚣的声响。很快,敌军的机枪开始朝江面扫射,企图阻止浮桥的搭建。

但红军战士们没有退缩,反而更快地推进工程。他们知道,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王耀南营长一边指挥工兵继续施工,一边安排火力掩护队员对敌军进行还击。掩护的战士们埋伏在岸边,用精准的射击迫使敌军的火力暂时停歇。

36个小时过去了,整个浮桥终于接近尾声,石长阶几乎没有合眼,他来回奔波,查看每一处连接点是否稳固,哪怕再微小的瑕疵也不肯放过。

最后一块竹排推入水中时,他亲自站在桥头,用力拉紧最后的篾绳,确认桥面能够承载大部队的重量。

终于!桥搭成了,战士们已经列队准备出发,竹排在江水中微微晃动,但桥面始终稳如磐石。

毛主席得知浮桥建成的消息后,露出了难得的微笑。他激动地感叹:“我们红军的战士,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脊梁!36个小时建桥渡江,这是一场奇迹般的壮举!”

英雄的牺牲

浮桥建成后,三万红军迅速整装出发。战士们扛着武器,神色凝重地踏上桥面,竹排在他们脚下微微摇晃,江水的轰鸣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危险。

敌军显然不会善罢甘休,追击的枪声此起彼伏,子弹擦着江面飞驰而过,激起无数水花。

然而,红军战士的步伐没有一刻迟疑,每个人的目光都坚定地望向对岸,他们知道,时间就是生命。

在整个渡江过程中,红军主力负责掩护,尽量拖住敌军的火力,为大部队争取时间。敌人不仅在对岸布置了埋伏,还调集更多兵力企图截断红军的后路。

然而,红军凭借无与伦比的毅力和智慧,与敌军展开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较量。战士们前赴后继,既要提防对岸的火力,又要注意桥面的稳固。

一旦桥有任何问题,整支队伍都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就在浮桥使用到第六个小时时,石长阶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由于江水的冲击,桥体的一部分连接点出现了松动。

如果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桥面可能在下一批渡江时崩塌。石长阶意识到,这不仅关乎剩下红军战士的安危,更决定了整个渡江行动的成败。

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带着几名战士冲向浮桥,冒着敌人的炮火进行抢修。“绳子还不够紧,得再加固!”石长阶一边指挥,一边俯身检查竹排的接口。

他动作利落,手中的篾绳迅速打成结,将松动的竹排重新固定住。江水拍打着桥面,湿滑的竹子让人难以站稳,几个战士差点滑倒,但石长阶却始终稳如磐石。

他低声鼓励着队友:“兄弟们,再坚持一下,这桥是咱们的命根子,千万不能出问题!”然而敌人的攻击并未停止,对岸的枪声骤然密集起来,火力像暴雨般倾泻而来。

子弹在石长阶身边飞舞,他的战友们相继中弹倒下,但他没有退缩,仍然死死抓住手中的篾绳,拼尽全力加固最后的连接点。就在此时,一发子弹划破空气,击中了他的胸口。

石长阶的身体猛地晃了一下,但他依然咬紧牙关,双手抓住篾绳,没有让它松开。他的视线渐渐模糊,鲜血顺着他的胸膛流淌下来,将竹排染成了一片殷红。

他的战友们冲上前去,试图将他扶起,但他摆了摆手,艰难地说道:“把桥修好……别管我……”

最终,他的身体无力地倒在了竹排上,脸上却带着一抹平静的笑容。他知道,桥修好了,战士们可以安全渡江,他的任务已经完成。

石长阶的牺牲没有白费,浮桥的稳固让后续的红军大部队顺利通过。几小时后,红军成功渡过乌江,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并迅速占领了对岸的战略要地。

整个渡江行动堪称一次奇迹,它不仅挽救了三万红军的性命,更让国民党的追击计划彻底落空。

当毛主席得知渡江行动成功的消息时,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然而,当听到石长阶为此牺牲的消息时,他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那一天,主席在江边驻足良久,目光沉静而深远。他缓缓说道:“这名少年,是我们红军的骄傲。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三万战士铺了一条通向胜利的路,这样的英雄,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结语

天渐渐亮了起来,浮桥的另一头,红军战士们整装待发,向着新的征程迈进。而在他们的身后,石长阶的名字,已被历史深深铭刻。

石长阶或许是众多革命先烈中的一员,他的生命定格在19岁,定格在乌江的浮桥上,但他的精神却没有终结。

石长阶的故事告诉我们,英雄并非生来伟大,他们也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少年,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正是因为这些普通人创造了奇迹,我们才拥有今天的安宁与幸福。

0 阅读:32

史观观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