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田文雄突访基辅
3月2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突访基辅,在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会谈后两国发表联合声明中居然声称“台海和平稳定对全球繁荣稳定至关重要,强烈反对任何在南海和东海地区改变地区现状的企图”。问题来了,岸田文雄在这个时候突访乌克兰,大段大段谈的却是台海、东海和南海问题,这到底是在打什么算盘?有不少专家朋友分析称,这是日本二战后首次正式走进直接政治舞台中心,是一种战略棋手的“回归性”宣誓,其实不然,日本此举实属无奈,是被中国逼急了。
中国、俄罗斯和日本从清朝末年开始,就开始不断在玩合纵连横的游戏,基本模式就是三国杀,弱势的两方会联合起来对抗强势的一方,这种历史可以分为三段来叙述。
中日俄三国游戏甲午战争就开始了
甲午战争满清战败后,日本崛起势头过猛,引发了沙皇俄国对日本独霸东亚的担忧,于是主动联系满清和李鸿章寻求合作,此时的清朝也认为联俄制日的战略可行,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满清以出让东北铁路利益为代价换到了沙俄和满清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于是有了后来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让日本的甲午胜利大打折扣。中俄合作引起了日本强烈不安,最终导致日俄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日本虽然获胜但并不是战略决定性的,反而中俄之间开始了更加紧密的合作,这种合作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苏联通过无偿援助中国抗日和出兵东北,两国在二战中彻底将日本打趴下,中俄联合抗日阶段至此结束,以日本的彻底失败告终。
中日蜜月期出现是因为要对抗苏联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苏关系破裂,远东地区中国的最大威胁成为了苏联,而此时的日本恰好也位于美苏争霸东方战场的第一线,时刻遭受远东苏军威胁,此时,中日两国两个弱势方就有了联合抗俄的基础。从1949年至1972年这段时期,中国的主要敌人是美国,次要敌人是苏联,作为美国在远东控制的殖民地国家,中国对日本的态度总体上算是“统战”而不是对抗,即鼓励日本反抗美国统治,在非官方渠道积极交流合作,增进友谊,不主动和日本对抗。
从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开始到1996年,两国关系进入了蜜月时期,这段时间中国的主要敌人是苏联,次要敌人是美国,1973年双方就开始从建立友好城市进行外交回暖动作,改革开放时期,日本不断加大在中国投资和援助,两国元首不断互访,1995年5月2日,日本首相村山富市访华,首次参观了卢沟桥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并对侵略进行深刻反省和道歉,可以说是中日关系的最高潮,当然,这一切都随着苏联解体,中日成为地区战略对手而迅速改变。
2.中俄靠拢,日本焦虑
中俄携手是日本的噩梦
冷战结束后,中日俄三国关系先是进入了一段时间的休战期,这段时间,中国在谋求发展,日本陷入衰退,俄罗斯没有能力东进,所以三国关系相对比较平稳。但至2012年开始,随着中美矛盾加深,日本就进入了必须站队的时刻,而最终,日本选择了站在美国这边,这种态度也让中日关系的蜜月期彻底结束,自然而然地,中俄就站在了一起,历史又进入到了中俄联合抗日阶段。
很显然,历史上只要两国站在一起,日本就不可能赢得了,更何况现在中俄的实力都比日本强得多,这让日本政客怎么睡得着?日本首相突访基辅这件事,恰好发生在中俄元首莫斯科会面期间,其政治意味根本就不用猜测,就是日本确实急了,想在基辅找回场子,寻求能够对抗中俄联盟的力量。但是很显然,一个小小的乌克兰,哪有这么大的实力?因此,与其说这次行为是日本的战略回归,不如说是病急乱投医,已经乱了方寸。
小日本倒霉的日子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