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港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良港。该港是清末北洋海军的重要停泊基地,1880年开始修建,1890年11月竣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强占旅顺。英、法、俄“三国干涉还辽”后,俄国以“调停”有功自居,诱逼清政府于1897年12月与其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取得了租借旅大25年等一系列特权。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击败俄国,强占旅大(旅顺、大连)。

清末旅顺港
1945年8月,苏联根据在雅尔塔签订的《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出兵东北,击败日本关东军。8月22日,苏联红军进入旅大地区,结束了旅大人民被殖民奴役的历史。1945年至1949年,旅大地区成为苏军管制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特殊解放区。

苏联太平洋舰队水兵攻占旅顺口

苏联红军进驻旅大
此后,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旅大市虽然建立了人民政府,但是旅大地区防务一直由苏军管辖。

1945年至1955年,苏军驻旅大地区范围示意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1950年1月22日,在中苏两国政府领导人讨论到中长铁路和旅顺口问题时,斯大林说:“中苏条约应是一个新的条约,对雅尔塔协定问题可以不管它。旅顺口问题的解决办法,一个是限期归还,在对日和约缔结后撤兵;一个是现在撤兵,但过去的条约形式暂不变更”。毛泽东考虑,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海军尚在组建中,苏军在旅顺港再留驻一个时期比较有利,但又必须规定一个废除协定和苏联撤军的时限,否则即使现在就撤军,它随时可以再进驻。因此,毛泽东赞成斯大林提出的第一个方案。

1949年12月毛泽东抵达莫斯科车站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
“协定”规定:中苏两国共同使用旅顺口海军基地,一俟对日和约缔结后,但不迟于1952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海军根据地撤退。

1950年2月14日,周恩来总理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
根据中苏协定,为磋商和处理旅大地区防务的接交问题,成立了中苏联合军事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中苏双方各派一个代表团组成。苏方军事代表团的主席是当时驻大连的苏军司令官别洛博罗多夫上将。中方军事代表团的主席为海军司令员萧劲光,代表团成员有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贺晋年、中共旅大市委书记兼市长欧阳钦、旅大市委第一副书记韩光、大连海军学校副校长张学思等。1951年3月24日,在大连召开了中苏联合军事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制订了提交两国政府审议的关于交接旅顺问题的措施。
后来,由于朝鲜战争爆发,威胁远东和平和中国的安全,中苏两国政府于1952年协商同意,延长两国共同使用旅顺口海军根据地的期限。
朝鲜战争结束后,旅顺口海军基地归还问题又提到议事议程。1954年2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来到旅顺口军港,以慰问驻旅苏军为名,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战略视察。朱总司令走访和慰问了苏联驻旅顺口海军官兵,在苏军驻军最高将领什维佐夫上将陪同下,视察了黄金山、白玉山、电岩炮台、老虎威等重要战略要地。朱老总从旅顺口军港回到北京后,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研究,提出苏军驻守的旅顺口军港及旅大防务应立即全部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苏两国政府于1954年10月举行会谈,10月12日发表了《关于苏联军队自共同使用的中国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根据地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支配的联合公报》,议定苏联军队于1955年5月31日前从旅顺口撤走,并将旅顺口地区的设备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1955年1月1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奉命从朝鲜东海岸回国,兵团领率机关进驻旅大,即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番号,负责组织接收苏军第三十九集团军驻旅大地区的防务。

1955年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从丹东开赴旅大,接受驻旅大地区的苏军防务,受到苏联驻军热烈欢迎

为便于旅大地区防务的交接,2月5日,中央军委正式决定成立接收旅大防卫区委员会并公布委员会负责人名单: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司令员萧劲光任主任委员,副总参谋长兼东北军区代司令员邓华、总政治部副主任甘泗淇、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第三兵团副司令员曾绍山、中共大连市委书记郭述申任副主任委员,炮兵副司令员邱创成、装甲兵副政治委员向仲华、海军参谋长周希汉、东北军区空军参谋长何振亚、空军第三军军长刘丰、总参装备计划部部长安东等14人为委员。
苏方移交防务联合委员会主要成员为苏军第三十九集团军司令什维佐夫上将,第三十九集团军参谋长杜兰太耶夫少将、炮兵司令沃伊沃金中将、政治部主任格列柯夫少将、工兵主任乌托金上校、后勤主任别泥奥士科上校,海军基地司令库德良夫采夫少将,第五十五歼击航空兵军军长科罗特科夫中将,坦克机械化师长沙洛夫少将,东北军区总顾问马蒙洛夫中将等。
我方设与苏军相适应的陆军、海军、空军三个接收委员会:陆军接收委员会主任曾绍山,副主任邱创成、安东;海军接收委员会主任周希汉,副主任段德彰、罗华生、彭林、邵震、宋景华任副主任委员;空军接收委员会主任何振亚,副主任刘丰。由于海军旅顺基地的交接是整个防务交接的重点,因此特别加强了海军分会的力量,由海军参谋长周希汉任主任委员,具体负责苏联海军装备的接收和中国海军基地的组建工作。

中苏海军旅顺口基地交接仪式,前排中立者为周希汉
2月16日,中苏交接委员会举行会谈,通过《苏军自辽东半岛撤离与中国军队进驻的计划》、《防务移交与中苏军队同驻期间保持备战实施的计划》和《技术装备交接计划》。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和苏联红军三十九集团军拟定了《中苏两国军队共同作战方案》。规定:4月16日零时前,中苏军队统由苏军指挥;4月16日零时后至苏军撤离止,该地区防务由中国军队负责,中苏军队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指挥。

中苏人员商讨交接事宜
在正式接收前,2月22日,以彭德怀为团长,宋庆龄、贺龙、郭沫若、聂荣臻为副团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慰问旅顺口地区苏军代表团抵大连,与苏联驻中国大使尤金、驻大连总领事别良诺夫等,一同参加中苏友谊塔奠基典礼。为感谢苏军解放旅大,旅大人民先后修建了中苏友谊塔、苏军胜利塔、大连苏军烈士纪念塔和旅顺苏军烈士塔。

彭德怀、宋庆龄、贺龙等参观旅顺口军港

为表示对驻旅顺苏军的感谢,1955年2月,中国再次向驻旅顺苏军颁发“中苏友谊纪念章”。

中苏友谊纪念章

彭德怀向什维佐夫上将颁发中苏友谊纪念章
2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和东北军区(3月22日改称沈阳军区)部队开始接收驻旅顺、大连地区苏联军队的武器装备器材和防御设施。

中苏两军进行防务交接
4月15日13时,中苏双方举行交接签字仪式。代表中方签字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曾绍山,海军旅顺口基地司令员罗华生,空军第三军军长刘丰;代表苏方签字的是苏军第三十九集团军司令什维佐夫上将,海军基地司令库德良夫采夫少将,空军第五十五军参谋长切德利克少将。
5月14日,国防部正式授予旅顺基地的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旅顺基地”,罗华生为司令员,彭林为政治委员。

参加交接的中苏海军官兵
交接工作至5月16日全部结束。从苏联接收的装备分为有偿、无偿两部分。有偿部分主要有:各种火炮1198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57辆,各型飞机328架,水鱼雷机78架,各种舰艇58艘,各种炮弹235万发,炸弹2624枚,各种车辆1684辆,雷达35部。无偿部分主要有:布雷舰1艘,护卫舰2艘,护卫艇2艘,以及码头、阵地、工厂、营房等设施及器材。接收的这批武器装备和军事设施,对组建海军旅顺基地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移交之前,苏军还帮助解放军培训了15000多名技术员、军械工、坦克兵、通讯兵、防空兵、防化兵、后勤等相关人员。
5月24日,中苏联合交接委员会在旅顺苏军司令部举行会议,签署了最后议定书。确定驻旅顺口地区的苏联军队将在5月31日之前全部撤离。参加这次会议的中苏双方代表包括邓华、甘泗淇、刘亚楼、曾绍山和什维佐夫、杜兰太耶夫、库德良夫采夫等。

沈阳军区司令员邓华在议定书上签字,右一刘亚楼,右二甘泗淇,左一什维佐夫上将
5月25日,中苏发表《关于苏联军队自共同使用的中国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无偿地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联合公报》,指出:苏联政府已将它的军队自共同使用的中国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已将该地区的设备无偿地移交中国政府,中国政府已完全接管旅顺口海军根据地和该地区的设备。

欢送苏军回国仪式
此前的5月8日上午,旅大市各界群众11万多人,齐聚斯大林广场,隆重举行欢送苏军回国大会。中共旅大市委书记郭述申、市长宋黎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旅顺口地区部队代表向苏军赠送两面锦旗。苏军指挥部代表回赠旅大市各界人民一面锦旗,并向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旅顺口地区部队赠送一座精致的大炮模型。

1955年5月8日旅大市人民欢送苏军驻防部队
每当苏军撤出一批,都会受到接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和当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欢送。

欢送驻旅顺口地区苏军回国!

旅顺人民欢送苏军回国
5月26日,驻旅顺口地区苏军指挥部的高级将领和指挥部全体人员,从旅顺启程回国。旅大各界代表2万多人在大连火车站前广场举行热烈的欢送大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列队欢送苏军撤离旅顺

火车要开车了,苏联水兵为送行的中国学生临别赠言
至5月27日,苏联驻旅顺口地区陆、海、空三军部队及指挥机构约12万人全部撤离。从此,旅大地区结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由外国人统治和管辖的历史,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一九五五年五月二十九日《人民日报》

今日旅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