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与慈悲,都是在互助中成就彼此

璞因挲果 2025-04-18 09:53:43

现在很多人往往觉得儒家动辄仰圣人,效贤者对于我们普通人说似乎遥远的有些不切实际。事实上,这是由于不了儒家而导致的误解。

其实,儒者虽有救国济天下之心,但在个人修养上却往往着眼于身边日常。毕竟于儒者来说,欲修得,治国平天下之能德,亦需从积脚下硅步起。因此若有心翻看《论语》,其实孔老夫子的语录大多平实且实在。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那么怎么做才能算得上“仁”呢?

在《论语·雍也》孔老夫子和子贡有这么一段对话就相当的平易且深刻。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问“仁”,孔子的回答是:当自己想成功时,能想着也帮助别人成功,自己想要获得成就时,能想着先成就他人,这就是“仁”。简单的说,就是助己先帮人。

至于子贡所说的惠及百姓,安定天下那是圣人功业了,我们普通人只需踏踏实实地做好力所能及的日常事,那便是仁了。

这么看来,儒家的“仁”竟然与佛家的“渡己渡人”“自觉觉他”的大成宗旨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易·系辞》中所言“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佛教的慈悲可作“慈”与“悲”来理解。所谓“慈”便是自爱爱人之心,而“悲”则是爱人如爱己的恻隐之心。但世人往往容易将佛教的慈悲误读为“救世主”心态,而生出施与受、贵与贱的傲慢心态。其实佛教的慈悲更类似于《庄子》所谓的“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素书》中亦有云:“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可见,天下智慧本就有互通之处,由此亦可见:成人为己,成己达人,成就他人最终受益的其实是自己。这是古老的智慧中所洞悉客观规律之一。

正如当下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弱者互踩,寸步难行;强者互帮,渡人渡己。”

毕竟“谋大事者,首重格局”。若人人都能为成就别人亦成就自己而一同创造更多良好的环境,那么大家便能携手一同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和目标前进。而这,便是成全别人亦是成全自己局面。毕竟,当我们在成全别人的时候,我们同时也让别人所成就着。

贾谊《新书》有言: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仁”与“慈悲”,皆是在互助中彼此成就。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