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月,波斯湾海面漂浮着一条长达56公里的黑色油带,科威特700多口油井喷涌的烈焰将白昼染成黑夜。这是萨达姆用500万桶石油与700口油井构筑的“死亡防线”,也是现代战争史上最惊世骇俗的战术豪赌。
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20万大军仅用14小时就攻占科威特全境。这场闪电战的导火索,竟是萨达姆与科威特算不清的“石油账”。两伊战争让伊拉克欠下140亿美元外债,其中科威特是最大债主。
萨达姆要求科威特减产抬价以偿还债务,不料对方反将日产量从150万桶提升至190万桶,让国际油价暴跌至11美元/桶,彻底堵死伊拉克的财路。
更让萨达姆眼红的是,科威特地下油田竟呈U型延伸至伊拉克境内,每年“偷采”价值24亿美元的石油。吞并科威特既能赖账又能独占油田,还能获得宝贵出海口——这笔账在萨达姆心中早就算得清清楚楚。
这显然动了美国在中东的石油利益,随之海湾战争爆发。当美军带着9艘航母、2400架战机压境时,萨达姆祭出震惊世界的“石油战术”。将500万桶(约68万吨)原油倾入波斯湾,形成56公里长的油污带。一旦美军舰艇靠近,只需一发燃烧弹就能让整片海域化作火海。
接着萨达姆下令点燃科威特油井,每天烧毁600万桶原油(当时全球日消耗量的10%)。遮天蔽日的浓烟让美军战机失去轰炸视野,卫星侦察系统一度瘫痪。
要知道,沙特80%饮用水依赖波斯湾海水淡化厂。油污导致的水源污染,迫使美军紧急调运淡水补给,削弱了前线部队的战斗力。
然而,萨达姆的算盘在美军高科技面前沦为笑谈。F-117隐形战机穿透浓烟,用激光制导炸弹精准摧毁伊军雷达;A-10攻击机像“开罐头”般撕开坦克装甲;GPS导航的“战斧”导弹误差不超过10米。
短短42天空袭,伊军26个指挥中心、75%通讯设施化为废墟,地面部队尚未接敌就已溃败。
石油战术反而成了双刃剑,油井大火燃烧8个月,每天烧掉1.5亿美元财富,相当于伊拉克全年GDP的1/3。
油污导致50万只海鸟死亡,波斯湾渔场十年绝收,生态损失超800亿美元。浓烟飘至喜马拉雅山南麓,珠峰积雪出现黑色油污带,全球气候监测数据异常波动。
尽管结局惨烈,萨达姆的决策并非完全失去理性。通过制造环境危机引发国际调停,为外交斡旋争取空间。迫使联军投入10万人、2000台设备灭火清污,间接分摊作战资源。同时,萨达姆也向世界展示“不惜同归于尽”的姿态,动摇多国部队的决心。
这场“石油焦土战”虽未能逆转战局,却成为现代战争中非对称对抗的经典案例。当2023年美军研发“海上油污清除机器人”时,五角大楼文件仍将萨达姆的战术列为“极端环境作战”研究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