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浪潮汹涌澎湃、应用场景愈发多元的当下,众多家长惊觉:不少中小学的孩子已然借助AI完成作业。无论是语文作文、数学方程,还是英语听力,AI都成了孩子们的“得力助手”。
这般景象,让众多家长忧心忡忡。有人顾虑这会损害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人思索“适度运用”的界限何在,更有人忧心:长此以往,孩子还需学习吗?未来是否会脑机互联,只需按学期“刷机”更新知识就行?
(一)
不可否认,对于相对模式化的中小学作业,AI可谓游刃有余。然而,无论AI写出多么精彩的作文,交出多么高分的答卷,实则意义有限。毕竟布置这些作业的初衷,并非单纯追求结果,而是促使孩子掌握与吸收知识。孩子自己动手完成作业,从正确率来看,或许比不上AI,但即便完成得再差、得分再低,也是对个体思考的磨砺。
2023年斯坦福大学的一项跟踪实验表明,过度依靠AI解题的大学生,在脱离AI环境后,数学推理能力降低41%,构建逻辑链条的效率降低34%。由此可见,将思考“外包”的风险真实存在。斯坦福的大学生尚且如此,处于知识奠基阶段的中小学生更是这样。
那么,怎样把AI的使用控制在可接受范围,防范可能产生的依赖心理,避免其侵蚀孩子思维成长的空间呢?
(二)
对AI依赖保持警惕,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即AI作为辅助工具,终究无法取代人类大脑。
牛津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尽管AI在数据处理与整合输出方面极为强大,但在真正理解世界、创新以及应对未知情况时,仍难以与人类思维的深度相媲美。报告认为,AI与人类的本质区别,在于一种不仅能描述现实,还能生成未来可能性的前瞻性思维方式,这也是人类认知的核心所在。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依靠数据总结,更像是认知的引擎,推动我们思考“为什么”以及“如果……会怎样”的问题。
相较之下,AI的局限性一目了然:其一,AI只能回顾过去。AI系统通过训练数据模拟已有模式,这就意味着它无法创造超越历史的新知识,而人类以史为鉴,是为了展望未来。其二,AI缺乏因果推理能力。AI能够发现某种疾病与特定基因的关联,但唯有人类科学家才能深入探究疾病的发生机理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其三,AI缺乏主动性。AI无法自主提出假设,或主动设计实验验证假设,这也就决定了它无力突破知识的边界。
过度依赖AI,往严重了说,就是在旧知识的圈子里打转。未来并非属于AI,而是属于那些积极思考、善于运用逻辑的人。
(三)
当然,不依赖并不意味着不使用。新工具是否会致使人类某项能力弱化?人类该如何与新工具和谐共处?历史早已给出明确答案。
导航工具的广泛使用,致使人类空间记忆力整体下滑。但与此同时,人类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超能力”——在任何陌生地域,都能迅速找到前往目的地的最佳路线,甚至提前预知交通状况。与祖先相比,当代人认路辨向的能力确实有所退化,但想必也没人会觉得,我们应回到观星辨位的时代。
电动滑板车刚出现时,也曾引发人们对人类因走路减少,而变得像“特大号保龄球瓶”的担忧。然而这些年,我们不仅没有忘记走路,反而有更多人舍弃“效率”,选择骑自行车上班、步行,或是在跑步机和健身单车上锻炼。
就连印刷术诞生时,也曾引发诸如“手写能力会退化”“知识生产变得廉价”“精神世界将受污染”等担忧。但显然,这些担忧无法掩盖印刷术的积极影响——它让知识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普及,推动人类文明取得显著进步。
历史证明,人类确实具有“偷懒”的天性,新技术的确可能导致某些能力退化,对心态造成一定冲击,但人类总能找到与之相处的方式。
(四)
“AI如同人类智慧的镜子,但其镜中倒影永远无法脱离镜框。”我们理应相信,创造了AI且适应能力极强的人类,不太可能被AI逼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我们固然要积极接纳AI,发挥其对生活与工作的积极作用,同时更要对其带来的诱惑与挑战保持高度警惕,尤其不能让其影响人类锻炼大脑的宝贵契机。
面对AI这样具有颠覆性、革命性的工具,规范与伦理准则应紧跟时代步伐,不能因其“先进”就盲目追捧、一拥而上。同时,要更加珍视人类的成长与创造力。比如在校园中,老师对于AI生成的精美作业,以及虽显稚嫩笨拙、却凝聚着孩子点滴思考的作业,不仅要有基本的分辨能力,更要把握好手中的评价导向,多鼓励孩子勤于思考,激发独具创意的想法。绝不能让高度依赖AI的作业获得高分与表扬,以免产生难以挽回的“破窗效应”。
(五)
“当AI以代码解析世界,人类以灵魂诠释存在的意义。”技术的更新换代从未停歇,但人性中的温情、创造力与哲思,始终是AI无法复制的文明火种。
梵高的《星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皆源于“无中生有”的灵感迸发。充满共情的倾听、真诚的拥抱,也远比AI的安慰更能抚慰人心。
AI越是普及,我们越应珍视人类独有的“不可替代性”。这种珍视,本身就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