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钱,这可不行!”杨树达的妻子盯着药瓶里那一叠厚厚的钞票,惊讶得说不出话来,立刻转向丈夫。杨树达向来品行端正,得知学生毛泽东送来500元,原本笑容满面的他,脸色瞬间变得严肃。
润之,君子取财,需讲究方法。如今,你已不再是一师的学生会主席,而是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你从何处筹集如此巨额资金?
【“你以后还有机会,这次就让我一回。”】
1955年6月,毛泽东邀请他的同学周世钊一同前往拜访他们的老师杨树达。杨树达曾在湖南任教,是毛泽东学习文字学时的导师。1915年,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并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这一行为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强烈反对。
得知这一消息,杨树达内心激愤难平,立即挥笔撰写了一篇痛斥日本侵华罪行的文章。毛泽东阅读后深有感触,从此多次向杨树达请教关于日本的各类问题。
那年夏天,毛主席正忙着抨击袁世凯的舆论攻势,结果因为天气太热,不小心中暑了。幸好有杨树达在身边照料,他不仅亲自给毛主席喂药,还用酒精帮他擦身降温,两人关系亲密得像一家人。毛主席稍微恢复后,马上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杨树达对毛泽东这个"一文不名却胸怀天下"的学生愈发器重,在他身上,杨树达看到了国家的未来。谁曾想,这个学生后来成为新中国的领导人,竟然能轻易调拨如此巨额资金。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位老教授在毛主席面前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原本轻松愉快的氛围瞬间凝固。站在旁边的周世钊了解老师的性格,立即上前打圆场。
杨先生,您不必担心,润之的为人处世和您当年教导我们时毫无二致,依然保持着"两袖清风,心系苍生"的本色。目前,他的所有薪资和支出都由党组织统一管理,个人身上依旧不携带任何钱财。
毛主席听了周世钊的话,立刻认真地向他说明,这些钱都是自己写文章赚来的稿费,今天买药的钱就是从这笔收入中支出的。他接着说:“我的这些讲话和文章都是您教出来的,这些钱里也有您教导我们所付出的努力,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这些钱也应该是您的。”
周世钊和毛主席向杨树达详细说明后,他原本紧绷的情绪慢慢缓解。特别是听到“按劳分配”这一原则时,杨树达显得格外兴奋,忍不住开怀大笑:“太好了,太好了,润之,你能做到这一点,真是国家的福气。”
杨树达因为过于兴奋,话讲得太多,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在场的人都愣住了,不知所措。毛泽东见状,立刻走上前去,用手轻轻托住杨树达,同时在他胸口轻轻拍打,帮助他平复呼吸。接着,毛泽东迅速拿起痰盂,弯下身子,接住了杨树达咳出的痰液和唾液。
看到这一幕,杨树达赶紧抓住毛主席的手,一边咳嗽一边示意他放下痰盂。但毛主席毫不在意,仍然稳稳地端着。其他人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弄得有些慌乱,纷纷站了起来。周世钊上前想要接过痰盂,却被毛主席用手肘轻轻一挡,示意不用帮忙。
“这次让我先来,你下次还有机会。”
杨树达剧烈咳嗽后,吐出了几口带血的浓痰。当他发现毛主席正拿着痰盂站在一旁时,感到十分尴尬,连忙请求主席放下痰盂。然而,毛主席却回应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为老师端痰盂是学生的职责。”说完,他便端着痰盂径直向门外走去。
毛主席准备去清理痰盂时,周围的人立刻上前想帮忙,但被他直接拒绝了。他特意提高了声音强调,平时连自己倒痰盂都不允许,说是涉及原则问题。今天他亲自为老师倒痰盂,这同样是遵循传统规矩的原则问题。
说完,他带着一副胜券在握的神情,走到水龙头旁,蹲下身子,专注地清洗痰盂。这一幕让在场的工作人员深受触动,纷纷流下热泪。杨树达躺在躺椅上,指着毛主席的背影,自豪地说道:
润之依然保持着昔日的风采,言辞流畅,激情四溢,浑身散发着无法抑制的活力与锐气。
毛主席清理完痰盂后,继续与老师交谈片刻。工作人员提醒他晚上还有会议,他这才不得不离开。临走时,杨树达握住毛主席的手,再次强调:治国要以百姓为重,以人才为要,赢得民心才能稳定国家,汇聚人才才能振兴天下。
毛主席感受到老师的深情厚意,心中充满感激。他细心为老师披好毯子,紧握老师瘦弱的手,诚恳地说道:“您的教导,我将铭记于心。下次来长沙,我一定再来拜访您,并邀请您看我游泳。”
【“还记得当年驱逐张敬尧么?”】
1952年9月,得知杨树达健康状况改善后,毛泽东邀请他赴京参加学术会议。适逢中秋佳节,毛泽东在丰泽园设宴款待恩师,并邀徐特立、章士钊等陪同。席间寒暄过后,毛泽东重提当年驱逐张敬尧的往事。
1918年,皖系军阀张敬尧带兵占领湖南,打着“都督”的旗号在湖南横行霸道,肆意掠夺,干尽坏事。当地百姓苦不堪言,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张毒”。
毛主席当时发起了“驱张运动”,他安排人员前往上海,寻求外部支持,同步在长沙发动了2000多名教师和学生进行罢课。随后,他进一步组织各行业代表前往北京,对张敬尧提出正式指控。
1919年底,在毛泽东的牵头下,湖南各界选派了三支队伍赴京请愿。第一支是毛泽东带头的湖南公民代表团,第二支由罗教铎和杨树达率领的湖南教职员代表团,第三支则是柳敏和李思安带领的湖南学联代表团。这三支队伍分别代表了湖南的普通民众、教育界和学生群体,共同前往北京表达诉求。
罗教铎和杨树达曾担任毛泽东的导师,而柳敏和李思安则是"新民学会"的骨干成员。基于这些密切的人际关系,毛泽东顺理成章地承担起了三个代表团之间的协调工作,成为他们沟通的核心纽带。
有人曾劝杨树达别去北京,但他态度坚决,毫不犹豫地表示:“这事没得商量,必须得去,我已经决定了!”此刻,他下定决心要和自己最看重的学生并肩作战,共同面对挑战。
湖南“驱张”代表团抵达北京后,立即行动起来,积极与各界正义力量沟通,甚至争取到了政府内部一些官员的支持,迅速营造了强大的舆论声势。12月28日,毛主席等人在湖南会馆前组织了一场旅京各界公民大会,现场聚集了上千人。与会者强烈要求在场的议员为“驱张”行动提供担保,议员们迫于压力,最终表态支持。
我们承诺全权负责驱逐张敬尧的任务,如果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全体成员将引咎辞职,向湖南民众谢罪。
1920年1月28日,一批抗议者与北京学生聚集在新华门前,这里是军阀政府的行政中心。毛泽东、罗教铎、杨树达等六名领头人带头闯入,大声呼喊,坚持要见总理靳云鹏。他们与持枪守卫僵持不下,这场对峙持续了超过三小时。
回忆起这段经历,毛主席提到,他当时还担心杨树达的身体扛不住。杨树达则表示,那时候他一点也没觉得冷,脚也没麻,反而是心里的火气越来越大。
当请愿人群坚持不肯离开时,一位自称总理秘书的男子出现,带领毛泽东、杨树达、罗教铎等六位代表进入。杨树达一进门就用力拍打桌子,严厉质问秘书长:湖南来了这么多学生,为何不见?湖南局势如此紧张,为何不处理?
多位与会者纷纷指出张敬尧在湖南的种种劣迹,强调必须与靳云鹏当面交涉。面对众人的激烈指责,秘书长无言以对,只得安排秘书通过电话联系靳云鹏,但未能成功取得联系。
毛泽东与杨树达等六人先行撤离,将情况通报给请愿群众。得知消息后,众人情绪激动,迅速组织游行队伍,直奔靳云鹏的私人住所。靳云鹏担心住所受损,立即派遣副官于化龙出面接待。
六名代表直接向靳云鹏提交了《上靳氏书》,靳云鹏当时表示会在一周内给出回应。然而,这不过是他的拖延策略。一周后,代表们不仅没能见到他,反而发现他的住所周围被军警封锁,禁止任何人靠近。
毛主席和代表团早已预料到这种局面。为了增强影响力,赢得舆论支持和社会同情,进而向军阀政府施加压力,毛主席决定成立平民通信社,并亲自出任社长。通信社的办公地点设在北长街的福佑寺,毛主席将正殿作为办公室,甚至把供奉神明的香案改成了办公桌。
有一天,杨树达得知张敬尧为了洗白自己,拉拢了一批反动官员和地主,组成了一个支持他的团伙,专门对付驱张代表团。他赶紧去找毛主席汇报,没想到一进门就看到毛主席正坐在大殿的香案上,专心致志地写驱张的宣传稿。杨树达一看这情景,忍不住笑出了声。
我来给福佑菩萨上香了!
毛主席正专注时,突然听到一阵笑声,抬头一看,原来是他的老师杨树达。杨树达笑着解释说,这里是福佑菩萨显灵的地方,他怎么可能找不到?毛主席这才明白,原来是老师来了。
仅仅数月之后,湘军以武力相逼,迫使张敬尧不得不离开湖南。
在这次驱张运动中,毛主席观察到杨树达展现出强烈的正义感和坚定的行动力。同时,毛主席的领袖气质和文人的豪迈也给杨树达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合作不仅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还建立了一种战友般的深厚情谊。
【“只要润之打个招呼,我就重返新华门”】
在回顾过去驱赶张敬尧的经历后,毛主席深情地表示,党内未来可能还会有像赵敬尧、王敬尧这样的人出现,到那时,还需要邀请杨树达先生到新华门,共同对抗这些各式各样的张敬尧。杨树达听后,情绪激动地回应道。
毛泽东只需说一声,我就能回到新华门工作,希望他别介意我的年纪。
杨树达和毛主席之间的这段对话,逗得在场的人都乐不可支。在场的人都清楚,以杨树达先生的性格,只要毛主席提出请求,他肯定会毫不犹豫地答应。
1935年,杨树达得知毛泽东率领的红军成功突破蒋介石数十万大军的封锁,穿越险峻的雪山草地,旨在北上抗击日本侵略者。这一消息令他振奋不已,他在当天的日记中赋诗一首,表达了自己追随毛泽东、共同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后,面对日寇的侵略,杨树达毅然决定离开清华大学。他带着全家返回湖南,在湖南大学出任教授兼文法学院院长,拒绝在日本占领区继续任教。次年,徐特立赴长沙开展抗日宣传工作期间,专程拜访了杨树达,并向他传达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问候与崇高敬意。
1945年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全国上下陷入一片欢腾,杨树达也不例外,激动得彻夜未眠。作为一位历史学者,他在欣喜之余,内心却隐隐感到一丝忧虑。
多年来,他亲眼见证了蒋介石的行事风格。如今抗战结束,他担心蒋介石是否会像过去那样,对曾并肩作战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下狠手。得知毛主席决定亲赴重庆谈判的消息,他不由得为这位学生深感忧虑,生怕毛主席会落入蒋介石的圈套。
在翻阅报纸时,他偶然看到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这篇作品让他对这位学生的非凡才能和远见卓识深感钦佩。通过这首诗,他更加确信毛主席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领导者,更是一位有着深邃思想和卓越文采的伟人。这首诗的磅礴气势和深刻内涵,让他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进一步加深了他对这位历史伟人的认识和尊重。
正如杨树达所预见的,蒋介石在签署和平协议后不久,便在美国的幕后支持下发动了内战。杨树达在离开八年后重返长沙,目睹了无数因战乱而受苦的民众。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蒋斗争,就像当年他坚决驱逐张敬尧一样,再次站在了斗争的前线。
1949年,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逐渐瓦解,共产党发起的群众运动声势日益壮大。杨树达作为代表之一,前往长沙与国民党驻军司令陈明仁会面。他通过理性分析和情感感召,激发了陈明仁的爱国情怀和为民之心,最终促使陈明仁与程潜共同起义,实现了湖南的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初期,杨树达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号召,毅然送子从军。尽管年事已高且身体状况不佳,他仍笔耕不辍,陆续完成了18部学术著作。同时,他还担任了湖南文史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以及湖南省首届人大代表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杨树达多次致信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主席亲自回信三次,并在长沙与其进行了两次会面。
杨树达偶然翻阅杂志时,看到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杨荣国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发现其中存在不少问题。杨树达向来对学术严谨,对自己和他人都有高标准,于是向湖南大学提出建议,要求撤销杨荣国的院长职位。
杨树达向湖南大学提出建议未被采纳,随后他直接致信毛主席反映情况。事后,有位教授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杨荣国的情况应当以教育引导为主,而且杨荣国已经意识到自身错误,因此要求撤销其职务的处理方式并不恰当。
杨树达在他人点拨下,意识到自己的提议有些过火,于是又给毛主席写了封信,诚恳地承认了错误。毛主席回信时,对他的坦诚表示了赞赏。
1954年11月,毛泽东等领导人前往长沙进行视察,特意安排人员接杨树达前来会面。两人上次见面已是34年前。毛泽东见到杨树达后,立即握住他的手说:
还记得我吗?收到了你的两封信,已经回复了一封。
杨树达兴奋地表示,信件已如期收到。两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并共度晚餐时光。此后,杨树达又给毛主席写信,并附上自己新出的几本书。毛主席对此感到非常欣慰,特意回信向老师表达谢意。
1955年中秋,杨树达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一个节日,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与毛主席相见。到了第二年二月,杨树达在长沙去世。消息传到北京,毛主席深感痛心,亲自发去电报表示哀悼。
在毛泽东主席的亲自过问下,湖南省各领域人士为杨树达先生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告别仪式,将其遗体安葬于岳麓山。通过这一安排,杨树达先生的高尚品格和精神将永久地融入这座雄伟的山脉之中,永远被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