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通过收缴日伪军和反动势力的武器装备,组建了一支人民警察部队。在日本投降后,这支队伍迅速接管了权力真空,有效维护了社会秩序,保护了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过,当时仍有不少日伪时期的武器散落民间,落入了土匪和被国民党收编的汉奸手中。这些曾经犯下血债的败类,出于对人民政权的敌视,或受国民党指使,利用手中的武器在大连地区制造了一系列破坏活动。接下来要讲述的,正是一个警民联手击毙敌特分子的真实事件。
有人钻进了山洞!他们进去了!
“拦住他,别让他溜了!”
在世界馆附近发现了一个未封闭的入口,得赶紧去处理。那时候的群众确实有高度自觉性,警察还没到场,大家就已经考虑得这么周到了。
葛福兴挤过人群,双手推开挡路的人,直奔下水道入口。他毫不犹豫,一跃而下。刚落地,洞里就传来一声枪响:“砰——”
枪响瞬间,葛福兴迅速躲到一旁岩石后,虽然没看清子弹击中何处,但他意识到洞口聚集的人群可能被流弹波及。他立刻朝人群大喊:“快散开!”
话音刚落,山洞里又传出两声枪响,子弹直接击中了葛福兴藏身的石块,火星四溅,碎石乱飞。对方躲在暗处,葛福兴完全暴露在明处,形势对他极为不利。为了反击,他迅速举起驳壳枪,把射击模式调成连发,朝着洞内漆黑的方向一口气打出了六七发子弹。紧接着,他一个翻身,敏捷地跳到了另一个隐蔽的角落,暂时避开了敌人的火力。
洞内再次响起两声枪响,子弹还是冲着葛福兴之前躲藏的那块石头飞去。子弹击中石头后被弹开,接着又撞上下水道的墙壁,瞬间火花四溅。
“同志,快出来,里面不安全!”外面的人焦急地朝葛福兴喊道,生怕他遇到危险。
葛福兴对此保持沉默,未作出任何回应。
“朋友,赶紧离开那里,情况很紧急!”
葛福兴沉默不语,沿着潮湿的下水道内壁缓缓移动。他每前进一段距离就停下,忍受着洞内刺鼻的霉味,仔细倾听周围的动静,确认安全后再继续向前推进。
葛福兴往前走了大约50米,洞里突然又传来两声枪响,“砰~砰”。子弹打在他对面的洞壁上,火星四溅。他凭枪声的响度,估计自己和匪徒之间还有40到50米的距离。葛福兴决定继续向前靠近。
大约抽完一支烟的时间后,葛福兴在一个转角处停下脚步。此刻,下水道里只有“滴答、滴答”的水滴声,四周一片寂静。对方究竟藏在哪儿?葛福兴心里盘算着,决定设个圈套,把对方从躲藏的地方引出来。
“副排长,递我冲锋枪,瞄准那个黑影,给他来一梭子!”
他当时没注意到手枪处于全自动模式,结果一下子打出了一连串子弹。在这种状态下,精准度根本没法保证,果然什么都没打中。驳壳枪的后坐力本来就大,连发时如果不把枪托抵在肩膀上,准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葛福兴感到一阵烦躁,迅速更换了弹匣,并将射击模式调整为单发。过了一会儿,他隐约听到前方传来“堵住了,堵住了”的喊声,这意味着下水道的另一个出口也被封锁了。歹徒这次无路可逃,他原本紧张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一些。
葛福兴重新调整好枪支,起身继续前进。刚走没多远,脚下一滑,重重摔了一跤,右臂撞到水管,瞬间麻木得失去了知觉。他强忍着疼痛站起来,朝洞口的光亮处望去,突然发现前方大约30步远的洞壁旁站着一个男人,一动不动。
机会稍纵即逝,葛福兴迅速用刚刚恢复些许力气的右手举起枪,对准目标连开两枪,对方随即倒地。
葛福兴并非初出茅庐的新手,而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党员,行事向来谨慎。面对突发情况,他没有贸然行动。他迅速脱下上衣,用枪尖挑起衣服在光亮处晃动试探。果不其然,两声枪响随即传来,原本倒地的男子突然跃起,试图向葛福兴这边逃窜(另一侧已被封锁)。葛福兴果断甩掉上衣,对准冲过来的男子连开四枪。匪徒瞬间僵直,仿佛被定住一般,右手的手枪掉入下水道的泥泞中,整个人重重地摔在水管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葛福兴确信自己连开四枪,枪枪命中,对方已无生还可能。他上前查看,发现歹徒是一名30多岁的男子,已经断气。旁边的泥地上丢着一把“花口撸子”(勃朗宁M1910型手枪),这场在下水道里爆发的枪战终于画上了句号。
枪支使用小知识:了解一些基本的枪械操作和安全常识非常重要。首先,确保你熟悉手中的武器,知道如何正确握持和瞄准。其次,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使用时,确保枪支处于安全状态,比如上保险或卸下弹匣。此外,定期检查和维护你的枪支,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最后,了解并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合法、安全地使用枪械。
民警葛福兴使用的武器虽然未具体说明是哪款“驳壳枪”,但根据其具备快慢机和连发功能的特点,可以推测是毛瑟公司在1931年5月推出的毛瑟速射型(Schnellfeuer)手枪。这款枪在毛瑟公司的官方名称为“毛瑟速射型”,非正式场合则被称为M1931型自动手枪。在中国,人们通常称它为“大肚匣子”或“20响驳壳枪”。
这款手枪源自著名的毛瑟M1896型自动手枪,最大的改进在于加装了快慢机,使其具备单发和全自动连发两种模式。它配备了20发长弹匣,可当作简易冲锋枪使用。不过,连发时由于后坐力过强,难以稳定操控,因此需要搭配木制枪匣作为枪托,以确保射击时的稳定性。
葛福兴使用的“毛瑟自来得”手枪在与勃朗宁M1910型“花口撸子”的交火中互相对射。这款勃朗宁手枪同样大有来头,出自美国著名枪械设计师约翰·摩西·勃朗宁之手,是FN公司早期推出的经典产品之一。作为勃朗宁的代表作,这款手枪在设计上展现了其独特的风格,成为轻武器领域的标志性作品。
这款手枪采用了简洁的后坐力反冲机制,设计紧凑,后坐力低,方便藏于口袋中。枪口部分设计有防滑的滚花纹理,因此在中国用户中获得了“花口撸子”的昵称。由于其轻巧的体积和适中的重量,火力介于军用和民用之间,弹容量也恰到好处,非常适合非战斗人员作为自卫武器。因此,这款手枪在中国市场上非常受欢迎,销量仅次于“毛瑟自来得”手枪。
这款手枪配备7发弹匣,发射勃朗宁7.6517毫米弹药,有效射程达50米,子弹初速为每秒295米。从性能上看,它与毛瑟速射型自动手枪存在明显差异,前者主要用于自卫,后者则更适合战斗,两者定位截然不同。正因如此,在本案中,匪徒使用的“花口撸子”在面对葛福兴的“20响”时,完全处于下风。
“花口撸子”在外观上显得过于精致,缺乏震慑力,甚至被戏称为“女士专用手枪”。一些有实战经验的军人也认为它“中看不中用”。这种印象源于它的设计初衷:主要面向非一线战斗人员,作为自卫武器使用。作为自卫手枪,“花口撸子”表现优异,尤其受到社会名流、富商和上流女性的青睐,其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甚至超过了“毛瑟”手枪的拥趸。同时,警务人员和特工也看重它的小巧便携和可靠性,常将其作为执行任务时的最后一道安全保障。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军缴获了不少"花口撸子"手枪,这种武器在当时被广泛使用。许多战士口中的"勃朗宁手枪",实际上大多指的就是这种"花口撸子"。然而,由于弹药的特殊性,当7.6517毫米手枪弹供应中断后,这种手枪很快就不再作为二线部队和干部的随身武器使用。尽管如此,它却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收藏品,成为那个时代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