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4月,红军攻占秭归县城之际,贺龙率军部入城时,路边忽传哀嚎。他心生疑虑,疑有红军伤员,遂即下令派人前去探察。
一名红军排长李文清,右腿重伤,腹部被子弹打穿,肠子外露。在贺龙安排下,他被送往农家治疗休养,数月后基本恢复。
彼时,贺龙未曾料到,数年后,他会亲自下令处决李文清。
1936年某日,贺龙召集红二方面军团级以上干部会议,众人以为将布置战斗任务,皆显紧张。至会场,惊见红军团长李文清被捆绑于前。
贺龙见人齐聚,沉痛地问李文清:“你们团负责后卫,是否知晓前方部队遭围困?”
李文清沉声答道:“我已了解。”
贺龙质问:“你为何不前往救援?为何见死不救?”他的声音近乎怒吼。
李文清此刻选择了沉默,一种令人费解的缄默,没有言语,只有深沉的静默笼罩着他。
贺龙打破了沉寂,果断下令:“立即执行枪决,拉下去枪毙,不容迟疑。”
战士们执行贺龙命令时,未察觉贺龙转身瞬间眼中似含泪光。李文清之事,莫非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真相?
千钧一发时,刘伯承赶到,闻悉李文清将被枪决,他疾步奔跑,高呼:“停止行刑,刀下留人。”
李文清遭贺龙下令处决背后,确有不为人知的原因。
李文清,湖北松滋人,为报地主霸占妻子之仇加入红军。1931年秭归城战斗中,得贺龙相救,此后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至1936年已升任红军团长。
1936年,红二方面军入松潘草原,贺龙特令李文清率部断后,以掩护后续队伍,确保全军安全穿越草地。
李文清果断应允,尽管自身面临困难却未透露。为支援前军,他队伍仅携五日干粮,这显然不足。
战士们采野菜,食树皮充饥,但前方部队亦如此,李文清部补给匮乏。饥饿与战斗导致伤亡,全团人数迅速从千余人减至四百余人。
李文清身为团长,有责任确保团员生存,但环境恶劣,他无力扭转。每日,他都深受无法改变现状的痛苦煎熬。
当晚,李文清闻前方枪炮密集,判断敌军偷袭。理应即刻率兵增援,但见战士们瘦弱不堪,力衰难持枪,李文清迟疑,饥疲之师何以应战?
最终,李文清选择按兵不动,他深知自己已铸成大错,但目睹战士们疲惫不堪,他并未感到后悔。
一段时间后,枪声渐息,李文清泪水滑落,心中万语千言却难以言表。
李文清后来得知,遭敌偷袭的是刘伯承亲训的骑兵排,虽训练时间短,但在其教导下战斗力强,多次战斗扭转战局,故贺龙亦十分重视该骑兵排。
敌人对骑兵排恨之入骨,屡次企图将其歼灭。
李文清闻枪声,知是敌与骑兵排激战。敌一营之众,我军仅一排,且无援军,终致骑兵排全军覆没。
刘伯承闻骑兵排牺牲,深感悲痛,贺龙亦然。贺龙亦怒,因他命李文清断后并支援友军,不信李文清未闻前方枪炮,竟未行动。
因此,出现了开篇所述情景,贺龙愤怒至极,下令立即处决李文清。
李文清本可辩解,却选择了沉默。他深知,违抗军令的事实无法改变,被自己人枪毙对军人而言是屈辱,无论言语如何,终难洗刷。
李文清参加红军后,每战必先冲锋。他不愿平庸终老,遂向众人高呼:“吾愿战死沙场,而非如此苟活,绝不能这样结束!”
刘伯承恰逢营地,闻李文清将被处决,立即上前阻止了贺龙的行动。
刘伯承明了骑兵排覆灭非李文清全责,且众人已捐躯,再处死这位英勇的红军将领,无疑将对我军造成更大损失。
因此,刘伯承竭力劝说贺龙,最终成功挽救了李文清的性命。
李文清虽免死罪,但仍被贬为普通弹药包战士。然而,其才华不减,勇猛依旧,逐渐晋升。至1949年,李文清已成为军级干部。
1955年,李文清荣获少将军衔,标志着他的人生步入了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