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慧心引力佳
编辑/慧心引力佳
许多国家为如何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争论不休,甚至拆除争议人物雕像,然而中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却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广场。

人民英雄纪念碑高37.94米耗时9年建成的记忆丰碑,上面仅仅只用了155个字讲述了1840年以来的民族抗争史。
然而这155个字却始终没有出现我们解放的“中国共产党”这五个字,这些字到底有何深意呢?

1949年,新中国在一片欢腾中诞生了,百废待兴之际,如何凝聚民族精神,抚慰历史伤痕,成为摆在新生政权面前的重要课题。
就在开国大典的前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做出了一项意义深远的决定:为在漫长革命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修建一座永久的纪念碑。

这一决议,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预示着新中国将以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在纪念碑的选址问题上,经过了三天的激烈讨论,天安门广场,这个国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最终成为了众望所归的选择。它象征着历史的交汇点,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而关于纪念碑的意义和内涵,毛泽东主席富有远见的“三连问”——“纪念碑为谁而立?新中国为谁而建?历史由谁书写?”
最终为其定下了基调:这不仅仅是一座歌颂特定政党或群体的纪念碑,而是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部由人民书写的民族抗争史的凝练表达。

1949年9月30日,夕阳的余晖洒在天安门广场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全体代表,聚集于此,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庄严的奠基仪式。
毛泽东主席亲自铲下第一锹土,象征着新中国对历史的尊重,对未来的承诺,全国各地的人们也纷纷响应,28个省份提交了417份建议书,表达了他们对这座纪念碑的期盼和构想。

其中最强烈的声音便是“英雄不分阵营”,这体现了人民群众渴望团结、包容的愿望,也为纪念碑的设计理念奠定了基础。
纪念碑的设计工作随即展开,征集工作持续了两年之久,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设计单位和高校建筑系提交了140多件设计方案,最终选定的方案凝聚了集体智慧的结晶。

为了确保历史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设计组邀请了众多历史学家对浮雕内容进行了三轮严谨的考证,最终,从1840年的虎门销烟到1949年的渡江战役,八幅气势恢宏的浮雕,以“总体史观”的视角,将精英叙事和平民叙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描绘了中国人民百年来波澜壮阔的抗争画卷。

例如,在武昌起义的浮雕中,既有持枪冲锋的新军战士,也有挥舞铁锹的码头工人,这生动地展现了人民群众广泛参与革命的场景。
凝固的历史记忆碑文的撰写工作由毛泽东主席亲自担纲,碑文中“人民”出现了六次,“英雄”出现了五次,这种高频词汇的使用,凸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英雄的崇高精神。

与苏联无名烈士墓“光荣属于布尔什维克”的铭文相比,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更具现代性和包容性,它超越了党派之别,将所有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英雄都囊括其中,这在世界纪念碑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1952年8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动工,历经六年多的艰苦努力,这座由17000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砌成的宏伟建筑终于在1958年4月落成。

碑身总高37.94米,象征着人民英雄的崇高精神,巍峨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俯瞰着这片历史的舞台。
碑身四周镶嵌的十幅汉白玉浮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中国人民百年来不屈不挠的斗争历程,从虎门销烟的熊熊烈火,到金田起义的浩荡军威、从武昌起义的枪林弹雨,到五四运动的青春呐喊。

从五卅运动的工人罢工,到南昌起义的嘹亮枪声,从抗日游击战的艰苦卓绝,到渡江战役的百万雄师,每一幅浮雕都是一个历史的缩影,都凝聚着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汗水。
民族精神的象征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揭幕典礼隆重举行,宣告着这座民族精神丰碑的正式诞生。

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仍在为如何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而争论不休,一些带有争议的历史人物雕像甚至被拆除。
然而,人民英雄纪念碑却始终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它以其独特的包容性和人民史观,成为了真正的全民精神图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不息。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铭记历史,更在于启迪未来,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历史丰碑无需镌刻党派之名,当千万人的热血汇成江海,自会冲刷出民族的集体记忆河床。
参考资料央视新闻2024-9-30《纪念!以国家的名义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这些故事不能忘》
人民政协网2022-9-30《烈士纪念日,让我们重温这座丰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