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在陕西临潼零口镇,西段村的村民在打井时无意中发现一处西周时期的窖藏,经过考古发掘后,出土了151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而其中最有名也是最有价值的一件就是今天要说的“西周利簋”。
这件西周利簋,是目前发现的西周青铜器里最早的一件,其价值不仅在于制作精美,周身各种纹路反映了商周时期的工艺特征和时代风格;更重要的是,在这件簋的底部铸有4行32字的铭文,清晰的记载了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这在当时轰动了整个考古界。
此前,关于武王伐纣这一重大事件,司马迁作史记时引先秦史书,记载牧野之战的时间为“二月甲子昧爽”,即甲子日这天,但是因为再没有其他资料或者实物印证,所以历来对牧野之战发生的确切时间说法不一,争议极大。
而这件西周利簋的32字铭文,原文为“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时间是“甲子朝”,和史书完全印证上了,同时也印证了“牧野之战”是一场在甲子日内就结束的速决战,于是正因为有了这32字的铭文,让这件青铜器的价值不可估量。
这段铭文的具体翻译,有几处还有争议,但大致的意思就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把商朝灭亡了,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城。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有司‘利’许多铜等金属,利就用这些奖励专门为祖先檀公铸造了这些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所谓的“簋”,是指一种存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粮食的器具,商周时期比较盛行,采用青铜制作的“青铜簋”,则是贵族使用的专用祭祀礼器,往往和“鼎”配合使用,鼎是存放煮熟的肉的器物。祭祀时用鼎和簋,估计是让祖先既有粮食吃又有肉吃的意思。
商周时期,在祭祀活动中对于鼎和簋的祭祀用品的数量,会按照等级有严格的规定,通常天子祭祀采用九鼎八簋,诸侯则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等等。而这些人死后的随葬品也会严格的按照这个礼仪陪葬不同数量的祭祀礼器。
而“利簋”中的“利”是指人名,表示这个簋是属于“利”这个人的。利,应当是西周初期的一个贵族,周武王伐纣成功后,赏赐给“利”这个人很多“金”(实际就是铜),然后“利”就把这些铜用来铸造了这个簋,用来祭祀自己的先人。
这件西周利簋现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被选为国家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也是我国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原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