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乌开战以来,博丹纳车载榴弹炮至今仍然零战损。如果这则消息是真的,那这辆乌克兰国产的车载榴弹炮,最起码从生存角度来看,比法国的凯撒还强。近日有乌克兰媒体透露,其按照北约标准制造,能够使用欧洲规格弹药的国产155mm2S22博丹纳车载榴弹炮已经达到了月产6辆的速度。乍一听,一个月6辆似乎并不是太多,但是如果考虑到俄军对乌克兰军工厂的重点照顾,乌克兰军工每月能生产出6辆做工复杂、体型庞大的榴弹炮车,还是值得肯定的。
根据《乌克兰真理报》的报道,截至目前已有30辆2S22博丹纳车载榴弹炮交付乌军,且无一战损。虽然俄军在今年7月份曾宣称他们击毁过一辆2S22卡车炮,但是由于没有视频或者图像,而且乌克兰方面也矢口否认,所以单从证据上来看,博丹纳零战损的消息是属实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每个月生产6辆其实是完全够用的。抛开数量不说,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型乌克兰国产的榴弹炮如此坚挺呢?接下来我们先看一下这辆榴弹炮的基础数据。
2S22博丹纳榴弹炮是由克拉马托尔斯克重型机床厂与乌克兰装甲车辆公司共同制造的。制造商透露,为了降低受到俄军打击的潜在风险,该榴弹炮的生产分散在乌克兰全国范围内的25家工厂,并且关键零部件甚至采用国外制造,实施了高度分散化的生产策略。这也就解开了我们的第一个问题:乌军工厂是如何避开打击,实现军备量产的?
第二个问题,它为什么那么抗造?“博丹纳”车载榴弹炮的测试原型车采用乌克兰KrAZ-63221高机动6X6卡车底盘,公路时速80公里/小时。量产的时候改用了法国凯撒卡车炮后期改型所使用的捷克T815底盘,时速达100公里/小时。摧毁如此高机动的卡车大多时候都不是靠瞄准,而是靠运气,因为它每次打完炮弹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更换位置,隐蔽起来。除非动用高价值的远程智能弹药,如果仅仅只靠中近程火炮,就只能等着博丹纳长时间一动不动。这种情况在实战中几乎是不会出现的。2S22博丹纳车载榴弹炮采用155毫米口径,其高爆榴弹最大射程可达42公里,而增程弹甚至达到60公里。其自动装弹机每分钟可迅速备弹8发,射速为每分钟4到6发。这样的射速不仅适用于博丹纳车载榴弹炮,还包括美国的“神剑”制导炮弹。从这一特征来看,乌克兰的博丹纳车载榴弹炮在整体性能上应当媲美法国的凯撒车载榴弹炮。
此外乌克兰军工制造商还透露博丹纳每辆造价只有250万美元,而和它对标的法国凯撒卡车炮最新报价已经突破了500万美元大关,接近600万美元。从这点来看,博丹纳车载榴弹炮的性能就算比凯撒差点,但是性价比绝对是最高的。
可能有人会说,可每个月6辆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确实,对比战场需求,乌克兰的军工生产速度不高。此前乌克兰军方订购了,包括博丹纳车载榴弹炮在内,共400辆自行榴弹炮,以及250辆牵引榴弹炮。这么多的数量,如果都按每月六辆的速度生产,差不多需要六年才能全部交付。到那个时候,无论是乌军胜利还是俄军胜利,这仗可能早就打完了。但是,如果对比欧洲大家就会发现,乌克兰生产速度算是比较快的了。2003年的时候,法国陆军订购的72辆凯撒卡车炮直到2008年才交付完成。粗略计算一下,相当于每个月只有1-2辆走下生产线。同比之下战争时期的乌克兰,每个月都能让6辆和凯撒同级的榴弹炮走下生产线。
而且乌克兰制造商并不满足,他们觉得之所以每个月只能产出6辆,主要是由于T815底盘的交付速度太慢导致的。造一辆T815的底盘周期差不多要一年的时间,这严重限制了博丹纳卡车榴弹炮的生产速度。所以现在乌克兰的制造商们正在考虑是否更换底盘,选择之一是德国MAN公司的HX系列卡车底盘,其次是恢复使用原型车的本国KrAZ卡车底盘。无论这两个选择哪一个,都能让博丹纳卡车榴弹炮的生产数量增加三分之一或者更多,差不多每个月能生产8到10辆左右。如果乌克兰真的能实现了这一数字,那幺他们军工产业很可能在战后会得到非常迅速的发展。上个世纪的乌克兰因军工产业而闻名。今年10月4日,亚洲时报一篇报导声称,为减少对外部武器的依赖,现在的乌克兰除了应对战争,也在积极重塑国防工业,准备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符合北约标准的现代武器生产国。
不久前,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布与13家武器制造商建立国防工业联盟,旨在加强军工领域的协同合作。与此同时,根据2022年美国国会的一份报告,乌克兰的国防工业规模巨大,具备生产坦克、车辆、飞机、电子产品、导弹和舰船等各类武器装备的实力。为了使乌克兰在培训和武器装备方面更加符合北约标准,北约还制定了一项为期10年的计划,旨在重塑乌克兰的国防工业体系。今年6月,《防务新闻》周刊发表了一篇文章,内容指出乌克兰军工企业正积极寻求与欧洲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以共同制造武器。不少乌克兰军工企业以其实战经验为卖点,通过自我推销成功地与北约多个成员国建立了不同层次的项目合作,涵盖法国、丹麦、波兰、捷克、德国等国。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与乌克兰国防工业签署了一份维修坦克的协议,计划通过其他服务机构在乌克兰建立新的军工产业链。波兰承诺支持乌克兰国防工业公司,使其能够通过波兰军备集团获得生产设施,并启动了一条新的生产线,为乌克兰军方生产125毫米口径的坦克炮弹。而捷克与乌克兰之间达成的协议更为直接,协议性质是双方共同建立合资企业,专门制造F/A-259“打击者”轻型攻击机。
从目前的情势来看,乌克兰的军工产业似乎正在迎来复苏的迹象。在独立初期,乌克兰继承自苏联的军工业已不再仅仅可以用“强大”来形容。乌克兰拥有多达3594家军工企业,总计职工达300万人,其中仅从事武器生产的企业就有700家,职工人数超过140万。这些企业涵盖了陆海空各种装备,包括火箭、大型运输机、军用舰艇和装甲车辆等。而且,这些产品的性能大多处于世界前列,甚至有些达到了顶尖水平。比如,苏联第一枚制导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和第一个航天器的研制工作大部分都在乌克兰境内完成。后来乌克兰还为苏联设计制造了半数以上的洲际弹道导弹。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三分之一的航天工业,SS-18重型洲际弹道导弹可携带10个55万吨分导式核弹头以及40多个诱饵。在冷战时期,这型大杀器被北约称之为撒旦。
在航空领域,乌克兰拥有40多家企业专门从事飞机机体、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以及飞机修理等方面的制造。其中,安-124和安-225被认为是乌克兰军工的杰出代表。安-225是一款超大型军用运输机,其起飞重量接近600吨,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其翼展超过空客的A-380。如果进行客改,这款飞机甚至能够搭载1500名至2000名乘客。这表明乌克兰在航空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制造水平备受瞩目。2001年,从海南陵水机场将迫降的EP-3侦察机运走,使用的就是安-124运输机。在电影《2012》中,安-500大型运输机也是以安-225为蓝本虚构的。关于乌克兰军工的巅峰,例子就举到这了。
小杨认为,种种迹象都表明,现在的乌克兰一旦脱离战争,无论其是否加入北约,军工崛起肯定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就拿这辆博丹纳来说吧,一个月6辆,跟世界前几名工业国比起来算不了,但是对比欧洲,对不世界上大多数和平国家都算是一个绝对优秀的成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