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与暴力,是人性中的两抹底色,其中,性在人生的某些阶段不可或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也将性归类到与食物、水、空气、睡眠同等层次的生理需求中。
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却极少正儿八经被放在明面上谈论。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将性本能看做是心理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称之为“力比多”,它是决定个人发展的永恒力量,人的行为皆由此掌控。
性本能并非单纯指生殖繁衍,它的本质是追求快感,释放紧张。
同时,它也是人类心理冲突的根源。
一、性本能的阶段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贯穿了人生的各个阶段。
哪怕在童年时期也一样,并且性本能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最终都是为了形成成熟的性心理,具体阶段如下:
心理性欲阶段(性感区):
口腔期(0~1岁)→口腔活动
肛门期(1~3岁)→肛门排泄
性器期(3~5岁)→显露性器
潜伏期(5~12岁)→暂时潜伏
生殖期(12岁以后)→性成熟
性本能的形式是通过身体不同部位的快感来进行逐步发展,这些部位成为力比多兴奋和投注的中心,即性感区。

例如口腔期的婴儿,他的快感主要集中在口腔上,所以会去吮吸和舔舐他看到的所有东西。
通过嘴巴与外部物件的直接接触来满足他的性本能,这是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他前期用来认识世界的方式。
个体之所以成长出不同的性格差异和追求,是因为他们在上述的心理发展阶段的进展不同。
如果某一心理阶段的需求不被满足或被过分满足,会造成“固着”,该心理现象指的是:
追求愉悦的能量持续聚焦于性心理发展的某一早期阶段,导致该个体停滞于该阶段,无法发展进入下一阶段。
口腔期的固着可能导致成年以后的烟瘾、暴食或攻击性语言等与口腔相关的问题。

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弑父恋母情结)”就是性器期固着的表现,孩子渴望异性父母同时嫉妒同性父母。
男孩觉得父亲在霸占母亲的关爱,女孩在母亲那里争夺父亲的关注。成功解决此情结是形成道德感和性别认同的关键。
二、性本能对人格的塑造
可以看出童年早期的经历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格发展,因为性本能塑造个体的心理组成和运作方式,产生了人格结构。
精神分析认为人格结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本能;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受现实制约的部分;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代表着人格结构中道德和伦理的一面。

本我是人的生物本能,包括了人的各种生理需要,性本能也源于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追求即时满足。
自我是人格中有组织的现实取向系统,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去平衡本能的性冲动,按现实的原则行事。
超我则追求完美,是人的社会性体现,内化了道德标准,压制了本我欲望,按道德的原则行事。

一个男性本能可能会想去追求多个对象,好最大化延续他的基因,这是本我的部分;
但道德感和社会要求不允许他拥有这种想法,他会产生内疚,这是超我的部分;
最后他进入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结婚生子,是既满足本我又权衡超我的自我部分,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三、防御机制:冲突的缓解之道
但自我也不总是能安排好二者的冲突,它夹在中间时会产生大量的焦虑。
为了保护自身,人们发展出了一系列的心理策略和应对方法,被称为“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常常是在潜意识中运作,人们意识不到,它通过对现实的否认和扭曲,缓解了无法直接满足性冲动时诞生的不安感。
常见的防御有压抑、投射、合理化、升华等。
例如防御机制“投射”就是将自己被禁止的欲望归因于别人,讨厌一个人时往往是因为这个人身上具有某种与你一致的特质;

你不能接受自己带有这种特质,就投射出去,将引发焦虑的事情转嫁到他人身上。
弗洛伊德认为升华是唯一正向积极的防御机制,是个体将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冲动转化为社会赞许的行为,把性能量扭转为社会成就。
一个人可以通过成为运动员来表达其攻击性冲动,而不是通过暴力行为,艺术家通过创作释放原始欲望也是一样。
性在生理意义上不可或缺,在作为生命驱动力时也牵扯着人们的想法和行为,某种程度上,性冲动,就是心理动力。
-The End -
作者-山外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