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雍正朝对西域的经营:为了能守住西域,几乎拼光了老本

张五笙说历史 2024-08-01 01:09:02

康、雍、乾三帝,用了百年才艰难征服准噶尔,原来是雍正犯了大错

清朝前期西域处在准噶尔汗国的统治之下。

准噶尔是17世纪20~30年代到18世纪中期存在于西域的强大政权,其势力曾延及天山南北、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是康、雍、乾三朝经营和统一边疆进程中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从康熙朝的绥服喀尔喀蒙古、统一青藏高原,到雍正朝的平定青海、勘定西北边疆,再到乾隆朝的统一西域,无不与准噶尔有着密切的关系。雍正朝是清朝经营、统一西域进程中的重要阶段。

可以说,雍正皇帝在位虽然只有短暂的13年时间,但是他的皇帝生涯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了与西域边疆各族斗争上面。换句话说,雍正对于西域边疆的维护,是被很多人所忽略的。

雍正朝之前清朝与准噶尔的关系早在皇太极时期,清朝就与卫拉特建立了联系。清崇德二年(1637年),即有卫拉特使者“来贡马匹、白狐皮、獭喜兽、绒毡等物”。

此后卫拉特不断向清朝遣使通好。康熙十一年(1672年)噶尔丹继为准噶尔首领后,即上书清朝,以期得到清朝的认可和支持。

之后,噶尔丹几乎每年都向清朝遣使通贡,贸易不断。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率军越过杭爱山,大举进攻喀尔喀蒙古。喀尔喀仓促迎战,不敌军溃,遂举部内迁。

噶尔丹对喀尔喀紧追不放,侵入漠南,直接与清朝政府发生军事冲突,遂发展成为一场与清政府之间的大规模战争。

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朝最终消灭噶尔丹。就在噶尔丹东侵喀尔喀蒙古之时,僧格之子策妄阿拉布坦趁机返回伊犁,召集旧部,扩大在准噶尔中的势力与影响,与噶尔丹相对抗。

噶尔丹败亡后,策妄阿拉布坦成为准噶尔汗国的最高统治者。在他的领导下,准噶尔汗国与清朝保持着相对和平友好的关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随着准噶尔汗国实力的恢复与增长,策妄阿拉布坦加强了对外的扩张与征服,侵掠清朝边地,打破了与清朝的和平。

清朝、准噶尔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关系日渐紧张。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三月,策妄阿拉布坦借口贸易受到“阻截”,遣兵袭击哈密,被清军和哈密军民击退。清廷对此立即作出进一步反应,一方面“诏西安将军席柱及提督师懿德带兵星速救应”,进行军事上的反击,甚至有西征准噶尔控制下的吐鲁番的动议;

另一方面“遣使由喀尔喀、哈密两路赍敕往谕策妄阿喇布坦”,仍希望以政治手段解决冲突。趋于紧张的清、准关系不久又因准噶尔侵藏事件而进一步激化。青海、西藏地区在明末清初为和硕特部顾实汗所控制。

康熙朝后期统治西藏的是顾实汗之孙拉藏汗。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月,策妄阿拉布坦以送噶尔丹回西藏为幌子,派大策凌敦多布等率兵经阿里侵入西藏,击败西藏和硕特军,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月底攻占拉萨,杀拉藏汗。

准噶尔侵藏严重威胁到清朝在青藏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和北部边疆的统治,清朝于康熙五十六年夏获悉此事后,急“著青海台吉等,即率兵前往”,并令清军作好军事行动的准备;同时将此军情通报驻扎哈密、巴里坤的清军。

次年二月清朝得到拉藏汗的求救兵书,立即遣军入藏赴援,“驱准保藏”;又命皇子胤褆为抚远大将军,驻扎西宁,全权指挥清军对准噶尔的军事行动。至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将准噶尔军队逐出。

大策凌敦多布见大势已去,率残部逃回准噶尔。清朝在进兵西藏的同时,又命驻扎在哈密、巴里坤、阿尔泰山一线的清军进击准噶尔,以牵制准噶尔军。康熙五十九年清靖逆将军富宁安率军出巴里坤,进攻乌鲁木齐和吐鲁番的准噶尔军队,并占领吐鲁番。

与此同时,清振武将军傅尔丹、征西将军祁里德率大军出阿尔泰,也向准噶尔发动攻击。两路军“至策妄阿喇布坦边境,屡次大胜”,有效地配合入藏清军的行动。

此后随着“驱准保藏”的胜利,清朝拟乘“策妄阿喇布坦人心惶惑之时”,“直捣巢穴”,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但同时又认为“事关重大”,“姑待机会行事”。

不久康熙帝就在这种犹豫不决的心态中去世了。二、雍正初年对西北的经营康熙末年,国家总体上也保持了良好的局势,但是许多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不断暴露出来。

康熙晚年,政务松弛,清朝官员贪风四起,严重影响了整个政治机制的正常运转。八旗、绿营是支撑清朝政权统治的基础,为了维护这些武装力量,清政府每年要支出大量的经费。

清朝前期用兵西北,巨额的军费支出不仅影响了国家财政、地方财政,而且一般民众的税收负担也同时加重,以致到康熙末年钱粮、税银拖欠的现象十分严重。同时,围绕皇储之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

雍正皇帝就是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登上皇位的。即位之后,雍正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整顿吏治,充实国库,巩固统治;在边疆问题上基本上采取守势,巩固现状,维持边疆的稳定与和平。

雍正即位之初,首先是希望通过对青藏各部首领的封赏来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进而防备准噶尔的进攻。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即宣谕臣下:“自西陲用兵以来,青海王台吉等俱各效力,应酌加封赏。”

亲王罗布藏丹津,加俸银二百两,郡王戴青和硕齐察罕丹津封为亲王,贝勒额尔德尼厄尔克托克托奈封为郡王。但这并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雍正元年(1723年),罗布藏丹津叛清,西北烽烟再起。罗布藏丹津是顾实汗的嫡孙,其父亲达什布图尔被清朝封为亲王,罗布藏丹津继立后,袭其父亲王的爵位。

他是青海和硕特诸台吉中势力最强的,清朝在进藏征讨准噶尔大策凌敦多布时,曾争取和利用青海和硕特。罗布藏丹津等与清朝立约,派兵与清朝联合进军西藏打击准噶尔军队。

但是,罗布藏丹津帮助清朝打击准噶尔是有其政治目的的,那就是企图依赖强大的清政府的保护,恢复和硕特汗廷,并且希望继承和硕特汗位,重新为“唐古特长”,建立对青藏地区的统治。

在清军赶走准噶尔的军队占领西藏后,清政府在西藏建立了新的管理机构,由喀尔喀王公策妄诺尔布和敦多卜多尔济、和硕特贵族阿宝以及罗布藏丹津、西藏贵族阿尔布巴和隆布鼐联合组成政府管理各项事务。

罗布藏丹津政治图谋失败,于是“阴约策妄阿喇布坦援己”,于雍正元年(1723年)夏,“诱青海台吉等盟察罕托罗海”,令各部恢复旧台吉称号,不得再用清朝所授王、贝勒、贝子、公等爵,“而自号达赖珲台吉以统之”。

罗布藏丹津胁迫青海蒙古各部,“令掠邻牧及内地边”,造成了青海局势的混乱。十月,亲王戴青和硕齐察罕丹津、郡王额尔德尼厄尔克托克托奈等不堪罗布藏丹津的袭扰、掳掠,“情急投入内境”。

清廷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征调川陕官兵,进驻西宁,指挥平叛;又命四川提督岳钟琪为“奋威将军”,参赞军务。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清军兵分三路围剿罗布藏丹津,在伊克哈尔吉、乌兰穆和尔、乌兰白克地方大败和硕特军,罗布藏丹津败退后逃到准噶尔,寻求策妄阿拉布坦的庇护。

清朝向准噶尔索取罗布藏丹津,遭到了策妄阿拉布坦的拒绝。策妄阿拉布坦在康熙末年因进扰西藏而遭受清朝的重创后,被迫对清朝示以“恭顺”,以缓和与清朝的紧张关系。

而雍正帝初即位,忙于巩固内部,无暇亦无力用兵边疆,也希望能恢复与准噶尔的和平。雍正元年十月,策妄阿拉布坦即派使者到清朝,同时清朝也派使者回访。

同年,“策妄阿喇布坦使臣根敦等朝见,上召入,谕曰:尔台吉于圣祖皇考时,有获罪之处,亦有效力之处,尔台吉今悔过引罪,朕甚嘉之……”之后,双方一直遣使不断。

雍正三年4月,策妄阿拉布坦恳请清朝政府划给吐鲁番之地,雍正帝应允。同年四月,策妄阿拉布坦表示愿与喀尔喀蒙古划定游牧边界,于是雍正派内阁学士众佛保、副都统查史等前往准噶尔,在给策妄阿拉布坦的敕谕中,说“前岁台吉遣使根敦陈奏,情词恭顺,朕实嘉之,曾遣使答谕。

今览尔使博洛胡尔哈赍奏及口奏之词,知尔仰副朕旨,欲永息兵戈,共修和好……朕甚欣悦,顾欲修和好,不可不计久远,议定疆界,以杜争端……”对于策妄阿拉布坦的划界要求,雍正帝也予以满足。

此外策妄阿拉布坦称使臣及贸易商队往内地途远劳苦,“请由喀尔喀地方行走”,对于这个请求,雍正帝也予以答应。这样,双方持续数年的战争暂告结束。

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清朝与准噶尔之间的管辖范围,大致北段以阿尔泰山为界,南段以哈密为界。但在一些具体地点上双方发生争执,划界工作“暂且不能完结”。

根据协议,清军应撤出吐鲁番,在巴里坤的驻军亦应撤回,但清朝又担心“撤回之后策妄阿喇布坦或遣人往哈密地方盗取马匹牲畜,亦未可定”,所以撤军计划亦未能马上落实雍正朝对准噶尔的用兵雍正五年,策妄阿拉布坦卒,其子噶尔丹策零夺取了准噶尔的统治权。

之后他立刻派遣贡使到北京,并奏请准其派人到西藏熬茶,为其父“设供”。当时西藏阿尔布巴、隆布鼐与康济鼐、颇罗鼐等结仇为叛,清政府担心准噶尔乘机介入,从而造成西藏局势的进一步混乱,未予允许。

非但如此,清朝还进一步要求噶尔丹策零将叛逃的罗布藏丹津交予清朝。雍正帝敕谕噶尔丹策零,说:

“罗布藏丹津无故弄兵,残虐骨肉,朕遣大臣谕令息兵,乃敢悖恩负德,侵犯内境,被我守边轻兵击败远窜,尔父策妄阿喇布坦应即擒获,乃反隐为匿留,是何意耶。……罗布藏丹津志气乖戾,不顾恩义,断不守分安居,甘处尔下,尔务将罗布藏丹津送至。”

噶尔丹策零没有很快给清朝答复,对清朝的请求未予理睬,并一直藏匿罗布藏丹津。

清朝以为噶尔丹策零迟迟不回复是有意酝酿“生事”,认为“噶尔丹策零,断非安分守法之人,必至生事妄为,况西北两三路大兵尽已撤回,此际伊等如或生事,则我朝如许安享太平之喀尔喀等,及办理安插妥贴之青海西藏,必至被其扰害”。

雍正七年,雍正帝“以准噶尔匿青海叛贼罗卜藏丹津将不靖,必扰青海及唐古特”,决议遣讨。

三月,命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从北路出师;任钟岳琪为宁远大将军,西路出师。

就在清朝大军西向行进的时候,原先一直没有交出罗布藏丹津的噶尔丹策零,却于当年秋人解送罗布藏丹津赴清。当押解队伍到达伊勒布尔和硕时,听说钟岳琪的大军两万径出哈密前来征讨,“惧,乃携归”。

噶尔丹策零将罗布藏丹津带回伊犁,并奏疏清朝:“因闻进兵之信,暂行中止。若天朝俯念愚昧,赦其已往,即将罗卜藏丹津解送。”

清军俘获的准噶尔逃人也供称:据闻,噶尔丹策划将罗卜藏丹津及其母妻子一并交付特磊,曾解送天国,抵达乌鲁木齐地方,噶尔丹策零又派人追及特磊,令将罗卜藏丹津及所携各样商品均回解伊犁,仅派特磊轻骑减从,前去探取信息,若有诚心和好,将解送罗卜藏丹津,往南撤回其牧场;

若无和好之意,则故回其人严加防范。清廷于是决定将“特磊遣回,并差大员至准噶尔,谕以受封定界,敦族睦邻”,“其进兵之期,暂缓一年”;并召两路大将军傅尔丹、回京议事。

就在清朝暂停行军之时,噶尔丹策零却趁此机会出击清朝科舍图卡伦。噶尔丹策零“令其宰桑木特,以兵二万至,侦不备,(谋)掠驼马……”清朝西路军总兵樊廷等以兵二千奋击之,转战七昼夜,救出了卡伦官兵,后又与总兵张佐元联军击退准噶尔,夺回被抢的马畜,木特败退。

此次准噶尔潜袭科舍图卡伦,虽然失败,但使得清朝与准噶尔的矛盾再一次被激化,清、准之间由此而爆发了大规模的军事对抗。雍正九年6月,噶尔丹策零派遣两千兵力围攻鲁克察克(今新疆吐鲁番东南)、哈喇和卓(今新疆吐鲁番东)以牵制清朝西路军;

与此同时布置重兵屯于华额尔齐斯河和哈喇额尔齐斯河,准备进攻北路军营。《皇朝藩部要略》载,噶尔丹策凌遣大小策凌敦多卜,以兵三万犯北路。

先遣谍佯为我获,诡言厄鲁特大队未至,其前队千余,驼马二万,在博克托岭,距我军三日程。

并声称噶尔丹策零惟恐哈萨克乘虚进袭,而发兵万人防御哈萨克,并令大策凌敦多布之子驻守阿尔辉,令诺颜和硕齐率兵一万驻守阿里玛图沙喇擘勒,因此噶尔丹策零处的守兵不过二万。

傅尔丹对所有这些消息未加核实即确信无疑,于是派参赞苏图等率兵三千前去进剿,并命丁寿率军一千五作为后援。

当前锋军行不数里,却“闻笳声远作,毡裘四合,如黑云蔽日”,清军前锋在和通淖尔受到准噶尔军队四面伏击,很快溃散,傅尔丹率领援军前往时,准噶尔军队“已溃我参赞之师,直犯大营”。

当然,清朝统治者中也有主张招抚不果即可进一步征讨准噶尔,但雍正帝似乎更偏向于招抚准噶尔,以便尽快结束西部战事,休养生息。

雍正十二年(1734年)八月,清政府派遣侍郎傅鼐、额外内阁学士阿克敦、副都统罗密前往准噶尔会见噶尔丹策零,商议双方“罢兵之事”,清朝将北路军抵达阿尔泰山的军队撤回察罕广臾尔。

傅鼐等转达了雍正帝的旨意,希望准噶尔与喀尔喀划定游牧边界,互不相扰。由于在此之前噶尔丹策零有请和之意,因此傅鼐和阿克敦等到达准噶尔时,受到了噶尔丹策零派出的宰桑们的热情欢迎。

傅鼐和阿克敦等与噶尔丹策零见面后,即宣布圣谕,提议以阿尔泰山为准噶尔与喀尔喀之间的分界。

噶尔丹策零则要求以杭爱山为界,遭到傅鼐、阿克敦等的拒绝。雍正十三年三月,噶尔丹策零请求以哲尔格西拉胡鲁苏作为喀尔喀游牧地界,雍正帝意欲回绝,但又怕这次谈判未果而兵戎不息。

所以命令傅鼐等将奏折及地图等送至额附策凌审议,“噶尔丹策零所请,应否准行,如不可行,或于我原定地方之内,伊原定地方之外,另有何处可定边界。暨定界之后,其中空闲地方,应否禁止彼此打牲之处,俱著详悉定议,事关重大,务期永远有益”。

不久,额附策凌回复,说“查从前喀尔喀游牧,尚未至哲尔格西拉胡鲁苏地方,应即照伊所请行。

但我卡伦,原在阿尔泰以东额贝和邵、和通鄂博、布延土、科布多、托罗和乌兰等处安设,此系哲尔格西拉胡鲁苏界外,应议定将我卡伦照旧安设。至厄鲁特游牧,应以额尔齐斯为止。

如伊不遵,或以阿尔泰岭为界,不得越过哈巴、博尔济、阿里克泰、清吉尔等处。至中间交壤之处,彼此俱毋得打牲。嗣后,阿尔泰以东令我处巡逻,以西令彼处巡逻”。

雍正帝接到额附策凌的复奏之后,令使臣进一步向噶尔丹策零提出“自克木齐克、汗腾格里,上阿尔泰山梁,由索尔毕岭,下哈布塔克、拜塔克之中,过乌兰乌苏,直抵噶斯口为界”;

将胡逊托辉至哈喇巴尔鲁克为中间弃置空地。双方达成协议初步分界。双方议定边界之后,清朝开始陆续撤军。

雍正十三年就撤回了驻扎青海的部队,为了防护青海蒙古的游牧地,特留兵两千,并在得布特里伊克和柴达木等地安设台站卡伦。

此外,在巴尔库尔和哈密各留兵两千。后来又撤走了巴尔库尔的全部军队,同时在安西等处“添设一提一镇,兵一万名,各令搬移家口,前往驻扎,以弹压边陲”。

可见,清朝没有放松对准噶尔的防备。清朝虽然经过同准噶尔的议和,初步完成了边界的划定,但是到此双方的分界并未真正完成。实际上准噶尔违反协议屡屡犯境,并且袭击清朝卡伦,给清朝的边境安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乾隆元年,准噶尔侵袭清朝沙扎海等卡伦,盗取马匹等物;乾隆二年,准噶尔利用喇嘛在喀尔喀“作镇压之术”。

乾隆二年四月,定边副将军额附策凌获噶尔丹策零给车臣汗的书信,“书中所言,仍欲得阿尔台”。可见,准噶尔并不真正满意上次的边界议定,仍然希望占据阿尔泰,这也是准噶尔不断侵扰清朝的目的。

只是迫于清朝的强大不敢正面交涉,而是直接同喀尔喀联系。清朝令额附策凌作书答之,回信中说:“阿尔台乃天定交界,尔父浑台吉时,阿尔台以南原无厄鲁特游牧。

自灭噶尔丹博什克图以来,我等建城驻兵其地,众所共知,其不令尔众游牧者,原欲以阿尔台为闲地,两不相取,彼此隔远,庶永相和好,不起争端耳。今台吉反云难以让给,试思阿尔台果系谁地,谁能让给?

大皇帝据理谕尔,剖断甚明,台吉尚尔饬说,是不愿休息众生也。”此后,准噶尔与喀尔喀之间的边界争议仍是断断续续。直到乾隆三年(1738年),准噶尔派使臣达什等奉表入京,主要是对准噶尔部前几年侵入边境之事进行解释,并声明“向来阿尔台山本系我部游牧之地,若尽令移住山阴,恐地窄不能容纳多人。

请嗣后喀尔喀与厄鲁特各照现在驻牧,无相掣肘,庶几彼此两安……伏祈大皇帝鉴悯,随表进貂皮三十一张”。

主要是表达求和之意,希望同清朝再议边界。由于噶尔丹策零的奏表言辞恳切,“有诚心求和之意”,所以清朝立刻派大臣赴准噶尔同噶尔丹策零谈判,并于次年正式完成了边界议定之事。

综观雍正朝对西域的经营,其政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雍正即位初期,基本上采取守势,巩固现状,维持边疆的稳定与和平。康熙晚年,政务松弛,官僚腐败,国库空虚,危机四伏。而皇储之争,又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加尖锐。

雍正帝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登上皇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整顿吏治,充实国库,巩固内部统治,无暇亦无力用兵边疆。而准噶尔在康熙末年因进扰西藏而遭受清朝的重创,被迫对清朝示以“恭顺”,以缓和与清朝的紧张关系。

双方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相对微妙的和平关系。二是清朝对准噶尔的军事进攻。罗布藏丹津叛逃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拒不交出。不久策妄阿拉布坦卒,噶尔丹策零继立,清朝责其交出罗布藏丹津,并指责其有进窥西藏之图谋。

清朝又以噶尔丹策零新立,统治不稳,正是可以利用的大好时机,遂决定出兵讨伐准噶尔。但战争并不顺利,双方互有胜负,但清朝最终以强势取得胜利。

清朝与准噶尔和谈划界。三是清朝对西域用兵,劳师动众,供应不便,国力尚不足以维持继续国内部矛盾激化,有请和之意,而雍正考虑到“将士久劳”,有停战之意。所以双方最终以和谈和解结束了对抗。

雍正时期对西域的经营,巩固了清朝对西北边疆的控制,加强了清朝与西域的政治、经济联系,推进了清朝对西域的统一,为以后乾隆朝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统一西域奠定了基础。

当然雍正朝对准噶尔的经营政策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些失利是可以避免的。例如对噶尔丹策零即位之初的西域形势的误判,贸然兴兵,导致了战争初期的失利,也不利于边疆的稳定与统一。

参考资料:

官修.清太宗实录·崇德二年十月丙午:卷39。

官修.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四年四月己卯.甲申.五月壬子。

1 阅读:15
张五笙说历史

张五笙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